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焦裕禄画传:做党的好干部百姓的贴心人


作者:高敬     整理日期:2016-05-27 11:05:11

中组部关于加强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学习读本!《焦裕禄画传:做党的好干部百姓的贴心人》是著名作家高敬先生精心撰写的一部焦裕禄的图传。焦裕禄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公认的优秀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干部的光辉榜样,中共历史上不朽的巨人。《焦裕禄画传:做党的好干部百姓的贴心人》在挖掘焦裕禄精神内涵的同时注重了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因素。它将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更直接、更真实、也更生动地展现出焦裕禄这个人民公仆的人生轨迹。
  作者简介:
  高敬,河北河间人,党史研究人员。出版作品有《领导全书(增订版)》、《毛泽东全书》、中央文献研究室项目《毛泽东读书集成》(为本书执行主编之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干部大讲堂历史文化卷》、《从政之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修养》、《光荣与历史的传承——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七大》、《永远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历程》文献纪录片等。
  目录:
  第一篇苦难洗礼一、故乡家世二、艰难学业三、生活重负四、九死一生五、虎口脱险六、流落异乡第二篇明朗的天一、民兵骨干二、入党经过三、淮海大队四、彭店土改五、出生入死六、枪毙顽匪七、典型“小妹”第三篇激情岁月一、工业新兵二、东北求学三、模范主任四、带头创新五、“政治科长”第四篇新的征途一、“点半书记”二、富民工程三、善解纠纷第五篇造福兰考一、临危受命二、深入调查三、绿色长城四、百战黄沙五、共禹论功六、鞠躬尽瘁第六篇生活风采一、伉俪情深二、教子之道三、两袖清风四、良师益友五、生活情趣第七篇走向永生一、共悼英灵二、横空出世三、领导关怀四、不朽精神五、走向世界六、精神圣地七、艺术形象参考文献后记前言序言:百姓谁不爱好官
  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0周年的日子。英雄长逝,精神永存。这半个世纪,是兰考人民追思老书记的半个世纪,更是全国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奋发图强的半个世纪。
  焦裕禄,一个饱受压迫的苦孩子,一个共产党队伍里的普通革命者,一个精神饱满的团干部,一个干劲十足的新中国工人,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在42年的短暂一生中,焦裕禄像一个永不停转的齿轮,把他全部的心血花费在为人民谋幸福上。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上,他视人民为父母,待群众如亲人,他是上级瞩目的得力干将,是同事和下属爱戴的良师益友,是忠诚能干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62年冬,焦裕禄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此时的兰考,黄沙、内涝和盐碱“三害”肆虐,没有生机,唯有荒凉。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序言:百姓谁不爱好官
  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0周年的日子。英雄长逝,精神永存。这半个世纪,是兰考人民追思老书记的半个世纪,更是全国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奋发图强的半个世纪。
  焦裕禄,一个饱受压迫的苦孩子,一个共产党队伍里的普通革命者,一个精神饱满的团干部,一个干劲十足的新中国工人,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在42年的短暂一生中,焦裕禄像一个永不停转的齿轮,把他全部的心血花费在为人民谋幸福上。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上,他视人民为父母,待群众如亲人,他是上级瞩目的得力干将,是同事和下属爱戴的良师益友,是忠诚能干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62年冬,焦裕禄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此时的兰考,黄沙、内涝和盐碱“三害”肆虐,没有生机,唯有荒凉。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尽管国家每年都下拨大量救济粮,但百姓的生活依然非常艰难。
  焦裕禄决心带领人们战胜困难,改变穷困面貌。他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他还说:“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焦裕禄带领着兰考人民与“三害”作起了斗争,到1964年春夏之交,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片黄沙上种上了绿树,一片片内涝地和盐碱地变成了良田沃土,昔日贫瘠的兰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然而,就在这支奋斗的队伍昂首阔步前进时,领头人焦裕禄却倒下了。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刚过不惑之年的英雄,匆匆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兰考人民说得对,焦裕禄同志是被活活累死的!
  从初到兰考到与世长辞,焦裕禄在兰考奋斗了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在这短暂的时光里,他把共产党员光辉的形象印在兰考的大地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酷爱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他善于总结工作经验。面对困难,他说“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面对灾情,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面对群众,他说“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病床上,他还牵挂着兰考,他说,“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在弥留之际,他留下了他的遗憾,“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焦裕禄是说到做到的,在兰考,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冬夜里大雪封门之时,他夜访乡亲,给他们送去救命的粮食;夏日的烈日炎炎之下,他与大家一起走上田间地头,一起种树、挖地;瓢泼大雨中,他冒雨查看灾情,思考救灾办法;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
  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么样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去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在焦裕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答案!
  五十年来,焦裕禄精神一直犹如一座巍巍矗立的丰碑,激励、鼓舞和影响了无数人。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与学员座谈时说:“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他还说:“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精神是这样,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都是这样。”
  从2009年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去兰考,致敬忠魂,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他还将兰考作为自己的联系点,这是党中央对焦裕禄精神的极大的肯定。总书记要求我们:“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见贤思齐,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回首既往,放眼未来,焦裕禄精神都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一面永恒的旗帜。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去奋斗!
  第一篇苦难洗礼
  一、故乡家世
  在山东省境内的鲁中大地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博山。博山,古称颜神,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朝,起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大约两千多年前,博山县境内的凤凰山下住着一户郭姓人家。郭家的儿子长大后,娶了一个美貌的妻子颜文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颜文姜刚过门,丈夫就突然暴病身亡。颜文姜年仅19岁,就失去了丈夫。但是她秉性勤劳善良,贤淑孝悌,决心侍奉公婆,抚养幼妹。
  然而,颜文姜的婆婆却是个出名的“恶婆婆”,硬说颜文姜是“扫帚星”,“妨”死了她的儿子。从此,颜文姜每天受着婆婆的虐待。那时候,当地水源奇缺,恶婆婆就让颜文姜翻山越岭,到十多里外的石马庄去挑深山泉水。为1-2了不让颜文姜途中休息,婆婆特意找人做了两只尖底水筒,让文姜一路不能放下休息。颜文姜面对这样的婆婆,总是逆来顺受,百般的孝顺。
  一天,颜文姜挑水回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骑着毛驴经过。时值酷暑,老人向颜文姜讨口水喝。颜文姜爽快地答应了,可没法放下担子。老人用自己的龙头拐杖,在石板上敲出了两个石坑,正好放下两只尖底水筒。老人喝完后,又提出想用这水饮饮他的毛驴。颜文姜想了想说,你从这个桶里饮驴吧,这个桶的水是我喝的,另一桶是婆婆喝的。老人被她的孝心和善良打动了,于是送给她一条马鞭,并告诉她只要把鞭子系在水缸里,等水少了,提一提鞭子,水就会涨上来。从此,颜文姜不再受挑水的痛苦了。
  恶婆婆见颜文姜不去挑水却天天甜水不断,感到很奇怪。于是,她假装关心地让颜文姜回趟娘家,探望一下父母吧。颜文姜很高兴,临走时还问:“还带点活吗?”婆婆假惺惺地说:“活不多,今天去,明天来,七双袜子,八双鞋”。尽管如此条件如此苛刻,颜文姜还是欣然领受了。
  三天后,颜文姜带上做好的鞋袜回婆家。可是,当她刚走到村头,就听村里人声嘈杂,乱成一片。原来,贪婪的婆婆提起了那支马鞭,舍不得放手了,结果水不断涌出,村子里大街小巷洪水滚流,婆婆手里拿着马鞭子,淹死在水缸旁边。颜文姜看到这种情景,连忙举起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向北流去,形成了一条河。为了纪念颜文姜,人们把这条河称为“孝妇河”,河边的建城后,被称为“颜神城”。
  颜文姜的故事流传了三千多年,“颜神”的名字也伴随着这片土地走了三千多年。直到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在这里设博山县,隶属于青州府,“博山”的名字才正式代替了“颜神”。传说中颜文姜“指鞭止水”后形成的那条孝妇河,则一直到今天还流淌在这块土地上。孝妇河冲积成出一条峡谷,附近有一些山头,统称为崮山。人们根据这些山头的位置,又有了北崮山、南崮山、东崮山这样的称呼。在北崮山的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名叫北崮山村。据村志记载,北崮山村位于博山城南13公里,处岳阳山、崮山之阳,明正德年间建村,以山名村曰“孤山庄”,后沿革为“北崮山”,又因处南崮山村之北,故名“北崮山村”。
  今天博山县凤凰山南麓的山头镇西神头村,矗立着一座颜文姜祠,又称“灵泉庙”、“顺德夫人祠”。据《齐乘》记载,颜文姜祠始建于南北朝的后周时期,唐天宝五年(764年)重建。宋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敕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进行了扩建,以后历代皆有重修之举,一直延续至今。颜文姜忠贞、善良、坚韧的形象,令一代代博山人景仰。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就出生在北崮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据《焦氏族谱》记载,焦氏族人是在明朝初年,由北直隶的枣强(今河北枣强)迁往山东章丘清平乡,后又迁往颜神北崮山。焦裕禄出生的时候,焦氏族人已经在北崮山村繁衍生息了数百年之久。
  北崮山村地处山区,石层厚、土壤薄、乱石多,一旦暴雨降临,土壤被冲刷而去,庄稼所剩无几;如果遇到干旱年景,却又会颗粒无收。由于务农很难保障生活,北崮山村的村民们往往要靠给人家推车、挑担,卖苦力谋生。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焦裕禄出生的时候,恰逢阴雨连绵的天气、青黄不接的季节。焦家的土坯房渗水漏雨,几乎就要坍塌了。一家人提心吊胆地迎接着这个小生命的降临,却又为母子二人的吃食担忧。焦裕禄的父亲焦方田无奈之下,只好到自家的地里,把正在生长着的玉米棒子掰了几个,回家煮一煮让妻子吃了。焦方田和父亲焦念礼则默默地啃着妻子吃剩下的玉米棒芯,聊以维持生命。来往较多的乡邻们听说焦家添子后,也送来了一些米面,缓解了焦家的燃眉之急。
  焦裕禄的祖父焦念礼是一位刚强的山东汉子。虽然家境贫苦,他还是为这个孙子的到来感到兴奋,因为这毕竟为焦家的将来增添了一份希望。焦念礼老汉为了寄托自己的希望,特意请来村子里一位知书达理的教书先生,为这个小孙儿取一个有着吉祥、幸福含义的名字。先生思忖半晌,说出了“裕禄”两字。“裕”是富裕的裕,“禄”是高官厚禄的禄,意思上让这孩子将来能够不受苦、不受罪,人财两旺,过上富裕的生活。于是,这个对一般农家来说有些绕口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焦念礼老汉理解了这个名字的含义后,非常高兴。据说,焦念礼老汉兴奋地倾其所有,慷慨地招待先生吃了一顿萝卜丸子和豆腐汤,以表示为孙儿命名的感谢。但是,焦裕禄的母亲却一辈子也没有理解这个名字的含义,而是按照乡俗亲昵地称儿子为“禄子”。
  那么,这个时候焦家的状况是怎样的呢?焦裕禄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经写过一份“自传”,留下了一些他在少年时代的珍贵记载:
  八岁至十五岁,家庭十五口人,十三亩地,牛二头,骡子一头,房子廿余间,全家种地,冬闲时开一小油坊,打蓖麻油,资金大部分是借外债。[何香久:《焦裕禄传》,第10-11页。]
  焦家的15口人,是焦裕禄的父亲和叔叔没有分家另过时的情形。当时的家人包括焦裕禄的曾祖母、祖父焦念礼和祖母、父亲焦方田、母亲李星英、哥哥焦裕生,以及叔叔焦方佃一家。焦家的那座油坊,还是焦念礼的爷爷辈传下来的。焦家的那头骡子,是碾轧蓖麻油的主要畜力,后来累死了,油坊也就没法做了。焦念礼少年离家,到城里做学徒,见过世面。他30多岁的时候回乡,一面种地,一面做些小生意,勉强撑起了这个家。他的两个儿子焦方田和焦方佃都是勤劳本分的庄稼人,往往辛苦一年也就得个温饱,一遇到灾荒,家庭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
  焦裕禄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北洋时代短短的17年里,山东省就换了7任督办,最长的干了4年,“城头变换大王旗”。这些靠着枪杆子割据一方的军阀们,根本没有把民生放在心上,只是争夺地盘,搜刮民财,争来斗去。山东省博山县的这个小村庄自然也不例外。焦裕禄出生后,焦家如同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在民国乱世的狂风恶浪中漂泊跌宕,屡遭困厄。然而,苦难将他“百炼成钢”,艰难困苦的洗礼,让他成为中国最有名的“七品官”,成为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榜样!
  二、艰难学业
  焦裕禄的童年记忆,是从劳动开始的。从他刚刚记事起,就跟着大人一起下田了。对于那个时代普通的农家子弟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虽然不能像大人那样从事繁重的农活儿,但是至少也要学着拾柴、拔草、挖野菜,晚上回家还要跟着大人搓草绳,以便能够填补一点点家用。劳动,就是焦裕禄接受的“学前教育”。但是,对于天分很高的焦裕禄来说,学堂里传出来的那些琅琅的读书声,却构成了一种“诱惑”。据一些史料记载,早在上学之前,焦裕禄就喜欢躲在学堂教室的窗外,“偷”听老师讲课。
  焦裕禄的父亲是典型的北方农民,平素少言寡语、老实本分。面对困窘的生活,大概从未想过要让孩子去读书。母亲的性格却与父亲不同,李星英的娘家在南崮山村,是远近闻名的木匠,父亲和哥哥靠着家传的手艺,生活过的还不错。李星英嫁到焦家以后,虽然不愿接受娘家的接济,可为了孩子读书的事儿,还是鼓起勇气开了口。
  焦裕禄的祖父焦念礼也是极力主张让焦裕禄读书的。原来,焦念礼曾经因为不识字,吃过一次大亏。他曾给邻村的财主做工,说好的工钱是10块大洋。但是,不识字的焦念礼被骗了:对方告诉他是欠发工钱的条子,让他在上面按了手印。可实际上那却是一份他欠对方10块大洋的借据。结果,焦念礼辛苦劳作一年后,不仅没拿到工钱,还倒赔了两亩地,去还那子虚乌有的10块大洋欠款。焦念礼经过这件事,发誓砸锅卖铁也要让自己的孙子去读书识字,免得重蹈覆辙。
  1929年夏,焦裕禄8岁的时候,在爷爷和母亲的极力主张下,终于可以上学读书了。焦念礼嘱咐孙子,穷人读书不易,要有志气,努力学习。父亲焦方田也拉住儿子的手叮咛:“禄子,这回进了学校,可千万用心呀!”肩负着全家人的期盼,焦裕禄开始了他的学生生活。
  焦裕禄就读的,是本村的小学。入学后,焦裕禄始终保持着一个农家子弟早起的习惯,每天都很早来到学校,打扫完教室后,就坐在座位上读书写字,各项成绩均名列前茅。焦裕禄的同班同学李洪生和李安祥晚年回忆,焦裕禄给大家的印象是这样的:
  不站稳不说话,不笑不说话,不说不讲理的话,不饶舌,无废话,不快不慢,不愠不火,恰到好处;与什么人都合得来,年长的、年幼的,貌和、神和、情和,心与口合,没有不和的人,无论此人什么性格。而且乐于助人,没有不愿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事。[殷云岭等:《焦裕禄传》第13页。]
  在学校里,焦裕禄读书用功,常“超额完成”作业。比如,老师规定写一张大仿,他总是写两三张;老师规定写一页小字,他总是写两三页。然而,这带来一个“负面”影响:文具比较费。焦裕禄的文具有的是用鸡蛋换的,有的是靠典当东西换来的。有一次,为了个他买墨水,全家竟然几天没有吃盐。焦裕禄知道家里的窘境后,感到有些内疚,于是他以木棍当笔,以地当本,练习写字。但是不交作业也不合适啊,于是他只有在放学后上山砍柴,换一点钱购买笔墨和纸张。
  在各门课程中,焦裕禄的语文课成绩特别。他的记忆力好,善于背诵长篇的古文和诗词,特别是作文成绩很出众。据李安祥回忆,焦裕禄的一篇题为《阚家泉的风景》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让全班同学学习、背诵。李安祥还记得,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钦佩那些为国建立过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最令我喜爱的,就是岳阳山南山脚与围山西山脚交汇处的阚家泉。……阚家泉的泉眼有锅口粗细,传说有一条蛟龙自东海钻来,在此处出洞,洞口也就成了泉眼。清凌凌的泉水从泉眼涌出,在近处的洼地浸成一个小湖,然后冲刷出一条河流,流经南崮山我的学校,奔向山外的天井湾去。我常在湖里河里游水捉鱼,也想看见那条蚊龙是怎样自泉眼钻出,张开巨口对着山上的旱地喷水……
  这片千余字的作文有情有景,展现出一位早慧少年的情怀,让老师赞叹不已。在老师的组织下,焦裕禄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了阚家泉。参观后,不少同学触景生情,写下了不少关于阚家泉的作文,在全校掀起一阵“阚家泉风波”。少年焦裕禄也成为师长和同学心目中的才子。
  与才气同样出众的,还有焦裕禄的骨气。那时候,乡村里贫富差距很大,有钱有势的财主欺压贫苦百姓是常见的事儿。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到学校里,财主的少爷们欺负“穷小子”的事情很多。一些出身贫苦的同学被欺负后,往往忍气吞声,但焦裕禄最恨财主的儿子横行霸道,从不向他们屈服。
  在回忆焦裕禄学生时代的记载中,有不少这样的故事:
  一天放学时,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不小心碰翻了一个财主儿子的墨水。财主的儿子不依不饶,连打带骂地让他赔一瓶新的。穷学生哭了,央告说我给你半瓶中不中?财主儿子伸手就打,一定要赔一瓶新的。见此情景,焦裕禄挺身而出,提出自己去替那位同学赔,把自己刚买的墨水给了他。财主的儿子得意洋洋地想溜走,同学们纷纷指责,要他把剩下的那半瓶墨水给焦裕禄。焦裕禄气愤地接过半瓶墨水,看也没看地摔在地上,说:“我才不要他坏良心墨水呢!我还怕弄脏手熏黑心呢!”
  读到四年级的时候,焦裕禄因为品学兼优、身体健壮,担任了体育班长,负责同学们的出操。那时候,学生们出操要吹军号。焦裕禄担任体育班长后,非常认真地练习吹号。一天清晨,焦裕禄正在操场上练音拔号,一个财主的儿子悄悄走上来,突然夺走他的军号,吵吵着:“穷小子,吃不饱,力气小,不配响洋号。你不配,叫我吹。”焦裕禄大怒,一把夺回军号,与那财主的胖儿子厮打了起来。
  1934年秋,焦裕禄由本村小学转到南崮山小学读书。南崮山小学的正式名称是“博山县第五区第五高等学校”。这所学校一到四年级还是传统的私塾教育,从五年级开始读“洋书”。李安祥回忆,在这所学校里,一些进步师生组织了一支乐队,学习二胡、琵琶、军号、钗鼓等乐器。乐队排练的节目,都有进步意义。如《伏尔加船夫曲》,让人想起劳动者的凄惨和痛苦;《木兰辞》借古抒怀,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五三惨案歌》叙述了1927年5月日本侵略者在山东制造“济南惨案”的历史,让学生们有了“勿忘国耻”的爱国意识……焦裕禄在乐队中是活跃分子,他先练习军号,后来又学习了二胡和鼓乐,其音乐才华很受大家赞赏,革命和爱国的思想也在这个少年的脑中有了萌芽。
  如果不是贫困的压力,让焦裕禄能够完成学业,他也许会走上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成为学者,或者更早地参加革命。然而,贫穷的枷锁几乎扼杀了这位早慧的少年。1935年除夕,焦家屋外是一片寒风呼啸、雪地冰天,屋内则家徒四壁,只有几个康糠菜团子作为年饭。这天,放高利贷的债主上门逼债,让原本困窘的生活更加无望。看着全家人满脸菜色、满面愁容,焦裕禄实在不忍心让家人再为自己上学而痛苦了。他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选择:退学。
  于是,焦裕禄过早的告别了自己的学业,也彻底结束了自己的童年。此后,他要和成年人一样,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寻找生路,挑起生活的重担。这一年,焦裕禄仅仅13岁。
  三、生活重负
  用今天的视角看,退学后的焦裕禄实际上是一位“童工”。他虽然刚刚13岁,就不得不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讨生活了。春播时节,他要和大人一起在家里的几亩薄田中播种、施肥、浇水、除草;夏忙时节,他要侍弄庄稼、割草打柴;秋收时节,他要收获庄稼,确保颗粒归仓;冬闲时节,他背起粪筐,去野外拾粪拾柴,给自家的几亩薄田增加一点肥力。这样的生活,对少年焦裕禄来说是开始的太早了,太残酷了。但是,生存的压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使他只能这样做,只是为了能用稚嫩的肩膀分担一点家庭的重担,让全家人能够在贫困、动荡的岁月中活下去。
  然而,焦家那几亩薄田的产出太微薄了,虽然增加了焦裕禄这样一位“劳动力”,还是无法养活这个大家庭。荒年欠下的高利贷和各种苛捐杂税,成为悬在焦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把这个家庭逼上绝路。因此,退学后的焦裕禄在家劳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被迫走上了打工之路。关于焦裕禄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各种传记和史料中都有一些记载。笔者对这些记载进行梳理,力图还原一段比较完整的少年焦裕禄的苦难生活。
  包身工。由于欠高利贷,焦裕禄被债主带到城市里的一个工厂里做学徒,成为一个包身工。在同一批包身工里,他是年纪最小的。但是每天却必须干18个小时的活儿,吃的只有稀粥。不久,焦裕禄由于出天花,包工头担心传染,把他丢到了野外。顽强的生命力使焦裕禄活了过来,挣扎着想要回家。
  渔夫和纤夫。焦裕禄身无分文,只有边打工边回家。在回家路上,他误入“贼船”,被一个船主“收留”。船主想让他成为一个免费打鱼的渔夫,焦裕禄只得学习驾船、打鱼。他发现,船主对他和包工头没什么两样,只是想让自己免费劳动,于是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逃了出来。这次,一个运货的船老大收留了他,让他随自己去当了一名纤夫。然而,祸不单行,在一次运货时船主和一些纤夫被日本兵杀害,焦裕禄只得再次逃走。经过一番辗转,他一路乞讨,终于在大雪飘飘的冬季回到了家乡。到家的时候,家人几乎认不出他来了。
  车夫。为了维持生计,少年焦裕禄还和叔叔焦方佃一起,开始干运油的活。他们用木制的独轮车,把自家油坊或其它油坊里榨出的油,从北崮山运到博山城,回来的时候,再从县城拉上一车煤炭。博山多山,一路上全是凸凹不平的山路,独轮车加上油有300多斤。遇到上坡时,焦方佃弯着腰、蹬着腿,拼命往上推,焦裕禄在前面拖着绳子,使劲往前拉。下坡时,焦方佃架着车把,挺着身朝后坠,焦裕禄倒推着车头。一天下来,叔侄俩往往累得浑身酸痛。即便是这样的重体力活儿,赚得钱也不足以顾养家糊口。
  矿工。博山县的煤矿,早在清朝前期就开始开采。但是生产条件极差,矿工们几乎是用血汗和生命为矿主赚取利润。当地人说,下窑挖煤的矿工,是“活埋一半”的人。《博山县志》中记载了一首描写矿工生活的诗,其中有“揉煤不顾风波险,穿径犹将肢体蜷。乍见惊为泉下鬼,重逢宛若洞中仙”的句子。然而,为了生存,焦裕禄只得去当这种“活埋一半”的人,这一年他刚满16岁。在漆黑的矿井巷道里,焦裕禄忍着饥饿,背上还要背着沉重的煤,像蚂蚁一般爬行。一次,他由于饥饿晕倒在井下的铁轨上,几乎被运煤车轧死。工友们发现焦裕禄昏倒,跑过来救起他,都说他命大,才逃过了这一难。
  但是,即便从事这样辛苦的劳作,焦裕禄一家仍然是温饱难求。1941年,博山大旱,粮食歉收,焦家原本就风雨飘摇的日子,更加没法过下去了:赖以榨油的骡子死了,油坊停工了,原有的土地也卖掉了大半,焦裕禄的哥哥也离家逃荒去了。几年前借的本家财主焦兆忠的2元大洋,现在也“利滚利”地滚成了10元。债主上门,生计无着,焦裕禄一家饱尝了“屋漏偏逢连阴雨”的滋味。
  据焦裕禄的侄子焦守忠回忆,焦兆忠并不是那种凶神恶煞般的财主,而是一个比较宽厚、斯文的人。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债主,也成为压垮焦方田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寒冷的早晨,焦方田早早起床,在油坊里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勤奋老实一辈子的山乡农民,在40多岁的年纪就走上绝路,只能说是被生活彻底压垮了。
  焦裕禄一家哭成一团乱麻,李星英边哭边诉,诉说这焦方田老实、委屈的一生,苦命、短命的一生。焦裕禄哭倒在哭昏的母亲面前,一遍遍呼唤着亲爹亲娘,诉说着自己会挑起养家的重担,会查清父亲的死因,会为爷爷养老送终……
  在焦裕禄的哭诉和呼唤中,李星英醒过来了。这位坚强的母亲知道,为了这一家老小,自己必须活下去。在闻讯赶来的乡邻们的帮助下,焦裕禄为父亲简单地办了丧事。丧事唯一的花费,就是用现从山上砍伐来的木头打造的一口棺木。这是这个家庭唯一可以负担的起的花费了。在葬礼上,焦裕禄代替不在家的哥哥,履行了一向由长子履行的“顶包打瓦”的义务,这也是他能为父亲做的唯一的事了。
  焦方田走了,但是他并不能把这个家庭的苦难一起带走。19岁的焦裕禄,只能扛起全家的重担,担当起全家顶梁柱的角色。可是,他并不知道,还会有多少苦难在等着他。
  四、九死一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遭难。焦裕禄也是其中之一。他被日军抓到辽宁抚顺挖煤,其间的经历,可谓九死一生,而虎口脱险的过程,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足以称为惊心动魄。
  史料记载,1941年4月,日本关东军与华北方面军达成《关于入满华工的协议》,通过华北日军向东北强制输送劳工。此后,华北日军以治安讨伐为名,大肆抓捕青壮年百姓,强制送到东北充当劳工,仅1941年就输送了94.92万人。[《日本奴役中国劳工罪行图证》第40页。]1942年,焦裕禄不幸成为被日军抓捕的劳工中的一员。关于这段经历,在他的“自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十九岁(四二年)……这年闰六月二十二日早饭后,天气很热,吃过早饭,刚睡到床上想睡觉,忽然大门外狗咬非常厉害,我赤着脚光着背到大门口一看,两个鬼子一个翻译,持着枪在看我家门牌,我见势头不对,便出大门向南拐弯,想跑走,但未走多远,从正南过来两个汉奸便衣,各持手枪,迎头碰上,一把将我抓住,叫我带路,找一开杂货铺的焦念镐,到了焦念镐的小铺人已经跑了,汉奸将小铺的钱、纸烟等收拾一光,便带我到了村外三辆汽车跟前,我一看汽车上已捆满了邻近三村的人,我对门一家的祖父焦念重也被捆上了汽车,鬼子汉奸还正在从四面向汽车跟前抓人,又从外村开来很多汽车,一齐开到了博山城西冶街赵家后门的日寇宪兵队,从此开始了人不能想象的地狱生活了。
  汽车到了宪兵队门口,被抓去的人下了汽车,一行行的跪在宪兵队院内,鬼子登记一个用皮靴踢一脚,便关入监牢,我被押入第一个监牢,一进门见到两人躺在地下哭喊,后来问清才知道,一位是朱家庄村放牛的青年,正在山上放牛被抓去的,审问后,被日寇用火油烧的遍身焦烂,正在时而昏醒高声喊妈,并时而高喊小牛犊吃了人家庄稼打牛打牛。一位是郭庄村的老农民,审问后被日寇用铁锹将腿砍断了,还有三、四人,有的还未被审问,有的审问时打的较轻和只灌了凉水。我们一同被押进去的十几人一看都吓坏了,后来才询问已被审问者,曰寇都问些什么,和如何问,他们对我们说,日寇一开始便问在不在共产党,在党就打的轻,何时不说何时挨打,灌凉水不说,就用报纸沾火油烧,到底不说就打死了事。我们一同押进去十来人便商量好了,日寇问时都说在共产党。说了少挨打,最后日寇要杀,死也死在一齐(起),每个人都在心惊胆跳的(地)等待审问,过生死一关。晚上牢门一响,我看到一个鬼子一个翻译,每人就有被鬼子用各种方法治死的危险。整个家庙内被押的几千人,终日都有被日寇用各种方法毒打,刺刀穿,男女裸体跳舞等等残(惨)无人道的迫害,差不多每夜都叫我们向外抬死人。
  ……
  半月后,日寇将我们押到了伪济南政权的救国训练所,我们到时已有数千人,大部分为日寇抓去的老百姓和八路军,在此所内每天吃两顿饭,汉奸(给)每人发了一张编印好的誓词,每顿饭前有(由)一汉奸领着念,念完了再吃饭……
  在此训练所住了六、七天,并轮流检查了身体,又将我们交给了抚顺劳工招募所,每人发一套破棉衣,送上火车到了抚顺市大山坑煤矿,下煤窑。到煤窑后,因所有人都在宪兵队被折磨了半年多,只剩一身骨头,不能走路,但还要下坑,每天早晨,大把头拿着棍子到宿舍查一遍,谁不下坑便用棍子毒打。再加上有些人因在宪兵队吃不饱又吃不到油盐,到煤窑后叫吃饱了,但吃的过多肠子涨破了,有些人得了病不能治,不到一个月,我们附近村被抓去的老百姓又死去十几个,只剩下我们三人了,我对门一家的一个祖父焦念重也死在此煤窑了……[殷允岭等:《焦裕禄传》第33-36页。]
  抚顺有个地方叫千金寨,意思是靠挖煤可以日进千金。抚顺煤矿是日本满铁株式会社控制下的最大煤矿。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者就强占了这里,强迫中国矿工进行“人肉开采”,把这里视为“帝国的一大宝库”。据统计,在40年间,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统治,造成中国矿工死亡达25-30万人。日军在华北等地抓捕的像焦裕禄这样的“特殊工人”,有4万多人,但是到抗战胜利时,只剩下七八千人。除极少数逃离虎口外,大部分被折磨死了。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是这些“特殊工人”的真实写照:
  “来到千金寨,就把行李卖;新的变旧的,旧的换麻袋;要吃矿工饭,就得拿命换。……冻死路边倒,阎王脚下踩,一把尸骨扔关外,悔不该来到千金寨。”
  焦裕禄被押送到抚顺大山坑煤矿。这里方圆几十里地没有人烟,矿区里外围了三层铁丝网,东西南北还有几个碉堡,日夜有日本兵站岗,谁敢跨出铁丝网一步,就会立即被开枪打死。这些“特殊工人”每天要在暗无天日的矿井里工作15个小时以上,收工后被关在狭窄的工棚里,一个工棚里住50个人,睡的是野草和破麻包,一人只有一尺多宽的地方。冬天的抚顺非常寒冷,再加上工作繁重、事故频发,很多工友病倒或受伤了。对于伤病的矿工,日本人根本不给治疗,只是扔到“万人坑”了事。至今,在抚顺煤矿还有30多个“万人坑”遗址,埋葬的都是被日军折磨而死的中国工人。焦裕禄到大山坑不久,同住的32个人,就只剩下了17人了。
  在井下,有日本人的工头监督矿工干活,矿工们稍有懈怠,就会挨皮鞭。监督焦裕禄他们的工头,是一个姓杨的中国人。杨工头对矿工们非常恶毒,一次焦裕禄把石块塞到传送机里,被杨工头发现,报告了鬼子。鬼子把焦裕禄抓去,用蘸水的皮鞭抽打他,还用刺刀划破他的前胸,逼着他承认是故意这么做的。焦裕禄知道,如果自己承认了,必定被处死,只得就咬紧牙关死不承认,鬼子只好放他下井去。
  焦裕禄在这样堪称“九死一生”的环境里,度过了半年多的时间。
  ……





上一本:对生命的敬畏 下一本:博尔赫斯大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焦裕禄画传:做党的好干部百姓的贴心人的作者是高敬,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