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他是谁人? 他天赋异禀,无师自通地成了多重乐器演奏家,被誉为摇滚界最强节奏吉他手,位列《滚石》“史上百大吉他手”第十;他是动力和弦、回授音效的发明者,大风车扫弦、砸电吉他的始作俑者,摇滚歌剧、马歇尔电吉他音箱的主要催生者;他为“谁人”乐队创作了超过100首传世歌曲及数部经典摇滚歌剧…… 他爱好文学,在“谁人”如日中天之时退出,变身费伯出版社的文学编辑,开始策划出版摇滚书、追逐文学梦:写小说、剧本、书评、乐评…… 他爱搞破坏,孩提时曾焚烧汽车,差点把车里的人烧死;在铁轨上放钢条,意图制造火车事故……他身体里的破坏因子让他成了捣毁电吉他、破坏演出设备的祖师爷。 他跟着“谁人”鼓手基思穆恩从阳台上跳下,差点跌死;喝了太多的酒,差点喝死;吸了太多的可卡因,差点吸死……他把好友埃里克克莱普顿拉离毒海,却只能无奈地看着最亲密的两位“谁人”队友先后死于非命。 他叫皮特汤森(PeteTownshend)。他大多数时候都痛苦不堪,始终陷于自我怀疑的泥沼。除了“性,毒品,摇滚乐”外,“冲突、挣扎、自省、救赎”也伴随了他的一生。“我是谁人?”他想给自己一个答案,于是花了长达15年的时间撰写这本自传。这本书充满了自我剖析和自我揭露。无论是童年时遭受性侵的经历,还是老年时因浏览儿童色情网站被捕的事件;无论是对酒精和可卡因的依赖,还是追随美赫巴巴的灵修之路;无论是自己的双性恋取向,多次出轨和婚姻失败的经历,还是与“谁人”队友的恩恩怨怨,他全部以带有浓重精神分析色彩的视角和文字逐一道来。这或许与他长期接受精神治疗不无关系。 《滚石》杂志认为皮特汤森“把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和盘托出”,“坦诚到血淋淋地解剖自己的地步”,认为本书“私密到令人窒息”,是“史上最矛盾纠结的摇滚明星自传”。 作者简介: : 皮特汤森(PeteTownshend)摇滚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谁人”乐队主脑。作为词曲作者,汤森为“谁人”创作了超过100首传世歌曲及数部经典摇滚歌剧;作为吉他手,汤森2011年获评《滚石》杂志“史上百大吉他手”第十位;作为摇滚乐传奇,汤森于1990年加冕摇滚名人堂。现居西伦敦。 译者简介: 1976年秋出生于江苏靖江,玩过摇滚,做过医生,教过英语,进过机关,现为自由译者。译有《我是你的男人》《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放任自流的时光》《犹太警察工会》《布鲁斯往事:巴迪盖伊自传》等。 新浪微博:@陈震Eric 目录: 第一幕战曲 1.我在场 2.是个男孩! 3.你没看到 4.少年式复仇 5.“迂回” 6.“谁人” 7.《我无法解释》 8.《替代品》 9.空中的迷幻药 10.上帝入住假日酒店 11.奇异之旅 12.汤米:谬见、音乐、泥沼 第一幕战曲 1.我在场 2.是个男孩! 3.你没看到 4.少年式复仇 5.“迂回” 6.“谁人” 7.《我无法解释》 8.《替代品》 9.空中的迷幻药 10.上帝入住假日酒店 11.奇异之旅 12.汤米:谬见、音乐、泥沼 第二幕很绝望的男人 13.生命之屋与寂寞孤独 14.中间地带 15.运载车 16.乞丐,伪君子 17.当心你渴望的东西 18.丧事承办商 19.从容自信 20.摇滚明星之殇 第三幕为老天爷而奏 21.最后一杯 22.疯癫依旧 23.《钢铁人》 24.精神弃儿 25.故态复萌 26.即兴弹琴 27.新家 28.写给八岁的自己 29.黑色日子,白色骑士 30.特丽尔比的钢琴 31.间奏曲 32.我是谁人 附录.1967年的一封歌迷来信 尾声“把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和盘托出”“私密到令人窒息”“坦诚到血淋淋地解剖自己的地步”……本书堪称“史上最矛盾纠结的摇滚明星自传”。在探究和剖析自己人性的弱点与矛盾时,汤森显得很脆弱,尤其是袒露儿童时代遭受性侵的痛苦经历时。他认为自己是典型的战后一代,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只能任凭坏人摆布。他把创伤变成了1969年的突破性作品《汤米》。愤怒感、羞耻感、无力感从未离开过他,即便在他登上音乐之巅后。 ——罗布谢菲尔德,《滚石》杂志 这是一本真诚热切、充满煎熬、深挖细究的摇滚书,汤森先生的自述如实坦诚、毫无保留、不讲情面,就和一次精神治疗一样私密而疼痛;他也记录了一支伟大乐队的成长历程——从1960年代伦敦“摩斯”场景中破土而出到成为青年反叛和暴烈摇滚的化身。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汤森先生的这本书干脆利落、清晰易懂、坚定无畏,非常地直率、感人……他的过去是一个谜团,我们看到他在拼命地破译。“把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和盘托出”“私密到令人窒息”“坦诚到血淋淋地解剖自己的地步”……本书堪称“史上最矛盾纠结的摇滚明星自传”。在探究和剖析自己人性的弱点与矛盾时,汤森显得很脆弱,尤其是袒露儿童时代遭受性侵的痛苦经历时。他认为自己是典型的战后一代,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只能任凭坏人摆布。他把创伤变成了1969年的突破性作品《汤米》。愤怒感、羞耻感、无力感从未离开过他,即便在他登上音乐之巅后。 ——罗布谢菲尔德,《滚石》杂志 这是一本真诚热切、充满煎熬、深挖细究的摇滚书,汤森先生的自述如实坦诚、毫无保留、不讲情面,就和一次精神治疗一样私密而疼痛;他也记录了一支伟大乐队的成长历程——从1960年代伦敦“摩斯”场景中破土而出到成为青年反叛和暴烈摇滚的化身。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汤森先生的这本书干脆利落、清晰易懂、坚定无畏,非常地直率、感人……他的过去是一个谜团,我们看到他在拼命地破译。 ——《卫报》 对创作过程的描述和思考极具见地……一本包罗万象的人生书写,在文化层面上弥足珍贵。 ——《观察家报》看着他们全都随着我的回授吉他solo舞动,那感觉奇异又非凡,犹如梦幻一般。观众席中,我艺术学院的好友腰杆笔直地站在一大帮低头垂肩的“摩斯族”(Mods)中间。这帮人蓄短发穿靓鞋,来自西伦敦和北伦敦,跨着漂亮的踏板车来到现场,已在药物的作用下飘飘欲仙。我不知道罗杰达尔特雷(RogerDaltrey)、基思穆恩(KeithMoon)和约翰恩特威斯尔(JohnEntwistle)脑子里在想什么。通常情况下,我是一个孤僻的人,即使身处乐队之中。但1964年6月的这一夜,“谁人”在西伦敦铁路酒店的首演之夜,我无与争锋。 我们在翻唱《大烟囱闪电》(SmokestackLightning)、《我是一个男人》(ImaMan)和《路跑者》(RoadRunner)这样的重型节奏布鲁斯经典。我把啸叫着的里肯贝克(Rickenbacker)电吉他靠着麦克风架上下刮擦,再拨开最近加装的一个特殊开关,顿时,里肯贝克向前排扫射出子弹般的声浪。我猛地将它刺向空中——随着暴风骤雨般的轰鸣消弭为嘎啦嘎啦的低吼,我感到一阵可怕的战栗。我抬起头,见吉他刺入了低矮的天花板。我将它拽了下来。琴头断了。 我瞬间做出一个决定:我发了疯似地将这把受了伤的电吉他一遍又一遍地刺向天花板。刚才还整整齐齐的断裂处顷刻间变得支离破碎。我以胜利者的姿态将里肯贝克举向人群。我没有砸烂它,我雕刻了它。接着,我将它随手扔在地上,拿起一把全新的里肯贝克十二弦吉他,继续弹奏起来。 这个周二的晚上,我陡然发现,有些东西比话语更有力量,比一个白人男孩的布鲁斯吉他手之梦更让人热血沸腾。我的举动得到了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回应。一周后,在同一地点,我砸光了我的电吉他,推倒了一摞马歇尔电吉他音箱。我的队友没有被我抢去风头。基思穆恩踹翻了他的架子鼓,罗杰拿着麦克风在基思开裂的钹上来回刮蹭。有人视我们的破坏行径为噱头,但我知道,世界在变,我的信息传递出去了。传统的演奏方式将彻底改变。 当我第一次捣毁电吉他时,我对此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浑然不觉,但我非常清楚它源自哪里。我的父亲是“飞行中队”乐队(TheSquadronaires)的单簧管手兼萨克斯手,这支乐队演奏摇摆乐爵士乐的一种风格,又称摇摆爵士乐,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脚注均为译者所加)。(Swing)。对摇摆乐的爱滋养了我,然而有一天我背叛了它,转投我的新欢摇滚乐。摇滚乐,摧毁了我对摇摆乐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