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曾纪泽传


作者:李岳     整理日期:2016-04-22 15:31:48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本书简介:
  曾纪泽,字劼刚,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卒于光绪
  十八年(1890年),年五十一岁。他是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的
  次子,袭封一等毅勇侯。他自幼接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
  文,后又自学英文,研究西方科学文化、被当时学者赞誉“学
  贯中西”。
  目录:
  第一章单刀赴俄
  巴黎来了个官老爷/002
  山雨欲来风满楼/007
  名声与性命/011
  千头万绪/015
  舌战群儒/028
  第二章舌巩河山
  多方磨难/042
  曙光重现/059
  微妙的变化/070
  锱铢必较/079
  尘埃落定/100
  第三章士子与他的时代
  后记/123
  曾纪泽年谱/124前言曾纪泽是我国当时最了解国际形势的外交官。
  ——萧一山《清史大纲》
  丧权辱国,几乎是近代史上最常见的字眼之一。何为丧
  权?将我国土子民,拱手让与他人。何为辱国?泱泱大国,一
  代天朝,任人宰割。中国近代的外交史,几乎就是一部割地赔
  款的历史。而这其中,只有一人例外,就是一代中兴名臣——
  曾纪泽。
  曾纪泽,字劼刚,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卒于光绪
  十八年(1890年),年五十一岁。他是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的
  次子,袭封一等毅勇侯。他自幼接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曾纪泽是我国当时最了解国际形势的外交官。
  ——萧一山《清史大纲》
  丧权辱国,几乎是近代史上最常见的字眼之一。何为丧
  权?将我国土子民,拱手让与他人。何为辱国?泱泱大国,一
  代天朝,任人宰割。中国近代的外交史,几乎就是一部割地赔
  款的历史。而这其中,只有一人例外,就是一代中兴名臣——
  曾纪泽。
  曾纪泽,字劼刚,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卒于光绪
  十八年(1890年),年五十一岁。他是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的
  次子,袭封一等毅勇侯。他自幼接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
  文,后又自学英文,研究西方科学文化、被当时学者赞誉“学
  贯中西”。外交史上,曾纪泽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与俄国签
  订的《中俄伊犁改订条约》,是晚清屈辱外交中唯一一部让国
  002
  曾纪泽画像
  003
  人扬眉吐气的条约,即使在国际外交史上,也被誉为奇迹。如
  果没有这一条约,大清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就只能成为
  一千一百九十八万。然而这一伟绩的创造者,不是手握重兵的
  封疆大吏,也不是位高权重的王公贵胄,却只是一个手无寸铁
  的读书之人。
  曾纪泽的父亲曾国藩,在育人上以一本《曾国藩家书》闻
  名。曾纪泽自32岁出仕,一直秉持父亲遗志,不弄兵权,不结朋
  党,“不愿为大官,只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君子者,最讲风
  骨二字。风,是风度。“安得如公,高议云台”,面对俄国虎狼
  之师,咄咄之势,朝野上下无不胆寒,曾纪泽却泰然处之,“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用一兵一卒,屈强敌百万雄师,只手
  夺回我大清两万平方公里土地。骨,是铁骨。与巴西建交时,他
  因美洲各国虐待苦力,断然拒绝了“招募华工”一事,赢得朝野
  交赞。中法战争后,他分析中法内外处境,极力主张抗法,“与
  法人辩,始终不挠”,“一战不胜,则谋再战,再战不胜,则谋
  屡战”,忍辱负重,据理力争,铁骨铮铮。
  只可惜,空有诸葛之才,未得玄德之遇。没想到,屈子之
  冤,曾公为继。两广总督李筱筌悼挽曾纪泽时哀叹:“自我南
  行持节,正萦绕日边魂梦,忍听哀些赋长沙。”一生甚爱离骚
  的曾纪泽,没想到竟和屈原的命运一样,受朝廷党争倾轧,大
  业未就,含恨而终。
  曾纪泽,不仅仅是一个外交家,他不是巧舌如簧、合纵连
  004
  横的苏秦张仪之辈,游走于列国之间,弄权使术。时势造的是
  英雄,而是谦谦君子。他秉承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以一己之身,用最和平的方式,最小的代价,为国
  家和大众争取了最大的权益。在历史不再黯淡无光的今天,这
  种人格和爱国的方式,应该发挥最大的意义。曾纪泽为后人争
  取的,不仅仅是国土,更是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
  方式和风采。第一章单刀赴俄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一个盛夏的夜晚,月光如洗。在距
  离华夏大地千万里之遥的英吉利海峡中,一艘现代化的火轮船
  上,却有人吟哦着一首七绝:
  夜海茫茫月正圆,携君飘离不列颠,此去万里多歧路,待
  凭口舌巩河山。
  这吟诗的人正是曾纪泽,时任英法俄三国大使,正在前往
  与俄谈判,改订条约的途中。说起曾纪泽,并算不上近代史上
  声名显赫的人物。自1840年开始的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实在
  造就了太多的英雄。相比起他的父亲曾国藩、虎门硝烟的林则
  徐、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开眼看世界的严复等,曾纪泽无论事
  功还是学术,都不曾站上那个时代的顶峰。那么是什么原因促
  使我们时至今日,仍会不断地回顾他,回顾那段与他有关的历
  002
  史?也许,事实本身会告诉我们答案……
  巴黎来了个官老爷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十月的一天,国内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收到一封来自俄国圣彼得堡的电报,驻俄公使崇厚在电报
  中得意洋洋地宣称,《交还伊犁条约》(又称《里瓦基亚条
  约》,简称《崇约》)已经签订,俄国同意交还占据已久的伊
  犁。然而细观条约全文,总理衙门上下一片哗然。原来,这归
  还伊犁的代价,竟是割让伊犁周围四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赔
  偿俄军费二百五十万两白银,另外附加通商、通航以及免税等
  种种苛刻条件。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然而此时的崇厚,却还沉浸在自己不辱皇命的沾沾自喜
  中,全无一丝醒悟。他甚至应俄国外部之约,在圣彼得堡大剧
  院观看了一场芭蕾舞演出之后,志得意满地乘火车自圣彼得堡
  起程回国。此时的曾纪泽,正任英法两国公使,他接到钦差大
  臣崇厚要途经巴黎的电报,星夜起程,自伦敦赶往巴黎。
  崇厚到达巴黎时,时任驻法使馆二等参赞的刘玉祥正在火
  车站迎接。刘玉祥十分清楚,崇厚不仅官大,架子更大,处处
  摆头品大员的谱。去年赴俄途经柏林时,他非要驻德公使李凤
  苞在车站上给他行跪拜大礼,把李凤苞弄得狼狈不堪。车站乃
  是脏乱混杂之地,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崇厚匍匐叩头,肯
  定会被德国外交界传为笑柄;但若不叩头,崇厚则直直地站在
  003
  月台上,目不旁视,像一尊冷漠而傲慢的天神。就在李凤苞尴
  尬之际,陪同崇厚到柏林的刘玉祥替李凤苞说情:等到了下榻
  旅馆,再补叩头大礼。崇厚这才勉强答应下来。这件事给刘玉
  祥留下的印象很深,因此他必须把曾纪泽未能及时前来迎接的
  理由解释清楚,免得崇厚记恨在心。这位自诩“精通洋务”的
  “三口通商大臣”,是不知道从巴黎到伦敦,中间需要换乘两
  次火车,还需要渡过英吉利海峡的。这样的糊涂使官,与俄签
  订了割让四五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条约也不足为奇了,因为那在
  他看来,也不过是地图上几块小小的荒僻之地而已。
  当晚,曾纪泽的马车到达巴黎后,没来得及前往使馆,就
  直奔崇厚下榻的旅馆而去。礼仪无小事,这一点,对于自幼在
  封建大家族中长大的曾纪泽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所谓礼,在
  中国传统社会中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儒家宣传的理
  想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
  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
  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
  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
  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曾纪泽自幼就
  受父亲教诲,“博文约礼”。父亲常年在外,大家族中,小到
  晨昏定省,洒扫进退,大到婚丧嫁娶之事,身为长子的曾纪泽
  都处处以身作则,不敢有半点马虎。
  004
  自从担任驻英法公使之后,曾纪泽对礼仪这一问题就更加
  重视了,毕竟,驻外公使是国家的颜面所在。然而,如何做到
  既符合本国的传统礼制,又入乡随俗,为西洋各国所接受和认
  可,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前任大使郭嵩焘,就在这个问
  题上栽了大跟头,弄得丢官罢爵,凄凉终老。
  郭嵩焘是中国的第一位驻外公使。在当时的中国,驻外公
  使绝非一桩潇洒的美差。当时的士大夫中,夷夏之辨的思想意
  识还很浓,对出使外国的公务人员,不分青红皂白,一概鄙夷
  不齿。郭嵩焘明知这是费力不讨好,要背骂名甚至会毁前程的
  差使,但他还是顶着重重压力,毅然离开“父母之邦”而出洋
  赴任了。从他驻外任职期间的实际情况看,在“弱国无外交”
  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虽说个人也无力回天,但他努力争取依
  照国际公法和惯例开展外交活动,积极增进对外域情况的了
  解,强化向西方学习的意识,是颇为开通和明智的。但他却为
  世俗所不容,一直陷在顽固派的众骂之中,加上清廷本就对汉
  官有所提防,有意派了刘锡鸿作为副使,名为助手,实为监
  视。而这刘锡鸿,就在“礼制”这一问题上,做了大文章。他
  参奏郭嵩焘有“三大罪”:“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
  亦不当披。”“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
  主致敬?”“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
  为。”皆是从小处做文章,大谈其有违祖宗礼制,有损国家颜
  面,更有甚者,称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向英国称臣”。
  005
  清廷以此严厉申斥郭嵩焘,甚至要查办治罪,多亏李鸿章说
  情,才给郭氏留了一点面子,准许他以身体有病为名自行引
  退,接其任者就是曾纪泽。
  曾纪泽接任公使一职后,吸取郭嵩焘的教训,首先做的事
  情之一,就是了解各国礼仪,并将本国的礼节事先电汇各国,
  以便互相尊重。事无巨细,小到宴会是否男女同席,眷属之间
  如何示意,握手还是作揖,都一一通融。事实上,曾纪泽之
  所以如此重视这细枝末节之事,并不完全出于小心谨慎,而是
  自幼的家学,让他深知,不知礼,无以立。小到个人,大到国
  家,皆是如此。
  相对于处处大摆官威的崇厚,曾纪泽显然对礼制的理解更
  为深刻。曾经,中国驻德国公署的观察使李丹崖来曾纪泽的大
  使馆时,曾纪泽亲自携带随从到车站去迎候。原本,以曾纪泽
  的职位来讲,是没有必要亲自迎接一位署使的。但是,之前
  曾纪泽外出经过柏林时,李丹崖来车站迎接,是行跪拜之礼迎
  接的,德国众人有目共睹。第二天的报纸上立即发表《中国署
  使跪迎头等公使》等消息。在欧洲等国,看待署使与参赞是同
  等,要比亲任大使低等,往往不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李丹
  崖再来英国时,曾纪泽为了不让外国人对李丹崖署使持有轻慢
  蔑视的态度,为了提高他的地位,使中国使馆开展工作有利,
  特意穿戴郑重的衣冠,亲自带人到车站去迎接,以此展示中国
  体制中的实任大使与署使的地位是相等的,请外国人不要慢待
  006
  中国的署使,大长了中国人的士气和大清朝的威严。
  此次崇厚来巴黎,作为驻英法公使的曾纪泽自然星夜前
  来。见到崇厚之后,双方寒暄一番,话题的焦点很快就转移到
  刚签定的条约上来。作为晚辈,曾纪泽谦虚地请教崇厚与洋人
  交涉的经验。崇厚拉着长腔,颇为得意地说:“我崇某做了
  二十多年的洋务,与洋人接触不下几百次,深感与洋人打交
  道,要想成功,秘诀就在于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忍,所谓忍,
  就是无论洋人如何盛气凌人,如何粗野谩骂,你都不还嘴,不
  硬顶,等洋人的火气消了,再跟他论短长。能做到这个忍字,
  很不容易,往往谈判交涉破裂就在于做不到忍。第二个字就是
  磨,所谓磨,就是我们办交涉,提要求,洋人拒绝的时候,不
  要着急,要等待,要有磨劲儿,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
  次,一直磨下去,这叫以柔克刚。磨到最后,洋人不答应,我
  们就得准备让步了,所以第三个字就是让,因为交涉谈判到最
  后你不让步,就达不成协议,达不成协议就完不成使命,一旦
  洋人翻了脸,局面就很难收拾。现在西洋各国势大,英吉利,
  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哪个国家不是船坚炮利?我们的军
  队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与其我们被打败之后再让步不如先让
  步,避免祸端,避免朝廷受惊吓,而且战前让步总比战后让步
  吃亏要小。所以归根到底是要在这个让字上做文章,该让多
  少,什么时候让,都有很多讲究……”
  一开始当崇厚讲忍和磨时,曾纪泽还大体上赞同,暗想这
  007
  位崇大人还有些道理。等到听他讲让字,就益发觉得荒谬。按
  照崇厚的逻辑推理就是:你若不让,洋人就不谈了,交涉一破
  裂,俄国的兵舰就来进犯,所以不得不让,这就是崇大人办交
  涉的主导要旨。怪不得崇厚办交涉总能得到洋人的信赖,原因
  就在他向来见风使舵,不敢针锋相对地舌战。他不由得联想到
  崇厚与俄国人交涉归还伊犁时,大概就是这三字经具体的应用
  吧。一味地让步,最后就是把中国的大片国土让给人家。





上一本:北洋风云人物:段祺瑞 下一本:葛云飞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曾纪泽传的作者是李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