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


作者:顾保孜     整理日期:2015-12-14 20:09:15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能够看到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照片,尤其是生活照片,大部分出自杜修贤之手。作为中南海有特殊任务的摄影师,杜修贤不仅用专业老道的摄影技巧记录下了无数精彩珍贵的历史瞬间,也用心记下了伟人毛泽东在这些瞬间之外的喜怒哀乐。这些喜怒哀乐由杜修贤娓娓道来,由红墙女作家顾保孜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写作手法向您展示。既满足了人们对于老一辈领袖工作和生活细节的好奇,也给了读者一个全新视角,让大家能够从一个平常人的角度去了解和理解共和国**代领导人的生活、工作和情感。
本书简介:
  一本书,一段历史,两百张照片。红镜头摄下的永恒的瞬间之外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毛主席身上的灰色中山装掩盖不住他诗人的浪漫气质,明明是笔挺的毛料服装,他这么一穿,什么样都没了,松松垮垮的耷拉在身上,把每个细节都勾画了出来。杜修贤看见,他一个口袋盖掖在口袋里,另一个盖则一半在里一半在外;衬衣领口的扣子没扣;袖口敞着……不过,在杜修贤看来,眼前的毛泽东比心目中的毛泽东更有魅力,他活生生的叫人感到真实可信可亲。特别是他对生活细节的粗略,使他更像个男子汉,尽管已是老人,但男子汉的魅力丝毫不减……
  作者简介:
  顾保孜,女,1957年生,江苏兴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第二炮兵政治部正师职创作员,二炮电视艺术中心一级编剧。著有《红墙里的瞬间》、《铁血N4A》、《纳粹集中营的中国女孩》、《我的父亲朱德》、《红镜头》、《跨出中南海》、《中南海人物春秋》等纪实文学著作;并创作有多部电影、电视剧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五个一”图书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首届图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等全国奖项。杜修贤,1926年出生,陕西米脂人。1940年参加革命,1944年在延安八路军电影团学习摄影,从师吴印咸先生。曾任八路军关中前线野战军政治部摄影员;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副组长。1954年调新华社北京分社任摄影组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摄影记者。1960年任新华社驻中南海摄影组副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1971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组组长、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组长。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新华社高级记者。1986年离休。
  目录:
  第一章美丽神秘的中南海
  第二章走进毛泽东的本色世界
  第三章繁忙的晚年外交活动
  第四章庐山飞云雾
  第五章日出日落天安门
  第六章九一三——惊心动魄的时刻
  第七章面对诗友的遗像
  第八章最后一次南巡
  第九章巨星陨落前的霞光
  第十章无尽的思念
  第十一章泾渭分明的较量——毛泽东与赫鲁晓夫
  第十二章患难见真情同志加兄弟——毛泽东与胡志明镜头下的真实历史,伟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耐人寻味的后人评说。看过那张照片,很感人,无法言表。伟人间的情愫常人固难体认,更岂是宵小之辈所能妄测?!——《人民网》强国论坛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传到西柏坡,此时西柏坡正是夜深人静之时。
  周恩来看完电文,当即叫来统战部秘书长齐燕铭、统战部行政处处长周子健、统战部交际处第一处长申伯纯、统战部交际处第二处长金城。周恩来叫他们连夜出发去北平,为党中央迁入北平打前站。
  已经就任北平市市长两个月零三天的叶剑英听说中央派来打前站的人到了,赶紧从他住的德国饭店打来电话:
  “你们来得太巧了,今天上午举行人城式,就由你们4人代表中央吧。”叶剑英夹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分外清晰。
  第二天上午,前门高大的箭楼上只有百十人,林彪、罗荣桓、叶剑英、聂荣臻等四野和华野的领导表情十分平静,他们目不转睛注视着整齐的队伍走过箭楼前的大街。这时一个人匆匆跑上楼来,递给叶剑英一份电报,叶剑英看了一下,塞给了齐燕铭。
  电报是周恩来发来的。他对齐燕铭强调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必须让这几个替党中央打前站的同志先把中南海和北京饭店接收下来,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迁入北平做好准备,筹备新政协事宜。
  齐燕铭看完周恩来发来的电报后,赶忙向也在前门箭楼上检阅人城式的北平市警备司令程子华打听中南海的情况。
  程子华告诉说,中南海的性质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发生了变化。傅作义将华北剿总司令部设在中南海的居仁堂,使中南海由名胜古迹变成了国民党的重要军事机关,由北平市纠察总队接收了。
  齐燕铭见到北平市纠察总队队长,开门见山地说: “我来就是接收中南海的,你的部队归我管,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办。”





上一本:女王时代:那些指点江山的绝色美人 下一本:康熙写真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的作者是顾保孜,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