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安迪·沃霍尔自传及其私生活


作者:约翰威尔科克     整理日期:2016-01-30 11:58:02

16开精装全彩页,200余幅极具冲击力的图片
  首部引进版大型安迪沃霍尔画传
本书简介:
  尽管与安迪沃霍尔相关的文章、书籍、电影以及消费品多到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对于他的生活和艺术生涯仍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兴趣。本书有悖于标题既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一本性写真集,却记录了他的真实个性,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那段五光十色的文化背景中的奇闻轶事。
  本书通过对那些经历过沃霍尔工作室之人(包括沃霍尔最亲密的合伙人、朋友,以及他的那些超级明星)的访谈,勾画了一部别样的传记。多年来,许多从“工厂”出来的人都加入了无休止的出书行列,阐述了他们对沃霍尔的天赋以及其艺术的观点。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采访的对象既是沃霍尔塑造的人,同时也是塑造了沃霍尔的人。书中描绘了60年代臭名昭著的“工厂”的盛况,从一个私密的视角深入解析了沃霍尔早年声名鹊起之时的职业、性格和私生活。这可能是沃霍尔最富有启迪性的肖像画;此书并非只提供一种视角,而是许多印象的合成物,每一个印象都是安迪沃霍尔的一个侧面,如同一幅完整拼图中的一小块。
  作为非主流文化和曼哈顿艺术圈的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沃霍尔刚刚开始他的电影拍摄事业时,约翰威尔科克是“工厂”的常客,也是他的知己。正是沃霍尔的超尘脱俗,令威尔科克萌发了采访他圈子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一想法,那些人物包括利奥卡斯蒂里、杰拉德马兰加、马里索尔、妮可、卢里德、紫外线、维娃等。
  1971年,起初威尔科克自费出版了该书,现在这本绝版已久的书经过重新修订和设计,再次问世。其中收录了200多幅图片,包括许多申克-肯德为“工厂”的超级明星拍摄的原版肖像照,另外还有插图、电影剧照以及一些之前从未面世过的作品。
  作者简介:
  约翰威尔科克/本书作者少年时期开始写作,19岁时成为伦敦《每日镜报》最年轻的编辑。20世纪50年代移居美国后,他在《纽约时报》担任旅行记者,《村声》杂志的元老编辑之一。60年代,他担任了纽约第一份地下报纸《东村轶事》的编辑,还是《洛杉矶自由新闻报》的早期编辑,并发行了他创办的影响深远、标新立异的小报《那边风景》。威尔科克还同安迪沃霍尔一起创办了《访谈》杂志。他出版了30几本旅游书,现居加利福尼亚。哈里申克/本书摄影(除署名外)20世纪50年代,与亚诺什(珍)肯德正式合作,直到70年代早期。他们两人拍的每一张照片都冠以申克-肯德的名义。在他们搭档的早期,人们称他们为“新现实主义“(即欧洲版的波普运动)的棚内摄影师。1960年,申克与伊夫克莱因合作,拍摄了著名作品《跃向虚无》。申克用照片留下了那个时代许多杰出人物的艺术品和作品。60年代末期申克移居纽约时,自然而然完全沉浸于安迪沃霍尔的“工厂”世界。
  目录:
  、索引、致谢或任何其他描述性的信息,但它却收录了无数页妙趣横生的访谈以及被访者的黑白照片。一般来说,书中唯一一页能够指明本书出处的就是扉页:上面写着全部采访由约翰威尔科克完成,摄影申克-肯德,本书由那边风景有限公司于1971年出版。我迫切地想找出这些人的身份。不过,因特网搜索无济于事;仅有的两条结果只是在为数不多的图书馆藏书中有提到。
  我想揭开约翰威尔科克的庐山真面目以及他与安迪沃霍尔之间的关系。在我读过的沃霍尔的传记中几乎都没有提到过此人,我搞不懂这些年来,威尔科克的这本书怎么会籍前言
  1991年,我在纽约第五大道路边集市的一个卖珍本书的书摊随意浏览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册非同寻常、引人瞩目的书书名叫《安迪沃霍尔自传及其性生活》。尽管这册不起眼的平装书里没有介绍、
  目录:
  、索引、致谢或任何其他描述性的信息,但它却收录了无数页妙趣横生的访谈以及被访者的黑白照片。一般来说,书中唯一一页能够指明本书出处的就是扉页:上面写着全部采访由约翰威尔科克完成,摄影申克-肯德,本书由那边风景有限公司于1971年出版。我迫切地想找出这些人的身份。不过,因特网搜索无济于事;仅有的两条结果只是在为数不多的图书馆藏书中有提到。
  我想揭开约翰威尔科克的庐山真面目以及他与安迪沃霍尔之间的关系。在我读过的沃霍尔的传记中几乎都没有提到过此人,我搞不懂这些年来,威尔科克的这本书怎么会籍籍无名。很久之后,我偶然读到一篇1973年的文章,是一篇刊登在《纽约时报》上,大约四千五百字的篇幅,标题是《走近约翰威尔科克一个隐姓埋名的大人物》。我没开玩笑。尽管他是《纽约时报》的旅游专栏的记者,为《乡村之音》(也是他参与创办)写过五百五十篇专栏文章,他还是20世纪60年代许多重要的地下报刊的编辑,包括《另一个东村》,《洛杉矶自由新闻报》,以及《那边风景》,不过相对来说,他始终保持低调。
  此书是自费出版,几乎未受到关注,如今已几近绝版。除了那些研究沃霍尔的学者或铁杆粉丝,威尔科克收录的这些充满启示性的访谈似乎无人知晓。查阅一些沃霍尔1987年去世后出版的传记,我发现有几本简单提到了威尔科克的名字,而且这本书只是出现在为数不多的文献索引中。显然,他与沃霍尔的主要历史关系是他们共同创办了《访问》杂志。这一重要情况解释了为何几本书中提到这位艺术家。然而,威尔科克并非唯一一个长期以来对沃霍尔感兴趣的人。这位偶像艺术家的生活和工作同样也吸引了我很多年。该书犹如一颗沧海遗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度,找到此书后,我便萌生了重新出版此书的念头。
  事实证明,重新出版一本已将近绝版四十年的图书远比我预料的有挑战性。我最初联系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安迪沃霍尔博物馆时,对方告知,他们没有约翰威尔科克的最新消息,尽管他们的馆藏中有一册该书,可他们也不太了解具体情况。有迹象表明威尔科克可能返回了自己的出生地英格兰,但一番寻觅之后也是无果而终。
  几个月后,我再度打电话给博物馆的麦特弗尔比坎,这回倒是走运了。我首次电话联系之后的几个月,威尔科克偶然造访了博物馆,留下了联系方式。我打电话过去,告诉他我想将他的书出一个新版。他欣然同意了,不过拉威尔科克入伙只是刚个开头;我需要找到申克-肯德,取得所有精彩的肖像照片。
  很幸运的是,我在曼哈顿的黄页中找到了一个名叫哈里申克的人。此人正是摄影师本人,通过电话和邮件追踪后,我终于逮住了他。他答应在那周的晚些时候在市区的巴诺书店与我碰头。见面后,他向我解释了化名为申克-肯德的缘故。1957年时,他曾与亚诺什(珍)肯德合作摄影,一直合作到1973年,他们所有的作品都冠以“申克-肯德”之名。最值得一提的是,申克-肯德与而伊夫克莱因合作拍摄了艺术界最出名的照片之一,1960年的照片《跃向虚无》。申克-肯德还同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在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合作,记录下了他们许多作品。在他们散伙后,申克继续在纽约艺术界打拼。作为一名热切的艺术世界记录者,他拍摄了一本名副其实的20世纪艺术家名人录,其中包括约瑟夫博伊斯、梅尔塞坎宁安、马塞尔杜尚、罗伊利希滕斯坦、皮特蒙德里安、克拉斯欧登伯格、罗伯特劳申伯格、妮基桑法勒,当然,还有安迪沃霍尔。
  详细讨论了该计划后,哈里得知我要重新出版该书,显得很高兴,他说愿意尝试为此收集一批原版照片。几周之后,我们在切尔西的一家咖啡店碰面,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慷慨地给了我一盒一百零八张照片,其中大部分都未发表过,本书的大部分人物照皆来自这些照片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哈里的关系日益密切,我们一起从上千张黑白照片中为本书挑选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他多年的珍藏。哈里是出了名的孤僻性格,通常,他会在深更半夜回复我的询问。他的回复经常是生动有趣、内容丰富、长达好几页的打印传真,上面记满了艺术界的奇闻轶事以及他对纽约生活的思索。
  在收集本书中的其他作品时,我同样也是好运不断。经过深入挖掘后,我终于在西北大学发现了一份威尔科克完整访谈对象的名录,这些采访都有原始录音。作为一名资深的采访人、编辑和出版人,威尔科克明白,这些访谈的历史意义如同艺术史的文献一般。多年来,他把这些访谈视如珍宝,可最终还是连同一大批过期的《那边风景》一齐捐给了西北大学。
  我计划前往伊利诺伊,去听一下录音带并审阅实际的手稿。由于我是三十多年来第一个听这些磁带的人,那泛黄的胶带纸早已布满裂纹、脆弱不堪,我亲手将它们剥开。我在那个图书馆里听磁带,一连坐了四天,而那些访谈则栩栩如生,跃然眼前。许多威尔科克采访的对象已经不在人世,包括马里奥阿马亚、大卫伯顿,利奥卡斯蒂里、查尔斯亨利福特、亨利戈尔德扎勒、弗雷德休斯、妮可、罗尼塔维尔、埃莉诺沃德,以及巴迪沃特沙夫特。听磁带不仅获得了一条连接过往历史的纽带,还让我获悉了每段未经编辑的访谈背后那隐藏的故事,也许在当时并不引人注意,但如今已是重见天日的宝藏。
  开始编辑此书后,我意识到,作者和摄影师的照片应该摆在护封的勒口上。威尔科克为自己找了一张很棒的照片。1976年,威尔科克为《弗洛默旅游指南》工作,当时在希腊遭遇车祸,不得不承担医疗费用。一场义卖所得帮他支付了医疗费,《极乐》杂志为此印刷了邀请函。沃霍尔凭借记忆,借助一张威尔科克的大头照,为他画了一幅素描。一个冬天的傍晚,在久负盛名的切尔西酒店老式的大堂中,我拿到了后来出现在护封上的哈里申克的照片。由于他不喜欢照相机对着他,这便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申克的照片之一。
  正如威尔科克在这版书(其他人也在本书中反复强调)的介绍中所说,沃霍尔对他自己、他的艺术,几乎闭口不谈,更不用说他的性生活了。本书首度试图通过那些经历过“工厂”之人的回忆来填补这些空白。书中的访谈有详有略,生动有趣,引人深思,但总而言之都是精彩绝伦的。
  对于这本具有启示意义、书名含混的书,也对于我这样一个自我标榜为沃霍尔粉丝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天晓得,为什么我这样的人会像十几岁的少年一样迷上了沃霍尔这样的作家的作品。也许,在很多方面,是因为他的作品、甚至是他的人格与一个特定的时代如此错综复杂地纠结在了一起,甚至超越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是,这位艺术家开天辟地,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艺术。很显然,这种循环还在继续,沃霍尔不仅仅是一位知名的艺术家,更是一根文化标杆,一个不断进化地偶像。
  多年来,许多从“工厂”出来的人都加入了无休止的出书行列,阐述了他们对沃霍尔的天赋以及其艺术的观点。《安迪沃霍尔自传及其性生活》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中采访的对象既是沃霍尔塑造的人,同时也是塑造了沃霍尔的人,威尔科克提供给我们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角,窥视这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家的人生。
  克里斯托弗特雷拉
  纽约州纽约市2010年3月◇我们印刷最后一期的《那边风景》报纸时,发行商坦白跟我说,他不会在报摊上销售这份报纸的,因为上面勃起的图片。我要么将报纸廉价处理,要么全部扔掉。一如既往,安迪的第一反应很镇定,他说:“你为什么不在鸡巴上面粘贴纸?”这当然是个绝妙的主意。如此简单。
  ◇瓦莱丽索拉纳斯冲进来时,那天你在那儿,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进门时,整个人很古怪,闷闷不乐的样子。工厂里一直都有这样的怪人,我真的非常敬佩安迪,像他这样睿智的人身边怎么到处是沉闷无趣、令人头皮发麻的家伙呢?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随后我转身走到摄影棚的后方从外套中取出一支香烟。当时是六月的一天,天气炎热,我突然听见这些喧嚣嘈杂的声音,我以为是街道上的爆炸声。接下来传入我耳中的是,“哦,瓦莱丽,不,不,”我俯下身子,心想是有人开枪。我小心翼翼,抬头望去,她几乎就站在离我三四英尺远的地方她正向我近距离射击。实际上,她开了两枪。这真是个奇迹,如果我人生中有差一点去信教的机会的话,就是在那一刻,因为子弹穿过我的背脊,离我的脊椎骨只差大约四分之一英寸。
  ◇那一枪把你击昏了吗?
  ◆我昏迷了一会儿。接着,她离开我走向了呆若木鸡的弗雷德休斯,她走到他面前,准备开枪,他飞身向摄影棚后面的双层门跑去。保罗莫里西和我一起将门关上。她在门边又开了几枪,试图杀死弗雷德,不过,电梯奇迹般地正好又停在了六楼。我们至今不明白电梯是怎么上来的。弗雷德镇定自若地说:“电梯来了,瓦莱丽。进去吧。”她真的照做了。咳,真正诡异的是事后爆发的一片混乱。我们试着打电话叫救护车,警察在半小时后到来,现场乱成一锅粥。这一切发生了,突然电梯又上来就像是贝克特的戏剧从电梯里走出五个人……
  ◇子弹击中安迪哪里?
  ◆一颗子弹从他身体左侧进入,穿过右侧。这是别人告诉我的。我想他被好几颗子弹击中。当时枪响了好几下,但显然只中了一枪,击中了安迪的胸腔。他满身是血。真是太可怕了。
  ◇你和安迪在一起时,是否还有过其他暴力事件发生?
  ◆不,从没有过。
  ◇他身边总是有许多诡异的家伙,他似乎没法让这些人离远点。
  ◆嗯,就是这样:他的宽容度高得惊人,与我认识的怪人的宽容度一样高。
  ◇你觉得这种宽容度与他的创作相关吗?
  ◆我敢肯定是有关的,没有这种宽容,就不可能有他的创作。我相信,他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他让自己就像一层薄膜一层很薄的生物组织,任何东西都能穿过不知为何他就是知道有用的东西会被过滤下来,他必须让自己如此暴露在外。真正使我惊讶的是有一天我回到摄影棚,电梯还是处于原来状态。上面没有挂锁。你会认为在这么一闹之后,他们肯定会建造一个门廊。
  枪击发生后的几个月里,他们什么都没做。唯一的变化就是多了一尊巨大的约翰张伯伦的雕塑,我想那就是一大坨扭曲的雕塑。安迪说:“我把它放在那儿,以防再有人进来朝我开枪。”
  ◇我们聊聊那房子。你去过几次,从没遇到过他母亲,可有时你会发现一些她的蛛丝马迹。
  ◆我有时会听见她上下楼的声音。安迪说他母亲是个酒鬼,他把她锁在地下室,给她一箱苏格兰威士忌。直到今天,我还没见过她,虽然我曾听见他们说过话。听起来,她像是在用捷克语痛骂他,而他则用英语礼貌地回答。
  ◇他对她讲过捷克语吗?
  ◆我觉得他从来不跟她讲捷克语。他们能理解对方的语言。
  ◇我猜想,她理解不了安迪的艺术?
  ◆她知道他很出名,也乐于接受他大受欢迎的事实。
  ◇很难相信,他那富于智慧的创造力,她竟无法融入其中?
  ◆他一直想给母亲买件皮大衣,真买给她时,她倒没地儿穿去。后来她穿着大衣去了A&P连锁商场。





上一本:蒋家三代人 下一本:白落梅精选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安迪·沃霍尔自传及其私生活的作者是约翰威尔科克,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