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能够吃饱穿暖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更何况华罗庚一个身有残疾的人,追求生存对他而言都是很困难的。可是他不甘于平庸地过完一生。他见他的精力和生命都奉献给了他喜爱的数学,他在数学的天地里找寻到人生的意义。这本《华罗庚的故事》简单而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给青少年以人生需要积极向上的动力;没有精美的图片,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人生的真谛。 本书简介: 《华罗庚的故事》一书,详尽地介绍了华罗庚艰难而不平凡的一生。《华罗庚的故事》分为五章,分别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走向世界、永远的中国儿子。五章按照时间顺序,为读者铺展一个经历坎坷,但却执著于数学研究、最终成为数学大家的华罗庚。 作者简介: 林承谟原名林学武,湖北孝感人文学硕士,高级编辑,曾任京华出版社第六编辑室主任,出版图书有《名将与名战》《胡雪岩全传》《武则天全传》等。林承谟湖北孝感人文学硕士,高级编辑,曾任京华出版社第六编辑室主任,出版图书有《名将与名战》《胡雪岩全传》《武则天全传》等。 目录: 第一章童年 小时候,华罗庚虽然在学校被称为怪小孩,但是童年的他是自由的,而且他很喜欢动脑筋钻研,使自己的天分得以充分发挥。尽管他遇到了很多的人生坎坷,还曾辍学,但他依然坚持刻苦求学。 第一节邻居眼里的“罗罗” 第二节学校里的怪小孩 第三节初遇贵人 第四节辗转的求学路 第五节老华家的少年 第二章在人间 华罗庚和全力支持他的吴筱元结婚了,他们一起走过了很多风风雨雨,相敬如宾。而艰苦的条件、大病的折磨却一直困扰着他,最终,他在绝处逢生…… 第一节新的故事 第二节人生多艰 第三节绝处逢生 第四节初露锋芒的青年 第五节永远的故乡第一章童年小时候,华罗庚虽然在学校被称为怪小孩,但是童年的他是自由的,而且他很喜欢动脑筋钻研,使自己的天分得以充分发挥。尽管他遇到了很多的人生坎坷,还曾辍学,但他依然坚持刻苦求学。第一节邻居眼里的“罗罗”第二节学校里的怪小孩第三节初遇贵人第四节辗转的求学路第五节老华家的少年第二章在人间华罗庚和全力支持他的吴筱元结婚了,他们一起走过了很多风风雨雨,相敬如宾。而艰苦的条件、大病的折磨却一直困扰着他,最终,他在绝处逢生……第一节新的故事第二节人生多艰第三节绝处逢生第四节初露锋芒的青年第五节永远的故乡第三章天才的大学华罗庚遇到了伯乐的帮助,到清华大学工作、在剑桥大学的学习结束后,又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数学系教授。他积极地钻研数学,并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积极参加抗日,积极投身到教育事业中。第一节千里马与伯乐第二节进入清华大学第三节留学剑桥第四节在西南联大的艰难岁月第五节华老师的爱国主义第四章走向世界1946年,华罗庚先后到苏联和美国进行了访问和考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毅然选择了回国,并且鼓励留美学生回国报效祖国。他回国后继续进行数论研究,《数论导引》的出版,也使他的声音由国内传到了全世界。第一节访苏三月记第二节访问美国第三节成熟的华氏声音第五章永远的中国儿子华罗庚带着无数的荣誉从美国回国之后,荣誉感和责任感并存。他下定决心为祖国贡献所有的力量,他带领学生们一起研究和推广科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第一节重创事业第二节荣誉和责任并存第三节不朽的生命赞歌第四节永远的数学家附录1个人成就附录2华罗庚年表 前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对当今中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圆满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就要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此,我们特别策划出版了这套“实干兴邦?科学家故事丛书”。此套丛书遴选了当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10位科学家——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景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对当今中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圆满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就要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此,我们特别策划出版了这套“实干兴邦?科学家故事丛书”。此套丛书遴选了当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10位科学家——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气象学家竺可桢,生物学家童第周,以及他们的先进事迹,为读者呈现了一代大家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 这些科学家身上充满创新、务实、不怕困难、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可贵品质,他们以国家、民族的前途为己任,不计个人名利,不计条件待遇,始终坚持不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学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们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用实干来证明一切、改变一切,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奉献了一生。他们都是实干兴邦的楷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我们出版这套丛书,是为了让青少年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创新实干、淡泊名利、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树立献身科学事业、谋求人类幸福的伟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为祖国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第一节邻居眼里的“罗罗” 或许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在江苏省的太湖西北有一个叫金坛的小县城,但是很少有人会不知道从那里走出来的“金子”——一代数学大家华罗庚。 如今的金坛已经不再是往日满城瓦砾的破旧模样了,已建起新的楼房、新的街道,但是金坛人没有忘记他们的“罗罗”带给了家乡人怎样的骄傲。中山公园里的华罗庚纪念馆至今仍保留着他童年时候的玩具,那一件件小物品,似乎都在展示这个数学天才的别样童年。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金坛清河桥东面的一个小店里,这个小店的主人便是华罗庚的父亲华老祥。华老祥只是乡里乡亲对他的亲切叫法,他的真实名字叫华瑞栋。华老祥说来也是命运多舛。他本是丹阳县人,年轻时曾四处辗转奔波,后来经营起了一家丝绸店,只可惜一场大火将这个丝绸店烧了个精光。华老祥也因为这场大火丧失了锐气。可是,人总得生存下去,还有妻子儿女要养活。华老祥只能从废墟里爬起来,搜罗好最后一点能用的家当,重新开始奔波。最终,他落脚在金坛城中的清河桥下,开了一家卖杂货的小店,取名“乾生泰”。 华罗庚还有个姐姐叫华莲青。华罗庚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全家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有个儿子。当时社会上重男轻女的风气还很盛行,年近四十还没有儿子,让命运坎坷的华老祥整天都愁容满面。这样一来,原本艰难度日的小家庭更是蒙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他曾在小茶馆里请算命先生替他占卜,希望能找到延续香火的办法。 总算是天遂人愿。华罗庚出生的时候华老祥正好四十岁,也算是老来得子,华家别提有多高兴了。说来也巧,儿子出生的时候,华老祥正背着个箩筐在赶路,到家时儿子恰巧出生。有些迷信的华老祥为了让这个儿子能健康成长,便取名“罗庚”,实际上应为“箩根”,意思是“放进箩筐辟邪,同根百岁”,质朴之情不言而喻,也寄托了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愿。此后,同乡的邻居们便亲切地叫华罗庚为“罗罗”。 华家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对这个儿子却是宠溺有加。华家夫妇都认为这根独苗是上天赐给他们的宝贝,因此也就承载着华家的所有希望。华罗庚在期盼的目光中一点点长大。华老祥期待着儿子能够早日挑起家庭的重担,代替他成为这个家的顶梁柱。 华罗庚三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乘坐人力车回丹阳老家去访亲。这一天正赶上大雪纷纷,城里的土路因为融化的雪水而泥泞不堪,非常难走。车夫因为天气冷,喝了些酒来暖身子,于是一路跌跌撞撞。华家母亲心想这天寒地冻的,在所难免,所以也就没有当回事。谁知走到一座桥上的时候,竟然一下子连人带车给掉到了河里,而车夫自己也被吓得不知所措,呆站在桥上。华家母亲一边大喊着救命,一边想方设法把华罗庚托举到水面上。就在这时,一股大浪向母子俩涌来,华家母亲好像被人推了一把似的,借着浪头游到了河边,抱着儿子好不容易才爬上了岸。直到这时,车夫才猛然从酒后的眩晕中醒悟过来,急忙上前拉起华家母亲。母亲抱着华罗庚欣喜万分:“终于保住我家这个命根子了,谢菩萨保佑,谢菩萨保佑啊!”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华罗庚这次死里逃生,似乎也印证了这个说法。 华罗庚小时候极为顽皮,在家里不甚听话,是个典型的皮小子。华家的“乾生泰”小店给了华罗庚很多童年的快乐。罗罗喜欢在父亲的小店里蹦蹦跳跳,把柜台当成马骑,在柜台上跳来跳去。对于当时的情景,华罗庚后来回忆说:“来我家小店买香烟的人很穷,常常每次只买一支烟,还要借店里的香来点下火。”这一方面说明,小时候跳上跳下的罗罗不仅仅只是一味地贪玩,他也有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另一方面也说明,那时华家的日子并不好过。 罗罗小时候特别爱骑马,他特羡慕那些有真马骑的人。在小店里玩耍的时候,店里的柜台就是他的“马”,而在家里没有“马”怎么办?华罗庚竟然找来一个木板凳,在上面凿个洞,再套上一根绳子作缰绳,就这样骑了起来。顽皮的罗罗每次“骑马”时总爱叫“马嘟嘟,马嘟嘟”,而这个小木板凳后来也就以“马嘟嘟”为名被永远地保存在了华罗庚纪念馆。 在大家的眼里,罗罗从来不会乖乖地待在家里,他是哪儿热闹就去哪儿玩。庙会、灯节、船会都不会少了他的身影,玩累了自己就随便找个能躺下来的地方睡一会儿。为这事,家里人可没少着急。当时,邻居们见到华家的人,总是安慰说:“别担心!你家的‘罗罗’不会丢的,在家等他回来就好。” 华罗庚也是个爱动脑子的孩子,他总想弄明白身边的一些事。在县城庙会上,菩萨是最令人尊敬的,乡里人见到骑着高头大马的菩萨,便立刻跪下磕头,奉为神明。华老祥也常常如此。但华罗庚对此特别疑惑:“难道菩萨真的什么都知道?”罗罗准备一查到底。庙会散了,乡里人都回去了,华罗庚却偷偷地跟着“菩萨”一路追到了城东的青龙庙。这下罗罗终于明白了,在庙里卸妆换衣的“菩萨”原来是人扮的!华罗庚高兴极了,跑回家里对父亲说:“爸爸,你以后不用再向菩萨磕头了,菩萨是假的!”迷信的华老祥听到这话,赶紧捂住儿子的嘴:“可不能这样讲,对菩萨不敬啊!”华罗庚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相信自己,但是他从此以后再也不信什么鬼神之说了。 华罗庚从小就不愿意盲目地跟随别人,总乐意自己去探求事情的真相。一天,罗罗跟玩伴们一起出城玩耍,在一座老坟前见到很多石人石马。华罗庚问玩伴知不知道这些石头有多重,玩伴不假思索地说:“这谁能知道啊?” 可是华罗庚却一直想着这个问题,最后颇为郑重地告诉玩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是啊,罗罗没有说错,多年后,估算这些石头的重量对学有所成的华罗庚已经不算什么问题了。但是,儿时那种追根究底的精神却影响了他的一生。 罗罗的童年是快乐的,他可以自由地去探寻、去求索,尽管当时他身边的人无法帮他解决各种疑问,但是他们也没有去阻止他。遇到疑惑,年幼的华罗庚总是自己寻找答案,这种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华罗庚日后的人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节学校里的怪小孩 金坛的码头是县城里最热闹的地方,而华老祥的杂货店就紧靠着码头。 小时候,华罗庚和姐姐华莲青每天都会手拉着手,穿过热闹的人群到城门外的仁劬小学去读书。上小学的这几年,华罗庚和姐姐一边上学一边帮家里做家务,可以说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 转眼间,姐姐小学毕业了,但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风气影响下,华莲青并没能继续上学。作为华家独子的华罗庚自然得天独厚,华家望子成龙的心愿全都寄托在他的身上。1922年,华罗庚被送进了刚刚成立的金坛县立中学。 金坛县立中学是金坛县的第一所初级中学,它的创办者就是华罗庚一生都不曾忘记的贵人——韩大受。韩大受是金坛有名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就立志要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经过不懈努力,1922年,金坛县立初级中学终于建成,简称“金坛初中”,韩大受担任第一任校长。恰巧这一年华罗庚从仁劬小学毕业,虽然他的成绩不好没有拿到小学毕业证,而只拿到了一张修业证,但还是较为顺利地进入了金坛初中,成为第一班的一名学生。这年,这个班一共收了八名学生,到华罗庚三年后毕业的时候,就只剩下了六名学生了。 刚开始上中学的时候,华罗庚还是非常顽皮,尤其是他的字写得非常潦草,所以教语文的老师都不太喜欢这个不认真的小男孩,华罗庚也常常因此挨训。当时华罗庚的数学教员是李月波,他对华罗庚后来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李月波生于1897年,从金坛初中成立之时就来到学校教书,是学生与家长公认的好教员。李月波开始也并没有看出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华罗庚在初一的时候,数学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后来,华罗庚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笑说:“并不是我冒犯了我的老师,从而老师故意不给我及格,而是小时候太贪玩了,未能好好学习,再加上试卷上的字写得很潦草,所以这怪不得老师的。”经过初一的这次教训,华罗庚开始慢慢认真起来,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甚至到后来,每当数学考试相对简单时,李月波就把华罗庚找来,悄悄地跟他说:“今天题目太简单了,你上街去玩吧!”由此可见,当时的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已经开始显露出了自己的天赋。 能够遇到李月波这样的启蒙老师,华罗庚始终感到幸运。在后来他与校长韩大受的信件中,他曾这样说道:“月波老师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是他引导和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是他为我在初中三年打好了数学基础,使我以后得以自学数学,并成为我一生为之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我很感谢他。” 除了数学之外,华罗庚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但是他的才能在当时守旧的教学风气下,却被老师们看成了“孺子不可教”。 有一次,语文老师讲《周公诛管蔡》。课文中讲周武王去世时,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不服,连同武庚一起发动叛乱,结果被周公平定了,管、蔡被诛。按照老师所遵循的传统观点,应该歌颂周公诛管、蔡,平定叛乱。但老师讲到这里时,华罗庚却提出了异议,说可能是周公自己想造翻,而管、蔡看出了他的谋反企图,所以周公才杀人灭口。同时,周公既然已经诛杀了管、蔡,并且用的是维护周王室的名义,那他自己就不能再谋反了。没等华罗庚把话说完,语文老师就已经火冒三丈地斥责道:“周公圣人也,岂可妄自菲薄哉?” 这位老师很崇拜胡适先生。有一次,他布置作文,让每个同学阅读一本胡适先生的书,并写一篇读后感。老师把自己收藏的胡适先生的书,分发给每个同学,而华罗庚恰巧收到的是《尝试集》。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胡适先生的一段小序: 尝试成功自古无, 放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 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读完之后认为,胡适是把陆放翁的原意理解错了,陆放翁的“尝试成功自古无”是说一尝试便成功的事自古以来都没有,这句话无疑是符合实际的。而胡适所说的是,成功来自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只有尝试了才能成功。两者都是正确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于是,华罗庚便在纸上写道:“胡适序诗逻辑混乱,狗屁不通,不堪卒读!”老师看到这句话,当即气得脸色发白,盛怒之下在他的卷子上写下:“懒人懒语!”从此便把华罗庚列入了班里的差等生行列,不予理睬。 当时,老师们之所以把华罗庚看成是个怪学生,还因为另一件事。有一天早晨,全校师生都穿着短装在操场上做早操,华罗庚姗姗来迟,竟然还穿着长袍,外面罩了个短马褂。同学们见此都觉得华罗庚这次肯定得挨批评了,没想到华罗庚却不紧不慢地将他的长袍拎起,把下襟塞到了外面的马褂里头,这样一来,竟然真就把长袍变成了短袍。就这样,华罗庚大大方方地走入早操的队列,随同学们一起做完了早操。早操之后,华罗庚将外面的马褂一抖,长袍又放了下来,露出了本来面目,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当时站在操场上的校长韩大受看到这一幕,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地一笑而过,对于这个怪小孩,他们还真是没有办法。 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太过守旧,像华罗庚这样的怪学生根本不是老师的培养目标。但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打压和不屑的目光中,华罗庚的信心和希望始终没有被无情地打压下去。 华罗庚读初三的时候,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王维克。王老师不仅第一个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还及时地给予了华罗庚很多帮助和启发。这匹未经驯化的“千里马”,由此遇到了他生命里的第一个伯乐。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写得特别不工整,总是在上面涂涂改改,乍看上去是个极不用功的学生。但是细心的王维克在仔细研究华罗庚的作业本时,意外地发现,那些涂改的墨团,正反映了华罗庚在演算习题的时候,是如何渐渐找出思路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从此以后,王维克特别留心地观察起了这个行为怪异的小孩,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华罗庚很多帮助,在数学的学习上更是给了他莫大的支持。虽然王维克老师仅在金坛初中教了一年的书,而华罗庚也即将毕业,但是这对师生的亲密关系却一直延续到了校园之外。直到很多年后,当初的学生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的成就,但是华罗庚还是不能忘怀王维克老师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华罗庚在被公认为数学大师之后,曾写过一本《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的书。这本书是专为青少年写的,书的序中有华罗庚写的这样一首诗: 神奇妙算古名词, 师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道, 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还从拙中来, 愚公智叟两分开。 积久方显愚公智, 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 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这不仅仅是华罗庚对自己求学研究之路的回顾,更是对我们青少年的谆谆教诲。华罗庚对勤奋和努力的推崇,值得我们深思并学习。 第三节初遇贵人 金坛初中的国文老师杨立三曾这样说过:“华罗庚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但是识英雄于未遇之时,则为王维克与韩可吾。” 韩大受,字可吾,1889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个前清的书生,家里只有几亩田。韩大受从小就极为聪明,八岁入私塾学习,十四岁时到上海就读于“健行公学”,这是他第一次在“西学”的道路上探究。韩大受与华罗庚的求学经历有些相似,都因为家庭贫困而只能中途辍学。后来,韩大受阅读了很多革命文章,深受其中先进思想的影响,并开始以“汉魂”的笔名,在许多著名报纸上发表反清革命文章。十五岁时,韩大受辗转到南京“两江优级师范”读书,专攻农博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正值韩大受毕业之时。 辛亥革命之后,“师范”的同学都竞相在各地组织办学,而在当时,韩大受已在金坛县民政署担任教育科科长兼县视学。几年下来,韩大受在职位上所积攒的钱,都用来创办了女子学校。1916年,这所女子学校改为县办。随后几年,韩大受在许多地方的学校任教员,极大地丰富了治学、教学经验。1921年,韩大受被任命为金坛县立第一高小校长,并组织筹办了金坛县立初级中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金坛初中”。1922年,金坛初中正式成为独立学校,韩大受担任第一任校长。同时,华罗庚也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两人长达数十年的深厚感情也因此展开。 韩大受作为校长,并没有直接参与对学生们的教育,但是他在学生们心中,尤其是在华罗庚心中,永远是亲切而高尚的。 在金坛初中学习或工作的师生都知道,他们的校长就是金坛县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当年韩大受创办金坛初中的时候,为了积累资金,卖掉了家里仅有的几亩田产,就连他自己的薪水也如数捐出。韩大受校长有识人之才,求贤若渴,当时很多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如王维克、杨立三、李月波等人都被聘为教员。校长对这些教员们也极为尊重。而对他的学生,韩大受不仅要求他们认真读书,更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品质和爱国的责任感,要他们学会独立劳动并勤俭节约。学生们当时对这些要求可能并没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但是他们潜移默化地从韩大受校长身上学到了这些品质。所以,对这个可敬的校长,金坛初中的师生们都充满了尊重与热爱。 华罗庚在后来回忆韩大受校长对自己的影响时,曾这样说过:“金坛中学的创立者是我最敬爱的韩大受老师,他把毕生精力、所有财产都贡献给了这个学校。他为了办学,卖掉了他仅有的几亩田;他淡泊勤俭,冬天棉衣都不肯穿;他在政治上也是进步的。他在我们家乡,不仅在他的学生们中,就是在一般群众中的声誉也是好的。” 韩大受对华罗庚的帮助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华罗庚当初申请入校时,韩大受得知华家家境极为贫寒,便免去了华罗庚的学费,从而让华罗庚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后来看到读初一的华罗庚总是贪玩,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学习,韩大受便教育他,要他好好地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将来能够有所建树。华罗庚因为极为敬重这个校长,也开始发奋努力,终于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华罗庚在回忆韩大受校长时,总忘不了当年他告诉自己的做人标尺:“做人要正,待人要诚,学习要勤,工作要实,生活节俭,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在华罗庚从金坛初中毕业后的几十年里,师生两人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华罗庚每当有什么新的研究时,总要向老校长汇报汇报,老校长每每收到来信都很欣慰,会拿给正在金坛中学学习的学生们一起看,要他们向这个老校友学习。从韩大受对华罗庚的一句评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学生有多么的自豪。 后来,华罗庚在政治上的走向,也受到韩大受的深刻影响。 1925年,韩大受调离金坛初中,担任金坛县教育局局长,并开始着手编著《列宁年谱》等书,他在训诂学和语言学上的突出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之后的多年里,韩大受在学术上颇有成就,出版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著作。 抗日战争的爆发,并没有打消韩大受对教育的热情。校舍没有了,他就把学校迁移到郊区,并组织学生积极为抗日工作。后来,随着战争局势变得愈来愈复杂,韩大受辗转于各地担任教员,直至抗战胜利,才得以安定下来。 直至1971年去世,韩大受先生始终都没有停止教育工作,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 王维克原名王兆祥,又名王和,生于1900年,父亲是前清的秀才,当过私塾的先生。王维克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读书甚多。十七岁时,进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读书,与张闻天、沈泽民等都是同学。1923年,王维克在金坛初中担任了一年的教员。也就是在这一年中,他发现了华罗庚的天战并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给予了他很多的帮助和指导。二十五岁时,王维克与一批同学远渡重洋到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天文、历史。在这期间,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一名中国学生。1928年,王维克学成归国,又回到了他的家乡金坛,对当时正辍学在家的华罗庚十分重视,并再次给予了他细心的照顾和支持。 华罗庚读初三的时候,王维克担任他的班主任。他并不像其他老师一样,认为华罗庚是个调皮捣蛋的坏男孩,相反,他认为华罗庚在数学方面有极强的天赋。 有一天,金坛初中的几位教员在一起谈论学生。 “成绩好的学生都去省城念书了,剩下的这些都是鲁蛋鲁蛋:笨蛋。啊。”一个教国文的教员如此说道。 “怎么这么看呢,这些孩子也都不错啊,你看华罗庚就挺好的嘛。” 大家一听王维克说华罗庚还不错,都反对开来,一致嘲笑华罗庚的字就像螃蟹在爬一样,歪歪扭扭不成样子。王维克却说,起初他也和大家一样,认为华罗庚的字很不成样子,但后来经过一番研究才发现,他的数学本上很多涂改的地方,正是他在解题时探索出来的多种思路。王维克指着一群在操场上玩耍的学生,对同事们说:“在这一大群儿童和青年之中,他们里面有喜欢写字的、画画的、雕刻的、演说的、做玩具的、做数学题的、下棋的,或者是问天高地厚的,或者是默默沉思的,这些都是各式各样的人才。我们做老师的只要好好启发他们、引导他们,对于他们所喜欢的,尽力让他们去做,锲而不舍,行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哪有不成为名家之理呢?我奉劝诸位,千万莫把松苗当蓬蒿!而且一个人字写得好坏,与他以后的成就也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这段话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王维克的教育理念,这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即使在现在也不过时。而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观念是正确的,华罗庚用事实向世人证明了,松苗可能在未长成的时候颇显弱小,但与蓬蒿有着本质的区别。 王维克不仅在数学上非常精通,其他方面也多有造诣,尤其在语言上颇有建树。著名的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著《神曲》,就是他翻译成中文的,而且他对天文也极感兴趣。这样一位博闻强识的老师,让充满求知欲望的、年轻的华罗庚非常敬仰。华罗庚爱去王维克老师的家中,喜欢和他一起讨论问题或者借阅书籍。而王维克也异常关心这个学生,他总认为这个孩子以后会大有作为,不仅在数学上给予他指导,在其他方面也悉心栽培。就连王维克的夫人也极为喜爱这个学生,每次华罗庚来,她都是热情款待、悉心呵护。渐渐成熟懂事的华罗庚在良师的循循善诱下,在数学上更加努力用功了。 当华罗庚的数学能力远远超出初中教学的范围时,王维克常对华罗庚说:“你不必考这个试了,因为考你的问题别人做不出,考别人的问题又不值得你费时间去做。我给你拟个论文题目你回家去做吧,你的数学终归是100分,是第一。”就这样,在王维克的指导和鼓励下,华罗庚不断向数学更艰深的领域进发,逐渐展现出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超人的学习能力。 有一次,王维克借给华罗庚一部美国的数学专著。他本以为华罗庚会钻研上一阵子,没想到华罗庚只看了不到10天就还给了他。这次王维克有些生气,批评华罗庚做数学不耐心,太浮躁。可是当他接连提出几个问题,华罗庚都能对答如流时,王维克被这个学生震惊了!这果然是个数学天才!从此,王维克更是对这个学生刮目相看。 天才也有过于自信的时候,但幸好这个时候,华罗庚身边有个明智的王维克老师。 有一天放学后,华罗庚拿着一篇论文兴冲冲地找到王维克,得意扬扬地说这是他的新论文。王维克一看,文章竟然是对一个世界公认的、很多年来都未被解决的数学难题的解答。华罗庚一心想着这次老师肯定会赞扬他,但是王维克在阅读后很认真地批评了他。原来,华罗庚一心想解决这个问题,所用的一些方法和定理表面上看虽然没有问题,但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好在华罗庚是个谦虚谨慎的人,在专心听完老师的教导后,虚心地承认自己错了。王维克语重心长地说道:“数学的门类有很多,你最好选择其中的一两种而专攻之,掘九井而不得泉,何如掘一井之为愈!你的野心不小。失败乃成功之母,如能孜孜不倦地研究下去,将来可望出人头地。我希望你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灰心,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用你的智慧和汗水去铸造钥匙,争取有一日把这些锁打开。”这段话深深地印在了华罗庚的心里。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他一直坚持着专心、谨慎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