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院士怎样读书


作者:侯艺兵     整理日期:2015-12-15 20:30:57

侯艺兵是一位敬业而又务实的艺术家。精于摄影而又长于文学。难能可贵的是,他满怀激情,十分关注科学事业发展的轨迹,关怀科学工作者的现实生活。从艺术的角度,来捕捉科学家的意境和身影。多次以此为主题,发表过大众喜爱的佳作。《院士怎样读书》则是他近年的系列新作之一,旨在向读者奉献又一部玲珑剔透的精品。所收录的五十多位院士读书心得的亲笔赠言,语重心长,文采飞扬,字字玑珠。细心品读,字里行间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和发人深省的韵律,启迪良多,弥足珍贵。
本书简介:
  《院士怎样读书》作者侯艺兵是一位人物摄影家,多年来连续采访了近百位我国两院院士,用千字散文撰写了他们怎样读书及与书、书房有关的故事。《院士怎样读书》收录了对60位院士采访的文与图,每一位院士还写了一段对读书的感悟。其中有些院士已作古,这些读书的故事与感想成了不可多得的思想财富,不仅对广大莘莘学子,就是对一般的社会读者也是极富启示的学习范例。本书与2006年出版以来,年年重印。本次重版将以修订后的新面目呈现給读者。
  作者简介:
  候艺兵,1955年1月生于昆明,原籍河南。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北京应用物理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编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外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参加过多次全国影展,曾获国际新闻影展铜奖。分别在北京、天津举办过个人影展。10来年独立完成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诸领域千余名人的采访。为20世纪一代学人写真留影。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院士风采》中国科学家肖像墨迹集(1995,获第10届中国图书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型影集卷一、卷二(2000,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世纪学人百年影像》中国社会科学家大型影集(2001)
  目录:
  丁舜年书房建在阳台上于敏好学深思由博返约马大猷书到用时方恨少王志均不可小知然后人侮王守觉新居读旧书王梓坤只讲功能不求外表王鸿祯影响一辈子的书龙驭球传道授业巧搭桥叶笃正于不通处求通达叶铭汉难忘求学路冯端诗境余晖许国志蒋丽金伉俪院士聊读书刘东生驰骋千万里俯仰地天新刘广志小书斋里做大文章杜祥琬书能传情杨叔子唯书方可智育人生杨遵仪读书剪报伴终身肖纪美学海拾贝吴文俊藏书为“史”吴传钧生态书房吴良镛书中构筑万家居何炳林陈茹玉兰桂齐芳何祚庥无书不读谷超豪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沈韫芬如遇良友如见故人宋家树删繁就简足为“识”陆启铿像保尔那样奏响生命乐章陈建生读书求向上陈述彭多能书房林兰英从小说中读“历史”周毓麟贴“连环画”卖“专业书”郑哲敏为钱老编书经福谦呼唤品格的力量赵伊君父子书缘郝诒纯读史呤诗以宏志侯仁之告别“步芳斋”侯祥麟读书讲究效率胡思得青年人要精读几本经典胡海昌把书装进套子里俞大光读书有窍门编书有规律贺贤士56元工资买原版书秦伯益坐拥书城不寂寞顾诵芬父子读书的传奇色彩顾夏声有书为伴则心安席泽宗认识一位好老师郭慕孙半个世纪的“藏书”崔昆终身的良师益友黄祖洽一本书读六遍梁应辰温馨个性的书房梁晓天抄书卖书以求学彭桓武书随用趣广知识逐日更韩德馨书房有张床谢家麟把书房装进口袋裴荣富捧读两种书前言陈述彭“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走进院士们朝夕与共的书房,既不富丽堂皇,也无神秘奥妙。院士和平常人一样,过着平常的生活。有时他们走出书房,行万里路,去了解自然,研究社会;有时他们回到书房,破万卷书,博古通今。在陋室之中,聚精会神,孕育那些超越时空的思维,自由翱翔于大千世界。每当他们在所熟悉的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时候,就会在书房里怡然自得,情不自禁,谈笑风生。他们常常端坐在书桌旁,像春蚕吐丝那样,著书立说,夜以继日,达到忘我的境界。书房是他们凝聚智慧的小天地;书房也是他们创新知识的大舞台。
  艺兵是一位敬业而又务实的艺术家。精于摄影而又长于文学。难能可贵的是,他满怀激情,十分关注科学事业发展的轨迹,关怀科学工作者的现实生活。从艺术的角度,来捕捉科学家的意境和身影。多次以此为主题,发表过大众喜爱的佳作。《院士怎样读书》则是他近年的系列新作之一,旨在向读者奉献又一部玲珑剔透的精品。所收录的五十多位院士读书心得的亲笔赠言,语重心长,文采飞扬,字字玑珠。细心品读,字里行间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和发人深省的韵律,启迪良多,弥足珍贵。
  王志均生理学家。1910年8月3日生于山西昔阳,2000年12月24日卒于北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
  1950年获美国依利诺伊大学医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可小知然后人侮我对王院士书屋里的一副对联印象极深——不可小知然后人侮。凭着当年的记忆再访院士,得知老人刚过九十生日。贺喜之后,他拉着我的手坐在书桌旁说,自己一向喜欢读古诗词,在清华大学理学院读书时曾选修闻一多先生开的两门课,这副对联就是从他的文集中选摘出来的,意思是不能满足于小知而要求大知、真知,然后才能不被人侮。环顾这问普通的书房兼卧室,书桌、书柜和床都是旧的,皮沙发的扶手早已磨得露出白衬。我禁不住问:“为什么不换大一点的房子?”“人老了,做不了什么工作,两间房够住了。女儿在隔壁也是两问,我们打通了互相照顾。”老人坦然地说。我心里明白,对科学家而言,陋室一样可以求知,求大知,“我不是一个思维型的人,但不止一次尝到读书时多思考的甜头。古人曾劝人‘从无字句处读书’,要‘读一句能识其正面、背面’,从书的字里行间思索出新意是我毕生的追求。”晚年的王志均常常自省,生理学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国内生理学领域的奠基者、前辈人纷纷谢世,要抓紧时间记下生理学发展的历程。1993年他主编《中国生理学史》,1998年又出版《生命科学今昔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几十年教学科研生涯中他撰写了数十篇科学发现的故事,诸如胰岛素发现,从神经、内分泌发现到胃酸、血型、维生素c的发现等一系列饶有趣味的科学普及文章,引导学生去探索奥秘无穷的生命世界。他把故事带上讲台,把枯燥的生理课讲得生动活泼。王老欣慰地说:“我为国家培养的这些人才,其实就是我的论文——活论文。他们成长好,为医学服务好,说明这些论文质量高。”王老递给我一篇从《科学时报》复印的《呼唤名师》的文章说:“我很喜欢这个题目。名师要带出高徒,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一定都是名师。英国科学家戴维说:我对科学的最大贡献是发现法拉第。我的老师叶企孙教授培养出11位共和国表彰的两弹一星元勋,他才称得上名师。”王老一直想写生理学领域的几位名师,考虑很久已选定五位,题目就叫《名师风范》。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王老尚未发表的第一篇手稿上抄录题记:“要多给人们留下一些不能忘却,也不应该忘却的美好人物形象,研究他们以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形成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王守觉半导体电子学家。1925年6月27日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2年肄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居读旧书久闻王守觉院士要乔迁新居,先睹为快的心情驱使我登门造访。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厨、卫、客、卧加书房,一间间功能不同风格各异的居室,装饰得美观实用,整个装潢设计,甚至部分家具样式都出自院士之手。这位从事半导体研究的科学大家拿起画笔能设计,搞起装潢也有不俗的艺术品位,“别人视装修为苦差事,我倒觉得是一种乐趣。”就拿眼前这间不足13平方米的客厅说吧,王守觉在东北两面墙上镶嵌了七块大镜子,让眼睛产生错觉,把小客厅装出大感觉。他很专业地说:“空间是为视觉而存在的,制造错觉是对设计师能力的检验。尽管视觉空间有时并不真实,但心理感觉客厅大了不少。”王守觉把这套房子面积最大的一间辟做卧室自有其道理:“年纪越来越大,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别人大客厅小卧室,我反其道小客厅大卧室,让卧室具有客厅、餐厅、书房的多种功能,将来不出屋也能读书、待客。”卧室对面的书房,除了打造一面墙的书柜外,他还自己动手设计了长1.4米、宽1.2米,四面都有抽屉的大写字台。借用人体工程学将书桌设计得比通常高一点,站立写字无须弯腰,铺上宣纸可以挥毫泼墨。
  奇怪的是,偌大的书柜里没有一本专业书,却摆满医书和其他人文科学类书籍。一问才晓得,院士专业书放在办公室,家里都是自己喜欢的“闲书”。他喜欢钻研医书,一般小病自己开方对症买药。平时注意养身健体,十几年没进过医院。闲暇时间,王守觉爱看上个世纪外国人描写中国状况的人文著作,并藏有许多有百年历史的原版书,如1840年版英国人写的《中国》,该书称赞中国是亚洲最大、最富的国家;1911年辛亥革命后,美国人又著《改变中的中国》,预示中国将要发生的变化……翻阅书中大量插图和照片,百年中国历历在目。王守觉感慨地说:“以外国人的眼光做参照对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家应该推动历史的进步,让国家更富强!”书房主人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客厅里挂着楚图南先生“探索真理,服务人民”的题词。
  P8-11
  





上一本:雅各布布克哈特 下一本:杨小佛口述历史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院士怎样读书的作者是侯艺兵,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