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本书对艾青的人生选择、独立的个性与艺术追求,作了详尽地分析,力图通过一个作家的经历,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的文化性格及历史进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较多地把个人命运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中去,传达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曾在他的回忆录中称艾青为“中国诗坛的泰斗”。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艾青一生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诗作《我爱这土地》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学期第一课《诗两首》第一首)。《北方》被选入苏教版必修三语文书。另外,他的诗作《太阳的话》也被选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作者简介: 程光炜,1956年12月生,江西婺源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上世纪90年代师从武汉大学陆耀东教授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2005年起,带领博士生团队开展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研究,主编“八十年代研究丛书”,在《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主持“重返八十年代”讨论专栏,并承担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代表著作有《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文学史的兴起:程光炜自选集》、《当代文学的“历史化”》、《艾青传》等;主编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规划文学艺术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编。 目录: 第一章雾一般的童年(1910.3—1925.8) 一“克父母的人” 二身世内外 三大堰河的儿子 四*初的习画者 五到金华去 第二章在个人进退之间(1925.8—1929.春) 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二“黄埔”之梦的幻灭 三短暂的西湖国立艺术院岁月 第三章“我喜欢艺术的法国”(1929.春一1932.1) 一上午干活,下午学画 二读书、生活及其他 三凡尔哈仑的信徒 四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第一章雾一般的童年(1910.3—1925.8) 一“克父母的人” 二身世内外 三大堰河的儿子 四*初的习画者 五到金华去 第二章在个人进退之间(1925.8—1929.春) 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二“黄埔”之梦的幻灭 三短暂的西湖国立艺术院岁月 第三章“我喜欢艺术的法国”(1929.春一1932.1) 一上午干活,下午学画 二读书、生活及其他 三凡尔哈仑的信徒 四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 五圣约克街六十一号的革命者 第四章吹芦笛的诗人(1932.3—1937.7) 一黯然回乡 二“春地艺术社” 三在狱中 四《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结婚 六往返于常州、上海与杭州之间 七被抗战炮声震醒 八往哪里去? 第五章动荡的岁月[一](1937.1l一1938.1l: 一北上武汉 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三“木刻展览”与其他 四去临汾 五武汉会战前夕 六退向衡山 第六章动荡的岁月[二](1938.11—1940.5) 一主编《广西日报》“南方”副刊 二《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 三“国防艺术社” 四生活、交友与写作 五初写《诗论》 六婚变风波 十蛰居湖南新宁 八山野所思 九“给我一个火把” 第七章动荡的岁月[三](1940.6—1941.2) 一亡命重庆 二在轰炸的日子里 三在北碚育才学校任教 四“我始终是旷野的儿子” 五批评与反批评 六频繁参加“诗歌晚会” 七在延安、香港之间徘徊 第八章延安四年(1941.3—1945.9) 一西进途次 二杨家岭唇沟与蓝家坪 三在“文抗”与“鲁艺”之间 四《我的父亲》 五主编《诗刊》及其他 六《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七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八《吴满有》 九整风始末 十秧歌队长与边区劳模 十一奉命北上 十二在张家口、束鹿和正定 第九章在北京(1949.2—1958.4) 一*初的忙乱 二在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 三结识聂鲁达 四婚变内外 五受难的日子 第十章落难新疆(1958.4—1975.5) 一到何处去? 二石河子八师大院 三苦居石窝子 四读《罗马史》 五赴京求医 六患难之交 第十一章重返北京(1975.5—1996.5) 一寄宿王府仓 二在“四五”的日子 三“诗要说真话” 四《光的赞歌》及其他 五出访途中 六返乡之路 七“朦胧诗事件” 八从丰收胡同到东四十三条 九*后岁月徐氏八岁来蒋家做童养媳,长丈夫四岁,十九岁左右圆房。她性情忠厚柔顺,对蒋家上上下下恭敬服帖,一心一意地相夫教子,但也受不了气,尤其爷爷三十岁上娶回为人刁泼的小老婆宝珠之后,徐氏*成了两人动辄斥骂的出气筒。自楼氏被娘家接回后,她便把全付母爱倾注到小海澄的身上,不仅一人承担起全家人饮食起居的家务,调度分派几十个粗细佣工,而且精心地照顾着长孙。**个请来喂养海澄的奶妈不是大堰河,而是本村的媳妇珠云姐。因蒋家有钱,老太太又心地善良,请人条件较优厚,体格强壮的珠云倒很卖力。可惜似乎总也吃不饱的小海澄,一吸住奶头就不松口,半年下来,珠云姐的奶头都被吮吸烂了,这样,才不得不换了大堰河。因时间太短,没见过艾青有任何回忆这位奶妈的文字。倒是小艾青十岁的小妹蒋希宁听人隐约说起过,她还听家中长辈多次谈到特别爱护海澄大哥的心眼极善的奶奶。奇怪的是,艾青本人也未回忆过奶奶。奶奶死时,艾青大约已六七岁了。 二身世内外艾青稍解人事后,就注意到,每天除了几十个男女佣人出出进进之外,在重要的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或红白喜事的日子,总有一拨又一拨自称是堂伯父、堂叔、舅舅、姨妈之类的人前来叩访。有的着长袍马褂,戴一顶瓜皮帽,手里还提着一包点心之类;女眷则身穿粉红或浅绿的旗袍,一边手牵与自己年龄大约差不了多少的孩子,一边操着金华柔细的嗓音哧哧笑着击讲堂屡蒋家青砖墙围起来的高大院宅,建在畈田蒋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上。推开约两米高的大门,先见着一问待客或家人围聚的堂屋,穿过堂屋,是一个三四米见方的天井。在江浙一带,天井有多种用途,除为全家老小浣洗之外,兼有为四周房屋采光之用,大户人家,还在天井靠近正屋的地方设有供奉祖宗的牌位,每逢喜客盈门,则可以摆下数桌宴席。天井对面为蒋家正屋,左边是西厢房,右边是东厢房,均为上下两层木制楼房,正屋、西厢房为蒋家老小居住,东厢房分别为书房和客房。屋梁、檐头、窗户雕刻着形态生动、寓意吉祥的图案,据说,有的还出自擅长书法绘画的蒋忠樽之手。东阳工匠们筑造这幢房屋时,蒋甚至成了被众师傅信服的设计者。宅第大门上方的金匾上“天伦叙乐”四个大字,就是蒋忠樽的手笔。 在艾青幼年恍恍惚惚的记忆里,这是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族。据老人们说,蒋家世代在畈田蒋居住,有史可查的有四代人,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等数朝,迄今这个家族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艾青的曾祖父叫蒋田相,他从祖上继承了二三百亩良田,和一处已具规模的宅院。蒋田相与原配洪氏生有四个儿子,洪氏故世时,儿子们已成家立业,并多半做了父亲。内有高宅,外有良田,一份不能算小的家业亦已由儿子们支撑起来。蒋田相完全可以撒手过几天消闲的日子,可他老先生偏偏六十岁上娶了年近四十的刘氏,在家里掀起了一场风波。刘氏(艾青的亲曾祖母),原籍江苏扬州,太平天国时与丈夫儿子逃难到畈田蒋,丈夫儿子*终仍死在乱刀之中。兵祸过后,刘氏一人沦落在此,因语音不通,只好挨家帮佣度日,境况很是凄凉。蒋田相娶她,可能是缘于一时冷悯。不想这一善举却招来四房儿子、媳妇的坚决反对。理由无非是,六十老翁娶一个贱妇,实在有损蒋家体面。性格倔犟的蒋田相却不理这个茬,照样把刘氏接进府里。儿媳们不敢把父亲怎样,私下里则把怨恨撒在名不正言不顺的继母身上,因非明媒正娶,刘氏只好隐忍着。在蒋家老少的眼里,这位妇人权且是一老妈子,家里挑水、做饭、喂猪和打猪菜等一应粗活完全由她一人承担,谁都可以支使她,给她脸色看。日子渐长,刘氏的肚子开始慢慢隆起,这意味着家族中将会增添一个小小的家产继承人。对蒋田相公死后家产一直各有打算的四房媳妇,对刘氏身体的变化自然非常敏感。好在时值冬季,刘氏推说是衣服穿得太多的缘故,这才遮掩了过去。 冬去春来,全家上下都在为新的一年兴奋地忙碌着,对东厢房楼上的动静,谁也不曾留意。直到有一天早晨,东厢房上面传来一阵又一阵婴儿尖锐的啼哭声,全家人才猛然意识到,一个新成员来到了这个家庭。一时气急败坏的四个媳妇立即咚咚咚地冲上楼,声言要摔死贱妇的小孽种。但她们马上被限眼前的一幕情景惊呆了:地板上铺着一堆凌乱的稻草,草堆里躺着蜷缩在一起的母子俩。时值春寒,刘氏却只穿着一件单衣,所剩衣服都当做了婴儿的襁褓。只见这男婴天庭宽阔,鼻梁笔直,虽然脸还是皱着的,没有完全展开,但仍可以辨出十分清秀的面目来。可能是对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动了侧隐之心吧,几个媳妇没吱声就下了楼,等于承认了他在这个家族的存在。这个生不逢时的婴儿,就是艾青的祖父蒋文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