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探索救国真理的先驱之一,他曾说“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为实现救国理想而壮烈牺牲。谭嗣同“能文章,好任侠”,“文为奇肆。其学以日新为主”。本书上卷是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中卷是谭嗣同自定的“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下卷大致为1894年后的诗文及报章文辑、书简、附录等。本书是了解和研究谭嗣同其人其事的必备之书。 作者简介: 人物简介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少时博览群书,“淹通群经”,凡经世致用之学,不论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皆感兴趣。喜读王夫子著作,受到爱国主义的启蒙。多次科考不第,此间游历西北、东南各地,观察风土,结交名士,思索救国良策。自甲午战争后,益发愤提倡新学。1897年与熊希龄等在长沙筹设时务学堂。次年与唐才常在长沙创办《湘报》、发起湖南不缠足会等,宣传变法,抨击旧政。1898年擢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行走,参与新政事宜。戊戌政变起,与林旭等六人同在北京菜市口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编者简介 汤仁泽,江苏常州人,1951年生。198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1992年获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研究生院修业文学博士课程。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著作有:《经世悲欢:崇厚传》、《话说中国枪炮轰鸣下的尊严》、《保皇维新〈知新报〉》(与汤志钧合著)、《〈仁学〉校注》(与汤志钧合著)等。 目录: 导言 上卷 仁学 中卷 寥天一阁文卷弟一 寥天一阁文卷弟二 莽苍苍斋诗卷弟一 莽苍苍斋诗卷弟二导言 上卷 仁学 中卷 寥天一阁文卷弟一 寥天一阁文卷弟二 莽苍苍斋诗卷弟一 莽苍苍斋诗卷弟二 莽苍苍斋诗补遗 远遗堂集外文初编 远遗堂集外文续编 石菊影庐笔识卷上 石菊影庐笔识卷下 下卷 思纬台短书 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卷一 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卷二 报章文辑 书简 附录 谭嗣同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上言念圣主,下言念先生,两者皆已矣,誓死延待刑。慷慨厉气猛,从容就义轻,竟无三字狱,遂以诛董承!毅魄请于天,神旗化长星。 ——康有为 论曰: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论其所学,自唐宋以后,咕毕小儒,徇其一孔之论,以谤佛毁法,固不足道。而震旦末法流行,数百年来,宗门之人,耽乐小乘,堕断常见,龙象之才,罕有闻者。以为佛法皆清净而已,寂灭而已。岂知大乘之法,悲智双修,与孔子必仁且智之义,如两爪之相印。惟智也,故知即世间即出世间,无所谓净土;即人即我,无所谓众生。世界之外无净土,众生之外无我,故惟有舍身以救众生。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故即智即仁焉。既思救众生矣,则必有救之之条理,故孔子治《春秋》,为大同小康之制,千条万绪,皆为世界也,为众生也。舍此一大事,无他事也。 ——梁启超 上言念圣主,下言念先生,两者皆已矣,誓死延待刑。慷慨厉气猛,从容就义轻,竟无三字狱,遂以诛董承!毅魄请于天,神旗化长星。 ——康有为 论曰: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论其所学,自唐宋以后,咕毕小儒,徇其一孔之论,以谤佛毁法,固不足道。而震旦末法流行,数百年来,宗门之人,耽乐小乘,堕断常见,龙象之才,罕有闻者。以为佛法皆清净而已,寂灭而已。岂知大乘之法,悲智双修,与孔子必仁且智之义,如两爪之相印。惟智也,故知即世间即出世间,无所谓净土;即人即我,无所谓众生。世界之外无净土,众生之外无我,故惟有舍身以救众生。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故即智即仁焉。既思救众生矣,则必有救之之条理,故孔子治《春秋》,为大同小康之制,千条万绪,皆为世界也,为众生也。舍此一大事,无他事也。 ——梁启超 初擎文字向河山,生杀茫茫一瞬间。马后桃花马前雪,回首应是鬼门关。耕莘十载茫茫里,一相成汤敢仰看。学问功名存一鼎,误烹郦蒯亦无难。——章士钊赫赫谭君故,湖湘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邹容导言 一 提起谭嗣同,人们总会想起他血洒刑场前的从容 不迫,也会想起“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气概。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与其他五位志士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遇害,“就义之日,观者万人”,谭嗣同“慷慨神气不少变。 ……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梁启超:《谭嗣同传》。(凡著录本书的引文,不标明页码,在书内皆能查阅,下同。)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一号华相众生,一号东海褰冥氏。他的祖先原居住在福建省清 流县,后迁至湖南长沙。明末,七世祖濬轩公(讳世昌)为避乱,自长沙迁于浏阳,遂为浏阳人。曾祖经义,字镇方,号矩斋,累赠光禄大夫,教授乡里,以义称于时;妣氏李。祖学琴,字步襄,别字贵才,国子监生,以子继洵贵,累赠光禄大夫;妣氏毛,讳开,累赠一品夫人。父继洵,字敬甫,光禄大夫,赐进士出身。 母亲徐五缘,浏阳国子监生韶春之女,年十九适继洵,“归谭君也,食贫者十余年,随于京师者十余年,佐夫治家,条理毕具” 谭嗣同:《先妣徐夫人逸事状》。。早在七岁时,母亲挈伯兄嗣贻返浏阳就婚,谭嗣同送母至 卢沟桥,“目泪盈眶,强抑不令出”。返家后,因受庶母歧视,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整日沉默,忧郁成疾。十一岁时,父亲谭继洵由户部员外郎升任郎中,在通州任职,全家迁入京城。第二年京城发生白喉传染病,母亲和大哥嗣贻、二姐嗣淑都被感染,不治身亡。“是岁亲属殁京师者六人” 陈乃乾:《浏阳谭先生年谱》,3页,见《谭浏阳全集》(附续编),陈乃乾校订,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17。。谭嗣同染疫死去三日后苏醒,所以父亲给他起了个字叫“复生”。“一旦失庇荫,未尝不或流涕思之”,家庭的不幸,在他幼小心灵处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仁学自叙》这样写道:“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梁启超说他:“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 梁启超:《谭嗣同传》。谭嗣同自小在特殊的环境中长大,养成了刚强坚毅的性格。 十三岁时,父亲补授甘肃巩秦阶道,谭嗣同跟随父亲到了西北地区,观赏到“烟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长天落日浮” 谭嗣同:《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篇》。、“远天连雪暗,落日入沙黄” 谭嗣同:《白草原五律》。的壮观景象。以后几年 内,多次往来于直隶、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地,观察社会风情,了解民众疾苦,发出“露草逼蛩语,霜花凋雁翎。但忧悬磬室,兵气寓无形” 谭嗣同:《武昌夜泊二篇》。的担忧和感叹,激起了 对清政府腐败统治的不满和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忱。 在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谭嗣同对书本知识作实地考察,辨别真伪。《毛诗》说“泾以渭浊”。孔颖达疏 曰:“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朱熹沿袭其说,曰:“泾浊渭清”。他则相反:“泾清渭浊”。谭嗣同多次途径甘肃,亲临泾、渭,“留心觇之”, 探究后明白了两河在不同时期的清浊变化:“当泾涨渭涸,则‘泾浊渭清’;泾涸渭涨,则‘泾清渭浊’。” 十九岁,与李闰结婚,妻子贤惠,谭嗣同曾赞道:“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谭嗣同:《戊戌北上留别内子》。 二 五岁时,谭嗣同在京始与仲兄嗣襄师从毕莼斋读书,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八岁时,与伯兄嗣贻、仲兄嗣襄读书京师宣武城南,拜韩荪农为师。十岁起,从湖南名儒欧阳中鹄读书。欧阳先生推崇王夫之(号斋,一号船山,湖南浏阳人),自号瓣,取瓣香斋之意,谭嗣同开始接触王船山的思想。十三岁那年,与同县唐才常相识,两人共师事欧阳中鹄,结下同生死,共患难的“刎颈交”。十六岁时,拜同乡涂大围为师。谭嗣同师从欧阳中鹄、涂大围,有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算学及格致之类的自然科学,这些对其思想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二十岁后,谭嗣同曾多次应试,均落第。二十八岁时,博览清代学者著作,尤其嗜好甘泉、焦循关于易学和数理的著作。次年在京师结识吴季清、吴樵(铁樵)父子,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购买了当时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的自然科学 和广学会翻译的外国历史、地理、政治和耶稣教神学等书籍阅读,努力学习西方文化。 谭嗣同自述“二十学文”,初学桐城古文,后好魏、晋骈文。“少颇为桐城所震,刻意规之数年,久自以为似矣;出示人,亦以为似。……稍稍自惭,即又无以自达。或授以魏、晋间文,乃大喜,时时籀绎,益笃耆之。由是上溯秦、汉,下循六朝,始悟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子云所以独辽辽焉。” 谭嗣同:《三十自纪》。在三十岁以前,已完成诗文著作十六种二十四卷。 谭嗣同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1894年他三十岁,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战败,“世变日亟”,“天朝上国”竟被“蕞尔小国”——日本击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奇耻大辱极大地震动并唤醒了国人,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形成强烈的变法维新思潮。谭嗣同在时局的刺激和维新思潮的推动下,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谭嗣同这样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溟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题江建霞东邻巧笑图诗》。他决心告别过去,抛弃旧学,干一番事业。1896年,听说康有为等在北京创办强学会,慕名往访,见到梁启超、麦孟华等志同道合者,“始备闻一切微言大义,竟与嗣同冥思者十同八九” 谭嗣同:《治事篇第十湘粤》。。 三 1898年2月至4月,南学会在长沙开讲,谭嗣同作《论中国情形危急》演讲,“愿与诸君讲明今日危急情形,共相勉为实学,以救此至危急之局……夫日本席全盛之势,犹时恐危亡,忧及我国,我何可不自危而自振乎?” 谭嗣同:《论中国情形危急》。又与唐才常在长沙创办《湘报》,按日刊行;与熊希龄等组织延年会;与黄遵宪、唐才常等发起湖南不缠足会;湖南延年会在长沙成立,谭嗣同撰《叙》及《章程》等。在1898年4月23日《湘报》第四十二号上呼吁:“诸君诸君!我辈不好自为之,则去当奴仆、当牛马之日不远矣。”“今日救亡保命、至急不可缓之上策,无过于学会者” 谭嗣同:《谭复生观察南学会第八次讲义》。。通过办学会,可以培养和团结一批通晓中、西学的知识分子,组织起致力于维新事业的骨干力量,从而“结群力厚”,以开风气而挽世变。 6月11日,光绪帝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百日维新开始。 9月5日,赏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加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行走,参预新政事宜。章京品级虽不高,却是光绪帝在军机处推行变法的得力助手。 18日,光绪帝命林旭传出“密诏”,令康有为“即速出外”。晚间,谭嗣同赴法华寺造访袁世凯,劝说袁世凯勤王,杀荣禄,除旧党。谭嗣同“尽以密谋告袁”,“袁尚未允也,然亦未决辞”。 19日,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回宫。21日政变发生,重新“训政”,废除新法。 政变发生后,京城及各地大肆搜捕维新人士,大难随时会降临到他们的身上。梁启超劝谭嗣同出走,谭嗣同说:“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康)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梁启超劝他一起去日本驻华使馆暂避,再谋出国,以图维新大业的复兴。谭嗣同执意不从,说自己受皇上恩宠,理应酬圣主的恩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