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作者:魏斐德,梁禾      整理日期:2016-01-06 11:46:40

无数史料织成的真实戴笠不再神秘不再传奇
  细致剖析军统的组织和行动忠实呈现民国特工的本来面目
  不仅是间谍史更是另类民国史
  
本书简介:
  本书叙述了一个非凡的秘密警察,一个阴影般的险恶幽灵——戴笠的一生。他的生活体现了20世纪中国所具有的、再封建式的多变个性与难以逾越的职业纪律之间的平衡。戴笠及其创建的国民党特务组织,是蒋介实反共反人民的忠实爪牙,在为蒋排除异己,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以及保护蒋介实安全方面效尽犬马之劳,犯下了种种罪行。同时,抗日战争期间,在抵抗日寇、铲除汉奸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戴笠来自于这样的一个背景:作为闭塞的“中等县城”里的精华,他克服了某种城乡之间的差别——再具有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个人关系的乡村世界与一个更加广阔、充满职业责任和冷冰冰的专业知识的领域之间的差距……
  作者简介:
  魏斐德,美国“汉学三杰”之一,北岛眼中的“青灯”。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哈斯基金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成员和美国哲学家协会会员。曾任美国国教育中国顾问、中国文明研究委员会主任、美利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还曾任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除已发表的百余篇学术文章外,其著作还包括:《大门外的陌生人》、《历史与意志》、《中华帝国的衰亡》、《上海警察1927—1937》和《上海歹土》、《间谍王:戴笠和中国特工》。
  目录:
  中文版序舞蛇者说
  前言幽灵
  第一章多面人戴笠
  第二章打流
  第三章投奔
  第四章十人团
  第五章“力行运作”——蒋的共济会
  第六章创建力行社
  第七章力行社与蓝衣社
  第八章蓝衣社的“法西斯主义”
  第九章意识形态的竞争:蓝衣社和CC派
  第十章各省的蓝衣社
  第十一章1932—1935年的上海战
  第十二章行刑队
  第十三章行刺中文版序舞蛇者说
  前言幽灵
  第一章多面人戴笠
  第二章打流
  第三章投奔
  第四章十人团
  第五章“力行运作”——蒋的共济会
  第六章创建力行社
  第七章力行社与蓝衣社
  第八章蓝衣社的“法西斯主义”
  第九章意识形态的竞争:蓝衣社和CC派
  第十章各省的蓝衣社
  第十一章1932—1935年的上海战
  第十二章行刑队
  第十三章行刺
  第十四章警察学校
  第十五章躺进棺材
  第十六章裙带
  第十七章战争与别动队
  第十八章训练营
  第十九章密码战争
  第二十章戴笠、梅乐斯及中美合作所的成立
  第二十一章中美合作所训练营
  第二十二章间谍
  第二十三章战时戴笠的走私网
  第二十四章战时重庆的军统
  第二十五章陨落之星
  跋妖魔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让人拍案叫绝。魏斐德把自己对中国历史的广博知识、关于中国警察的研究、讲故事的能力,以及十年来对蒋介石的希姆莱(戴笠)的探究结合起来,将中国最引人想象、最恐怖的魔鬼之一活现了出来。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傅高义
  魏斐德以令人惊叹的历史细节,捕捉到了蒋介石的头号情报大师戴笠的性格特征,解释了蒋介石对他非同寻常的信任,出色地描述了戴笠从20年代末逐渐上升到权力高峰的过程……这部全面而详尽的著作把我们带进了蒋介石的权力核心,并将许多以前鲜为人知的国民党体制的黑暗内幕披露出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戴笠和国民党特工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整个民国史的认识。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侃如
  让人拍案叫绝。魏斐德把自己对中国历史的广博知识、关于中国警察的研究、讲故事的能力,以及十年来对蒋介石的希姆莱(戴笠)的探究结合起来,将中国最引人想象、最恐怖的魔鬼之一活现了出来。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傅高义
  魏斐德以令人惊叹的历史细节,捕捉到了蒋介石的头号情报大师戴笠的性格特征,解释了蒋介石对他非同寻常的信任,出色地描述了戴笠从20年代末逐渐上升到权力高峰的过程……这部全面而详尽的著作把我们带进了蒋介石的权力核心,并将许多以前鲜为人知的国民党体制的黑暗内幕披露出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戴笠和国民党特工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整个民国史的认识。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侃如
  前言幽灵
  戴笠是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没有毕业的学生。他在黄埔甚至没有骑过一次马,因为军校没有马骑。程一鸣:《军统特务组织的真相),第197页。他虽不擅长骑马,却很喜欢马。因他面带马相,特别是有严重的鼻炎,时时流鼻涕,很像马一样成天哼个不停,每日要用很多条手帕擤鼻涕。他很迷信“人的面相肖动物是主大贵之相”。别人当面说他举止和马一样,他也不以为忤,反而沾沾自喜。后来他用的化名也叫马行健,居然以马自居。他常说愿为蒋介石终身效犬马之劳,他是甘心为这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暴君充当犬马并引以为荣的。
  这本书叙述一个非凡的秘密警察,一个阴影般的险恶幽灵,他的生活体现了20世纪中国所具有的、在封建式的多变个性与难以逾越的职业纪律之间的平衡。曾经既是个有自觉意识的游侠又具有现代组织才干的戴笠,想通过树立起一种适于统治充满共和政治阴谋的拜占庭式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创造出一个新的自我。
  他的这个自我并非仅仅从实用出发,而是中国的新精英们在1911年废除帝制后所采用的一系列新型职业中的一个,这些职业包括银行家、记者、律师、家庭主妇、军官、女演员和医生等。这些新颖的身份反映了现代中国在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取舍:国家企图以自身来取代家庭的努力、旧科举制度废除后对职业教育的普及,以及取代那些随着帝王时代儒家体系的消亡而破落的儒生——文官们的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
  戴笠来自于这样一个背景:作为闭塞的“中等县城”里的精华,这些年轻人离开了世代居住、树阴稀疏的村子,为升官发财而奔向繁华的沿海城市。关于闭塞之地的精英,见Yeh,ProvincialPassages,全书。这群年轻的冒险家们好比社会弃儿,虽然缺乏引导,但却雄心勃勃,受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民族使命的驱使。尽管许多人无力实现这种使命,而戴笠却能克服某种城乡间的巨大差别——在具有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个人关系的乡村世界与一个更加广阔、充满职业责任和冷冰冰的专业知识的领域之间的差距。
  在前者的后面是等级制,这种意识处处体现在戴笠对他特工部下的家长作风之中。戴笠对他的部下只作演讲,而不与他们共处。他们需要接受灌输,而不是改造,不存在共产党意义上的转变。与戴笠对待下属的冷漠态度十分不相称的是戴笠广泛的个人关系网:从家乡江山县至省会然后到上海、广州及最终的南京;从河里的舢板至汽船最终到飞机;从“江湖”好汉的小股密探,到受过高级训练的特务和使用电子窃听的先进间谍行业;从与中国的帮匪及惟利是图之徒结伙,到与英国特工和美国战略情报局情报官员们为盟。
  这种延伸部分是由于中国新的城乡差别,在战时尤其如此。戴笠最初在中国的城市环境里找到了作为一个特工头子的落脚点,那里成了他的部下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的白色恐怖阶段进行绑架、酷刑和暗杀的理想环境。当时的军阀混战集中在铁路、河流和城市方面。但抗日战争使战地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并“从空间和时间上被分散了”VandeVen,Introduction,p?25?。戴笠在城市里的对手们离开了上海的弄堂深处,集中精力在内地的农村根据地开展新形式的斗争,包括群众动员、经济战、渗透、颠覆和宣传。
  戴笠对这种变化表示欢迎,尽管这使他在对付共产党的斗争中竭尽了全力,绞尽了脑汁。特别是,作为一个能干的领导人,他具有包容对立面的能力。凭着个性的力量,戴笠从自己在军队里的劲敌手中赢得了对国民党乡村武装力量的控制,并制定了一系列后勤计划来迎接即临的内战(爆发于1946年,他死的那年),从而再次成功地克服了战略转变。
  戴笠对自己个人领导作风的依赖具有一些短处。首先,这经常引起他与国民党内劲敌之间的争斗,弄得两败俱伤,消耗了自己的元气。其次,为迎合蒋介石,同时也为了在那些具有他所缺乏的战地经验的老资格军事将领眼里摆脱自己的自卑感,他采用了夸张的军事作风来训诫下属。第三,这使他不能把权力下放,也使他无法信任把信息落在纸上,来形成真正现代的情报组织中常见的“档案”。相比之下,他更相信自己惊人的记忆力。第四,这使他无法欣赏他的头号敌人毛泽东所具有的更加戏剧化甚至是不修边幅的政治风度。
  然而,最终还是戴笠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毅力和狡猾机敏,而非政治偶然或官僚政治的需要,在那个革命的时代把他推上了中国政治的顶峰。当然,社会进程和经济发展永远是重要的世间变化的原因,但政治绝非只是附带现象。尽管有一种群众创造历史的虔诚观念,个别男女生动而强大的个性一直是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当中的关键因素。……
  





上一本:我毕生的故事:乔治·桑自传 下一本:瑰丽的背影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的作者是魏斐德,梁禾 ,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