作品介绍

名人传:二战名将


作者:马晓奕 吴秀辉     整理日期:2016-06-26 23:30:01

精品推荐: 他爱慕荣誉,痛恨失败,因此常常不顾性命地亲自参加战斗,曾被称为“勇者中的最勇者”。他是美国唯一完整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的将军,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也是世界大战中获得勋章最多的美国人。除了这些辉煌战绩,他还具有一种“偶像级”的个人魅力: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学识渊博。他不完美,但极少有人像他一样接近完美。他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也最有争议的将军之一。“你若了解麦克阿瑟,不是爱他,便是恨他,绝不可能只是喜欢他。”老兵永远不死,只是逐渐凋零。《麦克阿瑟(1880-1964)》以文学传记的笔法,从独特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美国陆军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传奇人生,生动描写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独特的作战方法和人们对他毁誉参半的评价,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指点与教益。《乔治·巴顿(1885-1945)》以“血胆将军”乔治·巴顿的一生传奇经历为线索,通过十二个章节的描写叙述,较为客观地将两次世界大战中他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串联起来,将一个鲜活、真实的巴顿将军展现在读者面前。纵观历史,人们对巴顿将军的评价往往呈现两极化,有些人喜欢他耿直、率真的性格;有些人则因他的冲动、莽撞而诋毁他。他曾饱受争议,也因作战勇猛、指挥果断而被赞为英雄。读者在阅读《乔治·巴顿(1885-1945)》过后,一定会有所感悟,对乔治·巴顿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乔治·巴顿(1885-1945)》用生动的语言,以文学传记的笔法,描述了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以英勇善战闻名于世的巴顿的传奇人生,着重叙述了他勇猛无敌的铁血手腕与极具个性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政治、军事、哲学的独特见解,旨在让读者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一些启示。
  目录:
  第一章军神之死第二章贵族式军人第三章美军第一“剑客”第四章装甲骑士第五章战争的间歇第六章使命的召唤第七章为美国而战第八章战争不是儿戏第九章冲动是魔鬼第十章低调参与“霸王”计划第十一章突破“大西洋壁垒”第十二章英雄退场像迎接太阳一样去战斗—— 麦克阿瑟像尖刀一样进攻!不停的进攻!—— 乔治·巴顿“野兽营”的磨炼最初,麦克阿瑟对西点军校的认识还带着浪漫的光环。他梦想着在这里开始崭新的快乐的生活。他以为只要自己勤奋学习,努力训练,恪守纪律,西点军校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刚入学不久,麦克阿瑟就发现西点军校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他面临着充满了刺激的、猝不及防的全新生活。新来的学员无论出身尊卑,一律被称作“新兵蛋子”。他们领到军服后要在“野兽营”待三周,学习如何敬礼,如何操练,如何整理内务。三周后他们领帐篷,然后行军到夏季营地。他们将在那儿支起帐篷,每两个人住一顶,睡在木地板上。每天早晨5时30分,鼓笛乐队吹打着集合号鼓穿过营地,新的一天就开始了。新兵们整队去吃早餐,整队返回,然后换上白短夹克、白裤子和白头盔,准备参加卫兵换班仪式。通过这种训练,西点军校要使学员形成职业军人那种特有的自觉的纪律观念、责任观念、荣誉观念和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军校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规章制度,吃喝拉撒睡,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学员们整天忙于紧张而艰苦的学习和训练,无暇他顾。最初的几个星期,麦克阿瑟和其他新学员觉得他们简直成了机器,在教官和校规的控制下行动,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完全失去了自我。许多同学忍不住了,牢骚满腹,而麦克阿瑟却毫无倦意地服从命令,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麦克阿瑟知道自己该走怎样的道路。他反复告诫自己:“我们家的血统使我们能够始终面带微笑、视死如归地对待真枪实弹的生死考验。”很明显,他把这种境遇视为一种锻炼,而不是折磨。尽管麦克阿瑟做事面面俱到,但进入“野兽营”不久,他还是遇到了一点意外。当时,西点军校里盛行侮辱新学员的做法。入学报到时,麦克阿瑟刚走下马车就发现门廊里有几个姑娘不屑一顾地看着他,其中一个还尖叫道:“瞧,又来了一只‘老鼠’!”——“老鼠”,正是当时高年级学生对一年级新生的蔑称。这个地方,各年级学员之间等级森严。在日常训练中,一般是由高年级学员指挥低年级学员,这时候前者就常以老资格自居,对后者进行肆无忌惮的殴打、戏弄和辱骂。有些新人无法忍受这样的虐待,不久便退学离开西点军校,放弃了好不容易到手的“荣誉”。这时,麦克阿瑟的父亲已经在菲律宾战场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竞相报道的新闻人物。这在一些高年级学员看来,无疑是对麦克阿瑟进行“问候”的理由。一天,训练活动刚刚结束,学员们都感到非常疲惫,于是教官宣布解散后,大家就匆匆忙忙地准备回去各自休息。可是,几个高年级学员突然拦在众人面前,叫道:“嘿,麦克阿瑟,不许走!”麦克阿瑟老老实实地停下脚步。这时,那群人又喊起来:“听说你是麦克阿瑟将军的儿子,那可是个大英雄。那么让我们大家看看他是不是有一个草包儿子吧!”于是,他们开始强迫麦克阿瑟在碎玻璃上做一小时的“老鹰展翅”。他得用脚尖站立,两臂举过头顶,向下蹲在碎玻璃上,稍稍起立,两臂向下做扇翅状,再次下蹲,然后再脚尖站立,从头开始。中途他还被迫用手指吊在单杠上很长时间。麦克阿瑟一连做了200多个“老鹰展翅”后,最终体力不支,晕了过去。醒来后,他摇摇晃晃地回到帐篷,刚一进门就又支持不住了,一下子瘫倒在地上。同住的新生弗雷德里克·坎宁安见状,马上走过来。他发现麦克阿瑟四肢在不停地发抖,嘴巴也说不出话来,以为麦克阿瑟是患了严重的痉挛,如果不及时检查和治疗会有生命危险。然而,这时候麦克阿瑟朝他轻轻地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出去。休息了一会儿后,麦克阿瑟稍有好转,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坎宁安,请帮忙在我的身下垫上一条毯子,我不想双脚敲打地面的声音影响你的休息。”整整一夜,麦克阿瑟一声不响,痛苦地抖动四肢,忍受着巨大的疼痛。他把嘴唇都咬破了,始终没有发出一点呻吟。第二天早晨,麦克阿瑟浑身无力,刚一起来就又倒在床上。坎宁安见状说:“麦克阿瑟,你去不了,我就代你请个病假吧!”麦克阿瑟没有说话,他挣扎着又爬了起来,坚持去参加训练。当他的身影出现在操场上时,前一晚上曾欺负过他的一个学员走了过来,不无佩服地对他说:“麦克阿瑟,你表现得很勇敢。我们尊敬你,为有你这样的同学感到骄傲。”通过这件事,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树立起了一定的威望。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侮辱他了。然而,尽管麦克阿瑟挺过来了,多数学员却还是无法忍受这种侮辱。曾经亲眼看到麦克阿瑟被侮辱的坎宁安后来遭遇了相似经历,并为此愤然退学。更为严重的是,一个学员因为不堪忍受侮辱而自杀身亡。这种情况终于引起了媒体的注意。《纽约太阳报》率先发表了一篇有关西点军校存在侮辱行为的文章。随后,其他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美国当局终于坐不住了,大约就在麦克阿瑟被欺侮后的第二年,总统麦金莱匆匆下令组成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有关情况。 最后的生日1945年11月11日是美军著名将领乔治·巴顿60岁的生日。深秋时节,位于波士顿附近的南汉密尔顿却没有多少凉意,一场夜雨后,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高大茂密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鸟儿在树上婉转地唱着,绵延起伏的山野映人眼帘。这里是名为“绿色草地”的巴顿的农庄。巴顿站在廊前,目光越过郁郁葱葱的树林望向远方,他陷人了沉思。此刻对他来说是多么宁静、难得的幸福!之前频繁的战事使他难以与家人团聚,曾经的隆隆炮声和血腥战场把此刻的场景衬托得更加温馨可贵。历经多年戎马生涯的巴顿已经两鬓斑白,但岁月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相反,那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华发似雕刻在石碑上不朽的字符,透着无限沧桑,使他更像一位威严的军神。军令已经传来: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宣布免去巴顿将军美军第3集团军司令之职。这个消息所产生的震动影响不亚于十级地震。为了挽回这位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军的一点儿面子,最高司令部任命巴顿为第15集团军司令。实际上,这支所谓的集团军根本不能称其为军队,只不过是一支由后勤人员组成的服务部队。至此,巴顿的军事使命已经终结。这令许多厌恶、忌恨甚至仇视巴顿的人高兴至极,而真正欣赏巴顿的人士以及钦佩巴顿骁勇精神和卓越指挥才能的官兵则惋惜不已。《华盛顿邮报》更是详尽、细致地报道了此事的前因后果,其中的一篇文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文章写道:“发生在巴顿将军身上这一不同寻常的职业变更,让每一个崇拜英雄的美国人感到失落。他的辉煌业绩不会被人忘记。乔治·巴顿将军不愧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之一,然而,他的性格、所受的训练以及战争的经历,使他不适宜担任和平时期的行政长官。艾森豪威尔总司令既是巴顿的上司,也是他的朋友,他的决定,既是对朋友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此时的巴顿对此保持着一种异样的沉默,他不是一个言辞谨慎的政治家,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他因口无遮拦而招致攻击的事例不胜枚举,由此引发的麻烦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现在,巴顿坚守着,就像一位行将赴死的英雄在喧闹的时局里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谦卑与懊悔。他似乎早有预感,历史将无情地弃他远去。难道真应了那句古语:狡兔死,走狗烹?他已经60岁了,作为一名将军,巴顿的军事生涯彻底结束了。回顾往事,他并不后悔,他相信自己度过的一生是美好而有价值的。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一生'中最大的悲剧就是在最后一场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在那次战争中战死沙场一直是我计划中的事,我真应该在那时候死掉。想到我最后一次领取军饷的时刻已经过去,我感到十分悲伤,但是,对于上帝赐给我的机会,我至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一切。”“一个士兵最好的归宿,是在最后一次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倒下”,这是他的信仰,然而,这句悲壮而浪漫的话却没有实现。在战争临近结束时,尽管他最终没有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但有好几次他的“愿望”差一点儿就实现了。1945年4月21日,当他飞往雷德菲尔德军第3集团军司令部时,他的座机遭到攻击,原以为攻击是来自一架德国战斗机,后来发现是来自一位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且缺乏经验的波兰人驾驶的一架喷火式飞机,飞行员受到了惊吓,所幸巴顿安然无恙。5月3日,当巴顿的吉普车以其惯有的速度飞驰在公路上时,一辆牛车突然从一条胡同蹿到公路上,轰隆一声两车相撞,虽然司机极力挽回,但是绑在牛车上突出的一根长杆还是擦伤了巴顿的头部,他自嘲地说:“在我身经百战之后,竟然险些被公路上的牛车撞死。”同年6月份,巴顿回到美国,强烈的死亡预感萦绕在他的心头。他甚至认为,如果他在今后的岁月里无所事事,还不如死了痛快。他常对他的孩子们说,他可能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家人们不同意这种悲观的预言,但巴顿却不再多做解释。巴顿沉思时,妻子比阿特丽斯轻轻地来到他的身后,把一件外套披在他身上。在夫人面前,巴顿是非常顺从的,这是因为只有当他面对妻子的时候,他才会毫无保留地流露内心的真性情。他们夫妻的关系相当亲密,这使外人既羡慕又迷惑,他们不明白娇小沉静的比阿特丽斯是怎样把性情古怪、脾气暴躁又争强好胜的乔治·巴顿摆弄得如此服帖。比阿特丽斯其实很有个人魅力,她身材娇小,发式简洁,脸庞光洁,深褐色的眼睛大而明亮,举止端庄文雅,服饰得体大方。富裕的家庭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她步入老年后,越发风姿迷人。她已经与巴顿共同生活了近36年,巴顿起伏不定的命运一次又一次地牵动着她的心。巴顿情绪多变、狂野不羁的性格给自己惹下了很多麻烦,他唯一能够倾诉的对象就是爱妻比阿特丽斯。她完全了解巴顿的战斗情结,也知道巴顿非常喜爱这个家,“绿色草地”庄园在比阿特丽斯的精心打理下非常舒适,但巴顿很少有兴致享受这种安逸。这是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最宁静、最亲密的一段时光。他们坐在沙发上,手拉着手,望着绵延起伏的田野,比阿特丽斯默默不语,巴顿将军神色忧伤。致命车祸巴顿在战争中曾发生过几次意外,但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只受一些轻伤。然而1945年12月9日发生的一起车祸却让巴顿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刚刚平息,一条震惊全世界的消息便迅速传开:在非洲和欧洲战场战果最多、战功最大的美国陆军将领乔治·巴顿,遭遇一场离奇车祸,死在医院。乔治·巴顿没有被战场上“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散去后的1945年12月21日死在德国海德堡医院。欧洲这片土地曾让巴顿难以割舍,在这片土地上,他得到了显露才华的机会,他的军人生涯达到了顶峰,难道这真的是宿命?最后还要葬身此地?





上一本:名人传:权利的游戏 下一本:环球人物10周年人物特辑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名人传:二战名将的作者是马晓奕 吴秀辉,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