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安徽宁国人;14岁入团,少壮怀志;学造兵器,投身国防;开拓奠基,研制火箭,再造卫星;“八年四单”,卫星功臣。求真务实,磊落人生;呕心沥血航天梦,霜重心红百岁人;六大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四老”有其名,业界尊称“老老总”、“总总师”。 本书简介: 《任新民传》向读者展示聊一位精通技术、擅长组织、务实求真的航天科技帅才任新民。从筹建五院起步,到目送“神舟五号”上天,任新民亲历了中国导弹技术与航天技术艰难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新发展的全过程。作者系任新民的秘书,长年跟随任老总活跃在航天一线,以其亲身经历与体会,用朴实无华语言展示了航天总总师任新民自主自力,果敢担当,风口浪尖挑重担,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困难不退缩的过硬的工作作风,以及这位战略科学家超前思维谋发展,霜重心红百岁春的的人生轨迹。书中披露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成功与失败的大量**手资料,让人读来仿佛置身于生产科研试制现场,亲身体会其中的甘苦喜乐与惊心动魄。 一个人的传奇,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传奇。 作者简介: 谭邦治,研究员。曾从事导弹控制系统及总体设计工作,后在七机部办公厅任秘书,航天部科技委办公室主任、科技处处长,航天工业总公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经济贸易部总工程师,“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学术研究部主任。荣获航天部二等功、三等功,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科技论文、报告140余篇,参加编写《世界导弹与航天工业要览》《航天入门必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航空航天卷1、2)》《新世纪百科知识金典》《两弹一星元勋传》等。 目录: 3 卫星功臣?/106 “东五”总指挥?/122 第六章?攻坚“331”?/129 氢氧发动机?/129 “长三”—从立项到研制?/134 工程总师?/147 指挥发射?/152 “331甲”—卫星通信升级版?/169 第七章?耕耘不辍?/175 亲临一线?/175 改进“风云”?/188 遥感总师?/191 商业发射?/198 又“顾”又“问”?/202 第八章?磊落人生?/205 自主自力?/205 淡泊执着?/214 求真务实?/218 果敢担当?/230 精益求精?/234 4 任新民传 严己宽人?/238 第九章?霜重心红?/247 老骥伏枥?/247 风口浪尖挑重担?/250 提携后辈?/252 呕心沥血航天梦?/255 附?录任新民年表?/278 后记?/2851982年,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进入*后冲刺阶段。在试 车时,涡轮泵连续几次被严重损坏,导致试车失败。试车后, 看到分解后的涡轮泵,其损坏程度真是令人目瞪口呆。虽然前 两次试车失败后都认真地分析和查找产生故障的原因,也采取 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当时也能自圆其说,认为采取的改进措施 应该有效。其实是对故障的机理没有吃透,采取的措施也难以 做到对症下药。第三次试车时,涡轮泵又重复出现了严重的 损坏现象。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氢氧发动机的研制进度,也掣 肘着“长征三号”的研制进程。任新民和他的同事们在那段时 间里真有些焦头烂额,可又干着急,一时又使不上劲。这时, 任新民清醒地意识到此故障并非小沟小壑,肯定是存在重大的 隐患,很可能与当年燃烧室高频不稳定燃烧问题有类同之处。 “事不过三”,不能再试下去了。他向研制团队讲述了他的想法, 并宣布放**天,请大家冷静下来,认真地想想,否则,欲速 而不达。 可任新民的思维却放不了假。他还是使用他一直使用并尝 到甜头的“沉下去”的办法,奔波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 142 任新民传 2003年6月30日,任新民在 北京某航天研究所调研 总体设计部、结构强度研究所和发动机试验站的科技人员之间, 听取各有关方面科技人员关于这一故障的分析意见及看法。他 适时地召集了有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参加的故障分析会。在分析 会上,结构强度专家应桂炉提出刚轴在其旋转速度超过3.6万转/? 分时,刚轴则变成柔轴,并可随机地产生次同步共振的现象。 这一概念一提出,即刻引起任新民等的高度重视,好像一把钥 匙启迪和激励了他的思维。通过反复地分析、研究试车数据, 查看涡轮泵的转速,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和模拟试验,终 于揭开了涡轮泵损坏如此严重的机理—次同步共振。真是茅 塞顿开,豁然开朗:涡轮泵的刚性轴在其转速达到3.6万转/分 后,已成为柔轴,出现了非同步的回旋振动,形成次同步共振, 在轴向和径向均产生很大的震动过载,导致涡轮泵组件严重损 坏。症结找到了,故障的机理清楚了,但不等于改进措施唾手 可得。任新民又同从事发动机系统设计、涡轮泵设计的设计人 第六章攻坚“331”143 员、涡轮泵生产的工艺人员和结构强度研究人员等,进行了反 复的分析计算和试验研究,*后确定了改进措施。 1982年11月24日,采取了改进措施的YF-73氢氧发动机进 行了大推力、摇摆、1400秒的长程试车,获得成功。发动机分 解后未发现任何问题。随后又连续进行了3次1400秒的考验性试 车,均获成功。至此,圆满地解决了发动机涡轮泵轴系统的次 同步共振问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82年6月24日至7月1日,刚召开了 氢氧发动机的次同步共振的攻关会议,对解决次同步共振问题 统一了认识,并组成了攻关小组,进行解决次同步共振的攻关 工作。7月30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三子级进行第三次简易 试车时,**次启动出现了三次缩火现象,5秒钟后火焰稳定。 试车后对缩火问题进行了故障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982年12月13日,采取了解决缩火问题的改进措施后,进行第 四次简易试车,**次启动未缩火,可第二次启动时又出现了 严重的缩火现象。这说明故障分析还不到位,采取的措施还没 有完全解决问题。所谓缩火就是氢氧发动机点火启动后,刚刚 喷出来的长长火焰很快就缩了回去,紧接着又喷出来,尔后又 缩回去,又喷火,形成喷火—缩火—喷火—缩火—喷火的循环 过程,这个过程长达5秒,*短的一次也有1秒多钟,有的反复3 次,一般情况下**次启动时的缩火现象比第二次启动时严重。 这种缩火现象如果在运载火箭飞行中出现,有可能使氢氧 发动机熄火;即使发动机不熄火,也会在运载火箭二、三级分 144 任新民传 离后产生过大的干扰力,导致火箭飞行失稳,后果不堪设想。 任新民组织设计师系统有关科技人员进行紧张的、夜以继日的 缩火原因分析,并进行了必要的试验验证。当时,整个“331” 工程的计划进度已排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要在1983年11月 出厂,1984年2月实施发射。可时至1982年年底,缩火这样的重 大技术难题还没有解决,实在令人着急!他坐镇缩火问题分析 会的现场,经反复地研究讨论,任新民决定采取增大启动时的 液氢流量,提高涡轮泵的启动功率,调整氢氧发动机的启动程 序,改善涡轮泵前的液氢品质等四项措施。措施定下来以后, 他满怀信心但又担心地说:“这四项措施应该有效。如果还解决 不了缩火问题,那就复杂了。我只好打报告,请求推迟‘长征 三号’出厂的时间。我想不会出现这种局面。” 按着“长征三号”出厂的时间已经很紧张了,而且进度推 后,不能再拖了。刚好,近日有一次简易试车,任新民经过认 真的分析思考,认为在简易试车后,氢氧发动机不下台分解和 清洗,直接进行考验四项措施的点火试验。当时多数人认为这 样风险太大,不同意直接进行试验。任新民真是“艺高人胆 大”,他果断地决策:“试!即使冒点风险也是值得的!”随即 他同有关的设计人员、试验人员研究制定了规避风险的措施。 在简易试车后,在紧张而又谨慎的氛围中,连续地进行了 检验解决缩火措施的试车。果不出他所料,试车顺利而安全地 获得成功,发动机启动干净利落,火焰稳定。证明所采取的四 项措施完全有效,没有出现缩火现象。任新民紧张有序而精心 第六章攻坚“331”145 的组织,果断镇定而适时的决策,为“长征三号”的研制赢得 了宝贵的时间。 尔后,在1983年5月25日和9月2日进行的“长征三号”三子 级全系统试车中,进一步检验和考验了解决缩火问题的四项措 施。试车结果表明,氢氧发动机的启动缩火问题得到了完全彻 底地解决。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具有大、远、长、低四大特点:运载 能力大,航程远,工作时间长,采用了低温高能的氢氧发动机。 “长征三号”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关键和难题远不止氢氧发动 机这一项,还有制服纵向耦合振动(国外文献称POGO)、低频 振动环境管理、推进剂管理等。至于在试车、发射场合练和测 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更是不胜枚举。1983年5月25日进行的** 次“长征三号”三子级的全系统试车时,出现了仪器舱、整流 任新民(右)与 孙敬良在一起 146 任新民传 罩内起火,发生爆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合练时发现射频干 扰问题;氢气排放管路的流阻损失过大,火箭起飞前从箭体排 出大量有危险的常温氢气的问题;第三级发动机舱(二、三级 级间段)环境温度过低的问题等。任新民在解决这些技术关键和 难题中,都是亲临现场,和广大的科技人员、试验人员、工人一 起研究和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现场予以决策。 在“331”工程的研制与发射中,协调、协作、协同也使任 新民付出了心血和劳动。五大系统(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 射场、测控通信、地面通信)中,有的是两个系统之间,有的 是多个系统之间,这些协调、协同工作是工程总师义不容辞的 责任,特别是跨行政部门、跨行政单位的协调、协同,工程总 师不亲临到场,就很难定下来。这更需要任新民晓之以理、动 之以情、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有的则软硬兼施,进行拍板定案。 仅就“长征三号”研制工作而言,虽承研单位基本上都属 于七机部系统的,但又是跨不同的院局单位的,作为工程总师 和七机部副部长的任新民,对这类协调工作责无旁贷。1977年 10月10日至27日,国防科委、七机部联合召开了“331”工程 研制任务落实会议。会议确定了研制进度、生产数量和研制任 务分工,明确“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当时称“长征二号乙”) 总体设计在一院;一、二级总体及研制由上海机电二局负责; 三级由一院研制;箭上主要仪器设备(主要是陀螺平台系统) 由上海机电二局负责研制。据此,一院和上海机电二局的协调 工作自然地落在了任新民的肩上。本来很挠头的一些协调、协 第六章攻坚“331”147 同工作,他却不以为然,他靠的是国防科委、七机部(航天部) 机关,靠的是他所形成的科技骨干网络。如一院总体部的沈辛 荪、范士合、龙乐豪、曹叵邦、王心清、余梦伦,液体火箭发 动机研究所的刘传儒、王之任、朱森元、王桁,控制技术研究 所的潘绍珍、冉隆燧、邵崇武,地面设备研究所的胡献文、王 瑞铨,上海机电二局的孙敬良、龚德泉、臧家亮、孙显桐、张 子金等。他多次直言不讳地说:“总师也不是全才,一个型号 涉及那么多单位、那么多专业,总师必须有一个科技骨干的网 络,这个网络中的科技骨干不一定是技术上*拔尖的,但必须 是技术上比较强的,尤其重要的是在对技术问题的研究讨论中 要讲真话、实话,协调问题时要实事求是。这样,解决技术难 题和协调难题时,这个网络就会发挥作用。了解研制工作的情 况,通过这个网络唾手可得。”正因如此,他在协调一院与上 海机电二局之间许多棘手的难题中,靠他了解情况的深透、准 确,靠他的公平、公正、公开,靠他的网络中的科技骨干,总 能迎刃而解。历尽千辛万苦,1983年10月9日、12日,长征三号” **、二级和三级运载火箭分别从上海、北京出厂,运往西昌 卫星发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