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世界文学名著系列:名人传


作者:罗曼·罗兰,陈莜卿      整理日期:2015-12-16 22:13:24

1.该书展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2.名家名译。3.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4.装帧考虑到收藏价值,选取了精装本。
  
本书简介:
  《名人传》是由罗曼·罗兰所作,该传由三个名人的传记组成: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通过这几部传记,作者试图恢复二十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陈筱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专家组成员。翻译出版法国16、18、19、20世纪名家名著多部,达七八百万字,经典译著有:《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名人传》、《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昆虫记》等。
  目录:
  贝多芬传 …………………………………………………… 001米开朗琪罗传 ……………………………………………… 035托尔斯泰传 ………………………………………………… 153前言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20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他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对读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据翻译界的前辈、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介绍,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位法国著名作家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北大图书馆出借率最高的一部外国翻译小说。书中的所谓“个人奋斗”精神——照译者看来,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拼搏精神”、“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完善自我”的精神,鼓舞和激励了几代人,而这种精神在本书《名人传》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作者罗曼·罗兰出身于法国外省一小市镇的公证人家庭,童年是在外省度过的。在法语中,“外省”与“乡下”几乎是同义词。1881年,在他十五岁时,全家迁往首都巴黎。少年时的罗兰,对斯宾诺莎和古希腊的所谓“先苏格拉底派”哲学家情有独钟。到了青年时代,他开始深受法国的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司汤达、福楼拜,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德国的席勒,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俄国的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影响。他废寝忘食地阅读他们的作品,在几次名落孙山后,终于在1886年二十岁时,考入了法国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当时的这座法国高等学府,是以思想矛盾、冲突激烈而著称的,是法国当时
  的思想文化中心之一。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20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他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对读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据翻译界的前辈、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介绍,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位法国著名作家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北大图书馆出借率最高的一部外国翻译小说。书中的所谓“个人奋斗”精神——照译者看来,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拼搏精神”、“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完善自我”的精神,鼓舞和激励了几代人,而这种精神在本书《名人传》中也有深刻的体现。作者罗曼·罗兰出身于法国外省一小市镇的公证人家庭,童年是在外省度过的。在法语中,“外省”与“乡下”几乎是同义词。1881年,在他十五岁时,全家迁往首都巴黎。少年时的罗兰,对斯宾诺莎和古希腊的所谓“先苏格拉底派”哲学家情有独钟。到了青年时代,他开始深受法国的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司汤达、福楼拜,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德国的席勒,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俄国的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影响。他废寝忘食地阅读他们的作品,在几次名落孙山后,终于在1886年二十岁时,考入了法国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当时的这座法国高等学府,是以思想矛盾、冲突激烈而著称的,是法国当时的思想文化中心之一。随着大量地阅读上述大作家们的著作,罗兰所受到的影响也日渐加深,对他们书中所表现出的英雄形象推崇备至。他所崇拜的英雄,并不是那些以思想和武力取得胜利的人,而是具有伟大心灵、伟大性格的人。而他们的这种伟大性格,往往是在同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抗争既有对外在世界的抗争,又有同内心世界的抗争。这一点,在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而且,在今天出版的《名人传》中,也有突出的反映。罗兰在书中努力地颂扬英雄人物及其伟大的心灵,该书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与《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深受读者们的欢迎。我们不妨在此引述《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中的一段,看看作者罗兰是如何反映其人物的伟大心灵的:……欢乐抓住了人。这是一种征服,是对痛苦的一场战争。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大军,男高音那热烈而急促的歌唱,以及所有那些令人震颤的乐章,我们在其中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呼吸的节奏和受到启迪而发出的他的呼喊,使人看到他正穿过田野,一边还在作曲,如痴如醉,激动狂放,犹如老国王李尔置身于雷雨之中。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总是受到忧愁折磨的贝多芬,始终都在渴望着讴歌欢乐之美。可是,他自己却不断地被卷入感情的旋涡,为忧愁所苦,只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如愿以偿,可见“他是怀着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对贝多芬如此,对《米开朗琪罗传》中的主人公当然也不例外。罗兰把米开朗琪罗写得声情并茂,让读者边读边产生联想,崇敬英雄之情油然而生。同样,在《托尔斯泰传》中,罗兰也对这位伟大的俄国作家颂扬备至,对托尔斯泰仰慕至极。1887年,二十来岁的罗兰给年近六旬的托尔斯泰写信,向他求教“人应该如何生活”。托尔斯泰在回答罗兰的那封长信中指出,人生的真谛在于“博爱”,此为人生的最高道德标准。当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把罗曼·罗兰深受托尔斯泰影响的这种“博爱”给彻底地毁灭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罗曼·罗兰毕生都在反对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曼·罗兰在瑞士居住。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政论文章,呼吁交战各国的知识分子团结起来,积极反对战争。其文章中明显的反战热情在民族主义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瑞士,他接触了一些俄国侨民,了解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活动。自1917年起,他同高尔基保持着多年的通信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对群众的革命力量的信心更加增强了,在《先声》中收入的1916年发表的文章中,他直接向交战各国的人民——不像一开始时那样,只局限于向知识分子——呼吁,企盼他们采取坚决果断的反战行动。罗兰自苏联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成了这个伟大国家的忠实朋友,不过,他对当时苏联在国内所实行的一些政策心存疑惑。上个世纪20年代,他试图以甘地和托尔斯泰的道德观同世界革命的原则相抗衡。30年代,他又成为一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是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领导者之一,参加了国际反战和反法西斯大会。他与法国著名作家巴比塞、法共领导人多列士以及高尔基等的友好关系在日益加强,其国际威望因此也得到空前的提高。1929年,在高尔基的帮助下,玛丽亚·帕夫洛甫娜前往瑞士,担任罗兰的秘书,1934年与罗兰结为夫妻,成为罗兰夫人。罗兰夫人出生于俄国,父亲是俄国人,母亲是法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侵占巴黎以及维希政权的建立,对于罗曼·罗兰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年迈多病的他,身在敌占区,在法西斯政权的监视下,基本上只能做一些关于贝多芬多年研究的收尾工作,同时写点传记、回忆录一类的东西。二战结束前,1944年12月30日,罗兰与世长辞,虽未能看到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等到了法国从法西斯铁蹄之下解放出来的日子。为欢迎多列士回国,他在报刊上发表了欢迎文章,那是他最后一篇文章。罗曼·罗兰既是法国的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著作颇丰,有戏剧集《信仰戏剧》,收录了他的《圣路易》(1897年)、《阿哀尔》(1898年)、《时间总会到来》(1903年)。自1898—1938年,他倾其毕生心血创作了《革命戏剧》,其中包括:《群狼》(1898年)、《理性的胜利》(1899年)、《丹东》(1899年)、《七月十四日》(1901年)等。其在中国广为流传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创作时间长达八年(1904—1912年)。1915年,罗曼·罗兰因为“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写各种不同的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在《七月十四日》结稿之后,罗兰便开始从事传记体小说《贝多芬传》(1902年)、《米开朗琪罗传》(1905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的创作。后把三部作品汇集成一册,取名为《英雄传略》,也就是今天为大家所熟知的《名人传》,其实,将它称为《三大师传》似乎更贴切些。罗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这三位大师的精神魅力和心灵之美。他认为他们不仅是天资聪颖的个人,而且是一些与自己的时代紧密相连的,并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体现世人所关心的问题的人。比如,他笔下的贝多芬,就是一位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广泛兴趣的艺术家,他曾为法国革命的英雄壮举而欢欣鼓舞。罗兰写道:“革命吸引着全世界和贝多芬。” 罗兰笔下的这三位大师,在各自领域可以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他们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聪明才智,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心灵的伟大、他们的拼搏精神。这对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对青少年一代,应当是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大家若能拨冗一读,将受益匪浅。 他幻灭的苦涩、年华虚度的失望、希望的破灭、意志的被粉碎, 凡此种种,在他以后一个时期的阴暗的作品中反映了出来,诸如梅迪西家族坟墓,以及尤利乌斯二世纪念碑上的那些新雕像。自由的米开朗琪罗,一生只是从一个枷锁落入另一个枷锁,不停地更换主人。红衣主教尤利乌斯·德·梅迪西不久当上了教皇, 名为克雷蒙七世,自1520 至1534 年,主宰着他的命运。人们对克雷蒙七世颇多微词。无疑,他同所有的教皇一样,总想让艺术和艺术家成为他光宗耀祖的奴仆。但米开朗琪罗没有什么太多的东西可抱怨他的。没有一个教皇像克雷蒙七世对他那么恩爱有加。没有一位教皇比他对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表现出那么持久、那么强烈的兴趣。没有一位教皇像他那么了解米开朗琪罗的意志脆弱, 必要时鼓励他振作,阻止他枉费精力。即使在佛罗伦萨发生骚乱和米开朗琪罗反叛之后,克雷蒙对他的爱护也一如既往。但是,要医治这颗伟大的心灵的烦躁、狂乱、悲观和致命的忧愁,靠他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个主人的个人仁慈又有何用?那毕竟是个主人啊!…… “我曾为诸位教皇服务过,”米开朗琪罗后来说道,“但那都是被逼无奈的。”① 一点点荣耀和一两件佳作又能怎样?这同他所梦想的相去甚远!……可老已将至,而一切都在他周围暗淡下来。文艺复兴正在① 见1548 年给侄儿利奥纳多的信。Vies Des Hommes 名人传覆灭。罗马即将遭受蛮族的蹂躏。一个悲哀的神的可怕阴影即将重压在意大利的思想上。米开朗琪罗感觉到悲惨时刻的来临,他为一种令人窒息的焦虑苦恼着。克雷蒙七世把米开朗琪罗从其深陷其中的焦头烂额的工作中拉了出来之后,决定把他的天才引上一条新的道路,他可以密切地注视他。他委托他建造梅迪西家族的小教堂和坟墓。他想让他一心为他效劳。他甚至劝他加入教派①,并赠他一笔教会俸禄。米开朗琪罗拒绝了,但克雷蒙七世仍然给他一笔月薪,是他所要求的三倍,而且还把与圣洛朗教堂毗邻的一幢房子赠给了他。似乎一切都顺顺当当,教堂的工程也积极地在开展,突然间, 米开朗琪罗放弃了那幢房屋,并拒绝了克雷蒙七世按月发放的薪俸。他经历着又一次灰心的危机。尤利乌斯二世的继承者们不能饶恕他放弃已开始的工作;他们威胁他说要控告他,指责他为人不老实。米开朗琪罗一想到打官司便吓得发疯;他的良心认为他的对手们言之有理,责怪自己爽约;他觉得只要不退还他从尤利乌斯二世那儿拿到的钱,他是不可能收受克雷蒙七世的钱的。“我不再干活儿了,我不再活了。”他写道。他恳求教皇在尤利乌斯二世的继承者们面前疏通,帮他偿还他欠他们的全部的钱: “我将卖掉一切,我将尽一切可能把这钱还上。” 要么就允许他全身心地投入尤利乌斯二世纪念碑的建造: “我更渴望摆脱这笔债务,这胜过我对生的渴求。”
  





上一本:马克思传:替时代背书的人图文本 下一本:乌苏里江绥芬河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世界文学名著系列: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陈莜卿 ,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