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谭嗣同传


作者:梁立民     整理日期:2016-04-22 15:31:51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本书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浏阳县
  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不避生死,积极
  投身于改革变法之中;在变法失败之际,他不畏死难,慷慨就
  义,胸怀兴国济世之心,愿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他用自己的
  死闪耀了百日维新的光彩,点亮了反帝爱国的曙光。梁启超评
  价他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目录:
  浏阳赈灾/051
  第四章投身新政
  暂别京都/058
  苦著《仁学》/064
  上海茶会/069
  实业救国/075
  不缠足会/079
  弃官回湘/082
  湖南革新/086
  反动压制/094
  第五章戊戌变法/100
  抱病赴京/100
  辅佐新政/105
  步履维艰/111
  风云突变/116
  不避死难/122
  慷慨就义/128
  后记/133
  谭嗣同年谱/136前言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梁启超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浏阳县
  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不避生死,积极
  投身于改革变法之中;在变法失败之际,他不畏死难,慷慨就
  义,胸怀兴国济世之心,愿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他用自己的
  死闪耀了百日维新的光彩,点亮了反帝爱国的曙光。梁启超评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梁启超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浏阳县
  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不避生死,积极
  投身于改革变法之中;在变法失败之际,他不畏死难,慷慨就
  义,胸怀兴国济世之心,愿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他用自己的
  死闪耀了百日维新的光彩,点亮了反帝爱国的曙光。梁启超评
  价他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谭嗣同本可以免于死难的。早在政变之前,其父谭继洵便
  002
  晓以利弊,劝其退避,谭嗣同不为所动,一心只为变法救国。
  慈禧发动政变之前,风声已经传出,康有为登上了英国人的邮
  船,梁启超暂避到日本大使馆。梁启超苦劝他躲进日本大使
  馆,保全性命,日后护送他到日本,以谋他日再商议救国良
  策。谭嗣同对梁启超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我
  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
  始!”谭嗣同为变法矢志不渝,激励梁启超等人继续为救国而全
  力以赴。
  在国家危难之时,谭嗣同在生死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
  以死来点亮人生的光辉。百日维新变法虽然短暂,所取得的成
  果也是十分有限,但它却是救亡图存历史中反帝爱国的光辉一
  页,正是谭嗣同用死换来了爱国救国精神的传承。在谭嗣同身
  上闪耀着的正是中华民族爱国救国的不屈精神。
  谭嗣同能有如此壮举,正是由于他不平凡的一生。谭嗣同
  谭谭谭谭嗣同
  003
  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出身官家,备受纲伦之苦,难有己志,处
  处受到封建桎梏。谭嗣同确实也是多难的,幼年时便失去母
  亲,在庶母的无故逼迫之下,年少时便常常苦闷。他能静能
  动,5岁起便苦读经史,学作诗文,广交良师益友、豪侠义士,
  其中既有学识渊博之人,也有像大刀王五这样的侠客义士,博
  采众长。由于父亲的多次调职升迁,谭嗣同也随之奔波于各
  地,在甘肃的大漠中,他开阔了胸襟,磨炼了意志,体会到了
  民间的疾苦。
  谭嗣同20岁时,他开始了十年漫游时光,先后走到13个
  省,总计行程八万余里,欣赏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的同时,也加
  深了对祖国的热爱,更为当时国家岌岌可危的现状而忧愁,兴
  国济世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甲午战争战败深深刺激了谭嗣同,他积愤于心,痛写《治
  言》一文,提出自己的救国之法。虽然这时谭嗣同思想上还较
  为保守,抬高中国的文化,贬低西方国家,但也提出“势所必
  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的救国之法。虽然《治言》未
  必是救国良策,但彰显出他为国家危难而焦急愤懑。
  几年后,父亲谭继洵为他谋得了一个候补知府的职位,身
  入官场的谭嗣同,对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及其鱼肉人民的官
  员,更加深恶痛绝。谭嗣同无心在官场发达恒通,便专心致志
  地探索救亡图存的办法,用半年时间写成《仁学》一书,决心
  要冲决一切网罗。相比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谭嗣同的思想
  004
  更为激进,他注重民权,认为人民具有废除君主的权利,向封
  建体系吹响死亡的号角。
  谭嗣同不仅坐而言,还起而行。他兴办资本主义工矿企
  业,试图通过实业来强国救国;兴不缠足会,倡女权,解放人
  民的思想,试图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在湖南创办《湘报》,
  建新学堂,去除旧学,教授新学,推进新风气,为救国培养人
  才;面对守旧反动派的强压威胁,不移己志,进行坚毅不屈的
  斗争。
  戊戌变法之时,他积极投身于新政之中,不因利弊驱使而
  放弃,不因生死苦难而动摇。面对变法失败,他不避死难,慷
  慨就义,燃尽人生最后一丝气息,为爱国救国点亮希望。
  谭嗣同的一生犹如彗星,短暂而闪耀,留给后世的不仅是
  兴国济世的谋略良策,不仅是“戊戌六君子”为变法流血的英
  雄事迹,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爱国精神。第一章年少多磨难
  晚清1865
  1865年3月10日,也就是同治四年的二月十三日,北京宣武
  城南懒眠(烂面)胡同的谭家诞生了一名新生儿,因为孩子与
  其父亲同一属相,因此给孩子取名为嗣同。
  1865年,这是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十四年,太平天国失败后
  的第二年。当时封建王朝清政府早就走上了下坡路,政治黑暗
  腐败,国力日渐衰微,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有西方列强虎视
  眈眈的武力掠夺,坚船利炮打开闭关锁国的清朝国门,带来灾
  难,带走财富。每有纷争,无论战胜战败,懦弱无能的清政府
  似乎总免不了割地赔款;凡是合约,皆是丧权辱国。内有不断
  加深的阶级矛盾,封建官僚鱼肉人民,百姓苦不堪言,每每遭
  遇旱涝灾害,赋税不减,致使饿死者不计其数,走投无路的老
  百姓只好落草为寇或揭竿而起,各路农民起义接连不断,民不
  002
  聊生。
  封建专制的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故步自封,
  逐渐落后于世界大潮,在科技和军事领域尤为落后,军队的装
  备还以冷兵器为主。但在当时的外贸中,凭借着茶叶、丝绸等
  商品,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赚取着西方的金钱,这让
  西方列强极为恼火,心中不甘。当时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
  家,正在不断地向外扩张殖民地,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于
  土地、劳动力和金钱极其渴望,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英
  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鸦片进入中国之后,形成风潮,很多人染上毒瘾后家破人
  亡,军队的战斗力锐减,这些鸦片让许多中国人成为“东亚病
  夫”。在一批能人志士的疾呼之下,清政府终于开始禁烟,这才
  有了著名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此机会,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
  争,虽然将士民众奋力抵抗,但落后单薄的军事力量难以抵抗
  英国的坚船利炮。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
  《南京条约》。其后,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无能和软弱,看
  到了封建帝制下中国的落后与守旧,纷纷前来挑衅,挑起战争
  以谋取利益。
  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极为落后,生产模式也极
  为脆弱,随着国家的衰微,西方列强的入侵,农民起义的接连
  而起,民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被打破,每逢天灾,粮食歉
  收,常常沦为流民难民,在饥寒交迫中艰难过活,生活在水深
  003
  火热之中。
  泱泱大国,成为他国眼中美味,被争相吞食,这是多么悲
  哀的事情。一批有志之士极其愤懑,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道
  路。林则徐率先开眼看世界,很多人也指出了学习西方的方
  向。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对
  抗外来侵略者。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掀起
  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试图借助学习西方的先
  进科技军事技术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组建能与外国相抗衡的海
  上舰队,稳定内部,抵御外敌,维护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
  在当时,即便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也受
  到了守旧派的重重阻挠。在他们看来,中国仍是天朝上国,政
  治制度与道德风范应该是他国学习的对象,所谓的西方科学技
  术只是妖术,不足为信。他们排斥一切新事物,固守旧有的传
  统观念不放,既不愿面对中国落后于他国的现实,更不愿向他
  们瞧不起的西方学习。
  谭嗣同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百姓生活贫困,
  国家岌岌可危,在危亡之时,能人志士开始觉醒,不断探索强
  国救国的方法。谭嗣同背负时代的使命,终其一生也在寻找救
  亡图存的道路。
  虽出生在京城,但谭嗣同祖籍是湖南浏阳。其父名是谭继
  洵,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在咸丰九年(1859年),终于迎来了
  金榜题名,谭继洵在会试中中试,被赐进士。第二年,在殿试
  004
  之中,谭继洵被钦点为主事,补授户部主事钦加道衔,迁居京
  城,官居四品,后又升迁为户部郎中,谭嗣同正是在这个时期
  出生的。后来他的父亲不断升迁,官职越来越高,直至一品大
  员,谭家也成为名门望族。
  其实,谭家并非是从谭继洵时才发迹的,谭氏祖先以武功
  著称。早在南宋时期,就有谭启寰抗击元兵,在水战中阵亡,
  被立军功。这也开了谭氏一族的忠义之风,谭嗣同自己就写过
  “慷慨奋兴于功名之会者,肩相翼而足相踵”的话,不难看
  出,谭家历代都不乏豪杰之士。
  自幼谭嗣同就听着家族先人的赫赫军功事迹长大,受到
  “忠义爱国”家风的极大感染,梦想着自己长大之后也能成就
  一番大事业,继承家族的忠义爱国之风。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向以军功著称的谭氏家族出现了
  湖南浏阳的谭嗣同故居内景
  005
  新的变化——“弃武习文”,学习正统儒学,而且数代都有功
  名。不仅如此,谭家还形成了“乐善好施”的家风,谭嗣同的
  祖父谭学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谭学琴每次出门,身边总是围满乞丐,向他讨食,他并不
  厌恶,都会一一进行施舍。如果族群里有人需要帮助,他也总
  是倾囊相助。有一次,有一个贫苦百姓,家里缺断了粮食,手
  里也没有钱去买米,只好天还没亮就上山打柴,一早赶去城里
  兜售,可是苦苦等了一天,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的柴也没有
  卖出去,这意味着他没有钱去买粮食,家里的妻儿都要挨饿,
  觉得自己多年让妻儿跟着自己吃苦受罪,内心十分难过。他越
  想心里越难受,竟然到了神志俱失的地步。恰巧谭学琴路过此
  地,看到此人神情异常,便上前询问。得知情况后,谭学琴不
  仅用高价把柴买了下来,还鼓励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生于乱世,谭嗣同在百姓贫苦、国家危难的时代中成长,
  本身就背负着时代的使命。虽长于官家,谭氏家族的忠义爱
  国、乐善好施的家风熏陶着他,他不仅具有英勇之气、雄才大
  略,更有了经国济世的理想志向。
  贤母良训
  谭嗣同的母亲名叫徐五缘,母亲是谭嗣同幼年时代最亲近
  的人。在谭嗣同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徐五缘对他的影响很大。
  徐五缘嫁给谭继洵的时候,谭继洵还未做官,家里的生活
  006
  并不富足。为了让丈夫专心于学业,早日取得功名,走上仕
  途,徐五缘便独自承担起家里的重担。每天清晨鸡鸣的时候,
  她便早早起床,整理家务,扫地做饭,饲养家禽,整日忙碌,
  直到深夜还在缝补衣物、纺线织布,十分辛勤,把家里整理得
  井井有条。辛勤劳作的同时,徐五缘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常
  常是前面抱着一个孩子,后面还背着一个襁褓,默默承担起生
  活的重担,没有丝毫的怨言。
  谭继洵做官后,俸禄越来越多,家里的生活也变得富足起
  来,徐夫人便跟随丈夫到了京城。在别人看来,徐五缘多年辛
  苦之后,终于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官太太,再也不用像以
  前那样操劳了,但实际上她并未改变自己勤俭质朴的品质,和
  以前一样操持家务,没有丝毫的懈怠。
  不仅如此,作为巡抚夫人,她十分厌恶铺张浪费,每餐准
  备的大都是蔬菜,很少有鱼肉,就这样简单的菜肴每餐也不
  超过三四个。自谭嗣同懂事起,就记得母亲整日穿着一件丝
  麻衣,时间久了,衣服有多处裂开,依稀可以看见里面的棉
  絮,母亲也不舍得丢掉,一直缝缝补补,直到去世,也不曾
  丢弃。
  因为担心谭嗣同沾染上官僚家庭奢侈闲逸的习性,徐夫人
  对谭嗣同的要求十分的严格,时常跟他讲起过往的贫困生活,
  让他知道衣食的来之不易,务必戒奢从简,不能有丝毫的铺张
  浪费。这让谭嗣同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在社会底层的很多百
  007
  姓生活是十分艰难困苦的,并不像自己这样衣食无忧。
  谭嗣同小时候十分调皮,每每犯错,徐夫人从不纵容,亲
  自管教,以至于谭嗣同认为书上所说的“父严母慈”有误,应
  该是“父慈母严”才对。
  在谭嗣同7岁那年,大哥谭嗣贻要回浏阳完婚,母亲徐五缘
  也随同前去,考虑到旅途不便,加上谭嗣同读书学习的问题,
  就决定把谭嗣同留在北京。临行前,徐五缘最放心不下的便是
  谭嗣同,将他搂在怀里,叮嘱他好好读书,并要求他送别时不
  准哭泣。谭嗣同当即向母亲保证绝不哭泣。送别当天,谭嗣同
  走到母亲的车前,想到即将要与母亲分别,不觉中已经泪水盈
  眶,但他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
  母亲走后,给了庶母可趁之机,庶母处处针对幼小的谭嗣
  同,经常打骂他,而父亲也因为庶母的谗言诬告对谭嗣同十分
  的冷淡,这让谭嗣同郁郁而疾,身体日渐消瘦。等到母亲归
  来,看到瘦弱的谭嗣同,心中自然知道大体是怎么一回事,将
  他搂在怀里,抚摸着他的头,问他有没有受什么委屈,谭嗣同
  却紧闭着嘴唇,没有留下一滴眼泪。看到谭嗣同如此倔强,母
  亲十分高兴,对身边的人说:“此子倔强能自立,吾死无虑矣。”
  母亲严格的教育磨砺了谭嗣同刚强坚毅的性格。
  谭嗣同长大后,专门为母亲写了一篇《先妣徐夫人逸事
  状》。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自从进京之后,徐夫人辛勤
  如常,一切戒奢从简,过着简朴的生活,她更是将纺纱机安置
  008
  在了自己的房间,每天纺纱织布到深夜还不休息。夜深人静的
  时候,谭家府院里只有纺纱机的声响回荡。有一天,谭嗣同像
  往常一样来到学堂,私塾先生对他说:“你们家的老佣人太辛劳
  了,每天纺纱织布到深夜还不休息。”谭嗣同听后哈哈大笑,对
  私塾老师说:“您说的这个老佣人其实是我的母亲。”私塾先生
  听后惊叹不已,对谭嗣同说:“你父亲做了十多年的官,现在已
  经高居四品了,而你的母亲不愿意坐享清福,辛勤劳作直至深
  夜,这种勤俭质朴的品格你们要好好学习,以后千万不可嬉游
  惰学啊。”谭嗣同听后更以母亲为榜样,勤奋学业,刻苦读书,
  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谭嗣同虽然是出身官家的贵公子,却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
  没有丝毫“公子哥儿”的不良习气,以至于他长大之后,也从
  未有不良嗜好,洁身自好,而无处不表露出才气纵横。





上一本:邓世昌传 下一本:北洋风云人物:段祺瑞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谭嗣同传的作者是梁立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