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


作者:宗璞     整理日期:2016-06-19 07:44:32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文学家、冯友兰之女宗璞倾情讲述一代哲人冯友兰的人生经历学术风范、人生态度、生活点滴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真相追根溯源,务求事实本真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已渐行渐远,而他在中国哲学领域的非凡建树、谨严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却一直都是世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深情回忆父亲一生的点点滴滴,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哲学大师冯友兰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崇高的学术地位受到学界和世人的景仰与关注,而在女儿宗璞眼中,冯友兰先生既是哲学大师,又是一位慈父,她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具体生动的故事,向读者讲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学术、友情、亲情的态度,以及细致入微的言传身教和让她终生受益的人生感悟,从一个亲人的视角来解读一位不平凡的哲学大师,今天读来倍觉温馨和感动。向人们展现了一位亲切和蔼、充满情怀与人生智慧的哲学大师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原籍河南省唐河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抗战爆发时,随父赴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工作。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三生石》,童话《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紫藤萝瀑布》等,其中《东藏记》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我的父亲冯友兰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梦回蒙自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
  安波依十日
  九十华诞会
  三松堂断忆
  心的嘱托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今日三松堂
  一九九三年岁末五日记
  书当快意
  向历史诉说我的父亲冯友兰那青草覆盖的地方梦回蒙自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安波依十日九十华诞会三松堂断忆心的嘱托三松堂岁暮二三事今日三松堂一九九三年岁末五日记书当快意向历史诉说《冯友兰集》序他的“迹”和“所以迹”——为冯友兰先生一百一十年冥寿作人和器——第八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旧邦新命:冯友兰与西南联大”书面发言忆当年——《新理学》七十岁在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对《梁漱溟问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给古人少许公平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宗璞:只希望写的历史向真实靠近 亲友之间花朝节的纪念散失的墨迹哭小弟道具悼张跃耳读《朱自清日记》忆朱伯崑/ 冯友兰先生著述及答问祭母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清华的回顾与前瞻在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人文博士学位仪式上的答词文武合一的桥梁——记军官与教授座谈会 附录冯友兰先生传冯友兰冯友兰在哲学上的地位论教育家冯友兰满纸荒唐言——评何兆武的口述臆想历史国学访谈:《新理学》七十年前言对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来说,蒙自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一九三八年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从暂驻足的衡山湘水迁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因为昆明没有足够的校舍,文、法学院移到蒙自,停留自四至八月。我们住在桂林街王维玉宅。那是一个有内外天井、楼上楼下的云南民宅。一对年轻夫妇住楼上,他们是陈梦家和赵萝蕤。我们住楼下。在楼下的一间小房间里,父亲修订完毕《新理学》,交小印刷店石印成书。
  《新理学》是哲学家冯友兰哲学体系的奠基之作。初稿在南岳写成。自序云:“稿成之后,即离南岳赴滇,到蒙自后,又加写《鬼神》一章,第四章第七章亦大修改,其余各章字句亦有修正。值战时,深恐稿或散失。故于正式印行前,先在蒙自石印若干部,分送同好。”此即为最初的《新理学》版本。其扉页有诗云:“印罢衡山所著书,踌躇四顾对南湖。鲁鱼亥豸君休笑,此是当前国难图。”据兄长冯钟辽回忆,父亲写作时,他曾参与抄稿。大概就是《心性》《义理》和《鬼神》这几章。我因年幼,涂鸦未成,只能捣乱,未获准亲近书稿。
  《新理学》石印本现仅存一部,为人民大学石峻教授所藏。纸略作黄色,很薄。字迹清晰。这书似乎是该在煤油灯或豆油灯下看的。对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来说,蒙自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一九三八年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从暂驻足的衡山湘水迁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因为昆明没有足够的校舍,文、法学院移到蒙自,停留自四至八月。我们住在桂林街王维玉宅。那是一个有内外天井、楼上楼下的云南民宅。一对年轻夫妇住楼上,他们是陈梦家和赵萝蕤。我们住楼下。在楼下的一间小房间里,父亲修订完毕《新理学》,交小印刷店石印成书。《新理学》是哲学家冯友兰哲学体系的奠基之作。初稿在南岳写成。自序云:“稿成之后,即离南岳赴滇,到蒙自后,又加写《鬼神》一章,第四章第七章亦大修改,其余各章字句亦有修正。值战时,深恐稿或散失。故于正式印行前,先在蒙自石印若干部,分送同好。”此即为最初的《新理学》版本。其扉页有诗云:“印罢衡山所著书,踌躇四顾对南湖。鲁鱼亥豸君休笑,此是当前国难图。”据兄长冯钟辽回忆,父亲写作时,他曾参与抄稿。大概就是《心性》《义理》和《鬼神》这几章。我因年幼,涂鸦未成,只能捣乱,未获准亲近书稿。《新理学》石印本现仅存一部,为人民大学石峻教授所藏。纸略作黄色,很薄。字迹清晰。这书似乎是该在煤油灯或豆油灯下看的。蒙自是个可爱的小城。文学院在城外南湖边,原海关旧址。据浦薛凤记:“一进大门,松柏夹道,殊有些清华工字厅一带情景。故学生有戏称昆明如北平,蒙自如海淀者。”父亲每天到办公室,我和弟弟钟越随往。我们先学习一阵(似乎念过《三字经》),就到处闲逛。园中林木幽深,植物品种繁多,都长得极茂盛而热烈,使我们这些北方孩子瞠目结舌。记得有一段路全为蔷薇花遮蔽,大学生坐在花丛里看书,花丛暂时隔开了战火。几个水池子,印象中阴沉可怖,深不可测,总觉得会有妖物从水中钻出。我们私下称之为黑龙潭、白龙潭、黄龙潭——不知现在去看,还会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荷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亲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四十三岁,半部黑髯(胡子不长,故称半部),一袭长衫,飘然而行。父亲于一九三八年自湘赴滇途经镇南关折臂,动作不便,乃留了胡子。他很为自己的胡子长得快而骄傲。当年闻一多先生参加步行团,从长沙一步步走到昆明,也蓄了胡子。闻先生给家人信中说:“此次搬家,搬出好几个胡子。但大家都说,只我和冯芝生的最美。”记得那时有些先生的家眷还没有来,母亲常在星期六轮流请大家来用点家常饭。照例是炸酱面,有摊鸡蛋皮、炒豌豆尖等菜肴。以后到昆明也没有吃过那样好的豌豆尖了。记得有一次听见父亲对母亲说,朱先生(自清)警告要来吃饭的朋友,冯家的炸酱面很好吃,可小心不可过量,否则会胀得难受。大家笑了半天。那时新滇币和中央法币的比值是十比一,旧滇币和新滇币的比值也是十比一,都在流通。用法币计算,一角钱可买鸡蛋一百个,以法币为工资的人不愁没钱用。在抗战八年的艰苦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当时生活虽较平静,人们未尝少忘战争。而且抗战必胜的信心是坚定的,那是全民族的信心。一九三八年七月七日,学校和当地民众在旧海关旷地举行抗战纪念集会。父亲出席作讲演,强调一年来抗战成绩令人满意,中国坚持持久战是有希望的,一城一地之失,不可悲观,中国必将取得最后胜利。又言战争固能破坏,同时也将取得文明之进步,并鼓励学术界提高效率。浦薛凤说这次讲演“语甚精当”。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学生常有流动。有的人一腔热血,要上前线;有的人追求真理,奔赴延安。父亲对此的一贯态度还是一九三七年抗战前在清华时引用《左传》的那几句话:“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捍牧圉?”奔赴国难或在校读书都是神圣的职责,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清华第十级在蒙自毕业,父亲为毕业同学题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书孟子语为其毕业纪念。”一九八八年第十级毕业五十年,要出一纪念刊物。王瑶(第十级学生)教授来请父亲题词,父亲题诗云:“曾赏山茶八度花,犹欣南渡得还家。再题册子一回顾,五十年间浪淘沙!”如今又是五年过去了,父亲也去世三年有余了。岁月流逝,滚滚不尽。哲人留下的足迹,让人长思。





上一本:直面挑战 下一本:一个人与一群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的作者是宗璞,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