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踞洛阳,八方风雨会中州。困厄京城,生死成谜谁人知。 本书简介: 吴佩孚,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1898年投淮军,后颇得曹锟器重。曾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讨伐张勋复辟。不纳妾、不留洋、不入租借,绝不与日本人同流合污。 作者简介: 董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主要从事文史研究和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尤其对北洋军阀有深入的研究。著有长篇小说《那年月的一个故事》《天案》《子虚无疆》《童声吟》,散文集《三堡的春天》《一路同行》《寻觅在微山湖上》《深巷物语》,报告文学集《黄昏》《过客》等。 目录: 第一章初识曹锟/001 第二章吴管带沽名释土豪/013 第三章醉意朦胧,歪打正着/025 第四章二下潇湘/039 第五章认敌为友,暗通湘军/051 第六章雄踞洛阳/063 第七章挥师长江/075 第八章直奉大战前夕/085 第九章曹吴异梦/097 第十章“保定派”与“洛阳派”/109 第十一章八方风雨会中州/119 第十二章古北口兵马倒戈/131 第十三章冯玉祥回师北京/143 第十四章吴大帅兵败浮海/153 第十五章北京城风云变幻/163第一章初识曹锟 / 001第二章吴管带沽名释土豪 / 013第三章醉意朦胧,歪打正着 / 025第四章二下潇湘 / 039第五章认敌为友,暗通湘军 / 051第六章雄踞洛阳 / 063第七章挥师长江 / 075 第八章直奉大战前夕 / 085第九章曹吴异梦 / 097第十章“保定派”与“洛阳派” / 109第十一章八方风雨会中州 / 119第十二章古北口兵马倒戈 / 131第十三章冯玉祥回师北京 / 143第十四章吴大帅兵败浮海 / 153第十五章北京城风云变幻 / 163第十六章败逃四川 / 173第十七章西南匆匆 / 185 第十八章竹阳缴械 / 195第十九章喜怒无常绥定城 / 207第二十章声东击西谋新路 / 217第二十一章出蜀入甘 / 227第二十二章入甘路上 / 237第二十三章兰州城昙花一现 / 247第二十四章再度流浪兴国军 / 257第二十五章困厄北平 / 267第二十六章日伪汉奸的引诱 / 279第二十七章不当汉奸 / 289第二十八章黔驴技穷 / 299第二十九章秋风落叶北平城 / 3091896年 12月。北京崇文门外,巾帽胡同里的“隆庆客栈”旁边,有一个年约二十二三岁的人在那里摆设卦摊。此人身材魁伟,面貌皙白,眉清目秀,有一表书生气质;只是穿着很少“京味”,那副局促的表情,让人一看便知是自偏远乡间来的。乡间青年跑到京城来算卦,这对见多识广的北京人,自然有种“骗饭吃”的印象。所以,年轻人在凛冽的风中站了两天,依然是无人光顾。到第三天,他着急了,觉得抄手等客不行,得厚着脸皮拉客。第三天早饭之后,那青年人把自写的“招牌”朝地上一摊,便两只眼睛滴滴溜溜地望着街巷行人,想瞅准“目标”,拉一个主顾。北京人有个习惯,寒冬腊月,男人们很少早起,很少上街;女人们家务忙完也就到太阳老高了,然后才挎着菜篮子去买菜。这青年人瞅了半天,也不曾觅准一个对象。肚里早已咕咕作响了,他心中也有些焦急。他是外乡人,身上的盘费已所剩无几了,若不是这两天勒紧腰带,恐怕早已囊中空空。再找不到主,可就真的要“喝西北风”了。说来也不幸,正是青年人着急时,天空竟稀稀落落地飘起了雪花。落雪了,行人更少了,青年人想收摊子。他躬下身,又犹豫了。“摊子一收,财路自绝,我这嘴往哪里搁呢?”他叹了声气,只把“招牌”朝一个檐下移了移,仍然立在那里。天无绝人之路,正是他焦急之际,一个老者打着一把金黄色的油布伞晃晃悠悠地走来。青年人仔细观察了老人的上上下下,匆匆走上前去,先是深深地鞠一躬,然后口气谦虚地说:“王老伯,您上街?家中必有急事。是有病人,对么?”那老者抬眼看看,不认识。有些迟疑地问:“年轻人,你怎么知道老汉我姓王?”年轻人指指面前的八卦招牌,自作介绍说:“学生自幼随家祖熟研子平六壬,二十岁即能卜出吉凶祸福,难道老伯姓氏还瞒得了学生?”老者惊讶了,忙又问:“你怎么知道我家有病人?”“学生不仅知老伯家有病人,还知老伯家的病人为妇女!” “啊!?”老汉更惊讶了。忙揉揉眼,上下打量一番这年轻人,见他倒也清秀,面貌端庄,不像个江湖骗子。忙把他领到一个僻静处,说:“老汉家事不幸,果然如阁下所说,老妻偶患疾病,儿女又不在身边;请了郎中,这药还得我亲自去抓。不想您都卜得如亲眼所见,可见您学问不浅呀!好好,您就先替老汉卜一卦,看看吉凶如何。 ”年轻人一见老汉对自己很是相信了,便又胡乱问八字,相面貌,真真假假说一通似是而非的子平术语,老汉又皱眉、又点首,最后付了卦钱,这才又晃晃悠悠地走开。年轻人一天的饭钱有了,看看雪也下大了,西风更紧,刺面如刀,街上的行人更少了,他这才收拾招牌,转回客栈。要问这位年轻人是何方人氏,姓甚名谁、因何来到京城又做起如此营生?话可就得说远些儿了——山东半岛北岸渤海边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蓬莱,山临海,海依山,风景十分秀丽;城北不远的丹崖山巅有座俏俊去处,叫蓬莱阁,下临大海,凌空而建,素称“仙境”。古代传说蓬莱、方丈、瀛洲为海上三仙山,山上住着仙人和生长着不老药。“八仙过海”就在这里。蓬莱属于登州府,县城中生意买卖十分热闹,其中有一家杂货铺,名叫“安香斋”,经营油盐酱醋、茶糖烟酒。店主人姓吴,名可成,为人倒也忠厚;妻张氏,勤劳善良,乐善好施,白天帮助丈夫照料小店,夜晚纺纱织布,一家人日子过得倒也舒适。这张氏前年生了一个儿子,一家人十分欢喜,起了个乳名叫“道”,排辈是“孚”字,家人连着叫便是“道孚”。道孚短命,还没有看清楚这个世界便夭折了。张氏又怀了孕,到了同治十三年三月初七( 1874年 4月 22日),即到了分娩期。吴可成怕照顾不周,来了的孩子再走,几天前便把店门关起来不经营了,一心照顾妻子。谁知张氏生产不顺,弄得吴可成三天三宿不敢离床,不能合眼。到初七这天晚上,吴可成累极了,便坐在妻子床边打了个盹。这一打盹不要紧,竟梦见抗倭寇的名将、蓬莱同乡戚继光走到自己家中来了。县城内有戚家祠堂,祠堂边还有戚继光父子的总督坊,都是三百多年前朝廷给修造的。蓬莱人对戚家父子无不悉知、无不敬仰。吴可成见戚继光来了,忙起身去迎。忽然醒来,却是一梦。正值此时,夫人张氏又生一子。吴可成对妻子说:“适才我梦见戚继光将军到咱们家来了,恰在此时儿子降世,料想此子不凡。 ”全家大喜,四邻同贺。吴可成也是粗识文墨的人,知道戚继光有个雅号,叫“佩玉”。于是,便将此二字拆开,以“佩”字给儿子用名,以“玉”字给儿子作号。这个新生的儿子便叫“吴佩孚”,号“子玉”。父母对佩孚寄予厚望,六岁便送入塾中读书。佩孚好学,生性聪明,倒也进步很快。到了十四岁时,家遭不幸,吴可成一病亡逝了。此时除了佩孚之外,家中还有一个十一岁的弟弟文孚。孤儿寡母三人,生活渐渐困难起来。吴佩孚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便不再上学,到登州水师营当了一名学兵。可是,吴佩孚从小颇有抱负,不愿只为温饱。当学兵期间,又去拜登州的名儒李丕森为师,继续苦读。由于虚心好学,深受李丕森爱护。到了 1896年,吴佩孚二十三岁,竟中了秀才,眼看着就要成为官场上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