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本集记载了关幼波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作者简介: 张镜源,山东海阳市人,现任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曾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等职,曾在陈毅、万里、谭震林、叶飞、张彦五位领导身边做秘书工作。离休后,立志在有生之年为中医药事业做些有益之事。 目录: 承袭祖志 达儒明医智胆折肱 扶危救厄博采众长 因明而名气血辨证 病机之本痰瘀之说 医治怪病锐意创新 大家风范医治未病 保健养生创办医馆 弘扬国粹关幼波(1913—2005),名关霦,北京清河人。出身中医世家,著名中医药学家,擅治肝病,人称“治肝圣手”。曾任安定门联合诊所所长,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顾问,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北京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1990年由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由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关幼波热爱中医药事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几十年的医疗生涯中,对于中医学术、气血辨证及痰瘀学说,均有独到创见。在学术上,坚持整体观念,强调“治病必求其本”。他重视人体内在因素,认为疾病的发生不外“邪”、“正”相争的过程,邪是外因,是条件;正是内因,是根本。治病贵在明辨邪正关系,调动人体正气(内因),以祛邪(外因)外出。在治疗肝炎中,急性肝炎多为正气未虚,以祛邪为主,祛邪以扶正;慢性肝炎多属正虚,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慢性乙型肝炎,以扶正为主,佐以解毒祛邪;肝硬化腹水,以扶正为本、为常法,以逐水为标、为权变。关幼波主张辨证论治,重视“气血”,提倡“十纲辨证”(八纲加气血),认为气血的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基本病理机制。于是,他提出十纲辨证学说。长期以来,八纲辨证一直是作为中医总纲来一统其他各种辨证施治的。他从医疗实践中认识到,八纲辨证是对人体一系列病理变化的总概括,是个抽象的概念,而决定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功能活动的是气血;气血决定着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发展与转归的基本病机。阴阳为八纲之首,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总纲领,而气血则是八纲的实质。八纲通过气血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的具体实质性病理变化联系起来。八纲作为客观物质的外在表现,必须通过气血落实到实际的病变上。因而他明确倡导“十纲辨证”,弥补了八纲辨证之不足。关幼波承袭并丰富和发展了痰瘀学说。他认为,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一般指咯吐的痰;广义之痰,即脏腑的一切废物之统称。因此,在治痰上,他提出四个法则:见痰休治痰,辨证求根源;治痰必治气,气顺则痰消;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怪病责之痰,施治法多端。对于狭义之痰,则采用化痰、消痰、涤痰三大法则。对于治瘀,关幼波提出四项原则,即:见瘀休治瘀,辨证求根源;治瘀要治气,气畅瘀也祛;治瘀必化痰,痰化血亦治;急则治其标,固本更重要。关幼波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关幼波临床经验选》、《关幼波肝病杂病论》、《肝病防治问答》等。他开发了中医诊疗专家系统,其与同道研制的肝炎辨证施治电子计算机程序于1981年荣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