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聚族而居,集中在老家安徽合肥东大街——现今合肥市淮河路中段,楼宇轩昂,气势恢弘。如今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李府已不到当年李氏家族居住面积的十分之一,但李府内的布局结构,木梁砖瓦,仍透出李府当年的不凡雄姿。 在李府内,陈列着李氏后人捐赠的半部《李氏宗谱》。谱中〔李鸿章〕——的名字上,赫然有红笔打上的大大的〔×〕,旁边还有朱笔标注着的〔大卖国贼〕四个字,格外醒目! 1901年二月6日,北京贤良寺。临终之际的李鸿章口占七律一首,由其子李经述代为笔录。诗曰: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其实,李鸿章骨子里仍是个书生! 晚清帝国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近代历***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都与李鸿章相连。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的套路,对李鸿章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让事实说话,以文学化的笔调细致地描绘了李鸿章的真实面目:建海军,造炮舰,派遣留学生,签和约等。 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到的不仅是一个名为李鸿章的个体起伏波折的人生曲线,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没落王朝的苦苦挣扎,从而引发对近代中国的深入思考。 本书简介: 说到晚清的外交,人们自然会想到李鸿章。常言“弱国无外交”,在那风雨飘摇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东西方列强,李鸿章代表大清政府屡屡与列强打交道,在战则败、败则和、和则割地赔款的形势下,大清国民无法不愤怒,他们痛斥“李二先生是汉奸”,是个多次出卖国家主权的“罪人”。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大清朝廷,在选择谁做代表去与列强谈判的问题上,毋庸置疑是会精心选择最为优秀的外交官的。这不仅是出于民怨沸腾的局势,也关系到大清帝国的“颜面”,关系到民族发展的切身利益。李鸿章去世之后,维新派领袖人物梁启超自称其“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撰就第一部李鸿章传记,国内对李鸿章作出评价并致悼念者不计其数。 作者简介: 丰吉,原名程启贵,安徽芜湖人,1966年生。当过几年中学教师;史学硕士,文学博士。1992年至今,一直供职报界,编辑、记者兼而任之。有史学、文学著作多部。 目录: 一、“李府半条街“今昔 二、李翰林遇上曾圣人 三、准军,圩堡里的团练 四、“大裤脚兵”亮相上海滩 五、“郜永宽事件”始末 六、捉襟见肘办海军 七、法国人的“不胜而胜” 八、在朝鲜问题上的失算 九、甲午海战:北洋海军的悲哀 十、抹不去脸颊上的弹痕 十一、联俄制日:谈判条约被“调包” 十二、不断变化的“大清国歌” 十三、晚清外交的一面旗帜 十四、贤良寺里的落寞老人在今天的安徽省芜湖市北,有一座一百多岁的老砖瓦厂,名日“四褐山砖瓦厂”。这座砖瓦厂始建于晚清,在如今不断涌现的众多同行厂家中,虽说它已渐失往日鹤立鸡群的地位,但在一百多年前,却是当地唯一拥有进口设备的砖瓦制作场。更为当时人们关注的是这个厂的创办人乃“当朝大员的少爷”,所制作的砖瓦也几乎全部供自家倬用。 这位少爷到底有多大的家业,需要有这样规模的厂来为其添砖加瓦? 此话说来确实不假,这位少爷名为李经方,那么,当朝大员就是其父亲李鸿章了。 李经方(1855一1934),名为李鸿章的长子,实际上是李鸿章从他六弟李昭庆家过继来的。李经方在李鸿章的三个儿子中,显得精明能干,李鸿章对他比较钟爱,因此,家中很多产业都交由李经方掌管。根据文献记载,李坞章家族产业雄厚,在合肥、芜湖、安庆、上每、南京、大连等市都有大量的房产和地产。也的儿子李经方是这些房产和地产的主要经管人。李经方在这些城市经营房产和地产,成为这些城市较早的房地产开发商,有的是最早的开发商,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 晚清著名的揭黑作家李宝嘉,在他的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回“听主使豪外学模金,抗官威洋奴唆吃教”中,曾有这样的描绘: 其时正有一位大员的少爷,在芜湖买了一大片地基,仿上海的样子造了许多弄堂。弄里全是住宅,也有三楼三底的,也有五楼五底的……而且,这片房子里头,有戏园,有大菜馆,有窑子,真要算第一个热闹所在。 小说中的“大员的少爷”,李氏后人都肯定地说是指李经方。小说的作者李宝嘉是江苏武进人,他怎么熟悉李经方及芜湖的“市情”?李经方在芜湖的产业到底有多大?以此为缩影,可以知道李鸿章家业及其兴衰的大概情况。 走进芜湖,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及地方文史研究者会告诉你,李经方在芜湖经营的堂名为“李漱兰堂”,李漱兰堂是晚清芜湖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时间大约在1876年前后。 当时,大清与英国因为马嘉理事件而签订了《马嘉理条约》。依据这一条约,大清增开温州、芜湖等地为通商口岸。以此,洋人的触须伸进芜湖,但客观上也对芜湖的城市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起初,芜湖的城区在青弋江的南岸,集中在“羊毛埂”方圆五里地之内。芜湖被作为通商口岸后,城市(特别是沿江地区)经济更为活跃。到了1882年,李鸿章因为母亲去世,回到他阔别二十年的老家合肥。也就在这一年,李鸿章上奏朝廷,请求将原在江苏镇江七浩口的米市迂到芜湖。由于芜湖地处江边,长江两岸的水稻种植面积广、产量大、米质优,而且运输方便,所以,李鸿章的这一奏请得到了朝廷的许可,芜湖也自此而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四大米市之一。 朝廷对米市布局的这一重大调整给江边小城芜湖带来无限商机。于是,李经方将巨额资金投到芜湖的房地产行业。 李经方没有把目光局限在芜湖的老城区“羊毛埂”,而是跨江买下现在市中心的一大片土地。他先在沿江的华盛街建起一座别墅,像一幢公馆,然后,由这座别墅向内岸延伸,先平地修路,再建造商品房。 李经方买下的地块有多大? 现在芜湖市中心地带的吉和街、北京路、新芜路、滨江大道,总共半边城市所占地面原来都是李经方买下的。李经方买下这些地块之前,这里是一片芜野,而且水沟纵横,是典型的江边滩涂。 李经方买下这块地后,一边建路,一边填滩平地。房子建起来不久,这里的人气就兴旺起来,正如李宝嘉在小说中写到的,不仅有戏园酒楼,而且还有妓院等等。 如此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当然离不开一个大型的砖瓦厂。四褐山砖瓦厂就是缘此而诞生的。 这些商品房建成后,有一部分是出售的,还有一部分一直出租,而且出租的房屋占大多数。从解放初期房屋登记过户情况看,李经方当时卖掉的商品房有200间左右;出租时,房租账务主要是由李经方聘请的大管家周孟文掌管。 周孟文与李经方是否有亲戚关系,现在没有人知道,但李经方对周孟文却非同一般。李经方的长女嫁给了一位姓杨的,李经方去世前分给她的遗产仅7万大洋,而留给这位大管家的却是李氏所属“利洋轮船局”股份10股。利洋轮船局的资产当时值30万大洋,共作30股;单这10股股份,就值10万大洋,已远远超过给他长女的。除此之外,李经方还在遗嘱中将他所有子女的财产监护权委托给周孟文。由此可见,李经方对这位管家的信赖程度可谓无以复加。周孟文也是江苏武进人,与创作《官场现形记》的李宝嘉是同乡。李宝嘉在写作清官小说时,对这位非同寻常的服务于李鸿章家族中的大管家不可能不关注,因此,研究《官场现形记》的人都认为这篇小说中所提的芜湖的“一位大员的少爷”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少爷”确指李经方。 周孟文日常为李经方收管房租,然后分文不少地将房租寄给李经方。当时周孟文手中掌管的出租房是很多的。解放后,这些李氏出租房几乎全部捐献给了芜湖市政府,用以创办芜湖市私立中江中学。当时,这批房共分三批捐献,总共有214幢、900余间。还有一部分地产——尚未建房的,面积达280亩。 李经方于1934年卒于大连。弥留之际,他告诉子孙们:“便宜不可占尽,势力不可用尽!”他曾跟随父亲走过世界上不少国家,自己也充任过驻日大使,当过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他去世后,其儿子李国焘成了芜湖“李漱兰堂”的第二代主人,但家业已开始衰落。主要原因是李鸿章作古后,李家便失去了政治上的支撑和依靠,“便宜占尽”、“势力用尽”了。否则,李经方的一番临终之言便无从谈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