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宗、文坛领袖和千古伯乐。 欧阳修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是充满波折的一生,也是耐人寻味的一生。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宋词是一杯清酒》系列词传由时事出版社荣誉出品,浏览更多商品,请见以下连接:宋词是一杯清酒:李煜词传 宋词是一杯清酒2:李清照词传 宋词是一杯清酒3:苏东坡词传 宋词是一杯清酒4:朱淑清词传 宋词是一杯清酒5:小山词传 宋词是一杯清酒6:柳永词传 宋词是一杯清酒7:辛弃疾词传 宋词是一杯清酒8:欧阳修词传 本书简介: 这是一本纪实与文艺相结合的传记,以时间为轴,描述了他童年时代的坎坷,青年时代的艰辛,中年时代的跌宕,以及老年时代的辗转。在书中,可以阅读到欧阳修的许多经典作品,从中你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出众才华,以及正直不阿、一心为民的形象。 宋词是一杯清酒系列丛书由时事出版社荣誉出版:宋词是一杯清酒:李煜词传宋词是一杯清酒2:李清照词传宋词是一杯清酒3:苏东坡词传宋词是一杯清酒4:朱淑清词传宋词是一杯清酒5:小山词传宋词是一杯清酒6:柳永词传 作者简介: 杜馨,中文系才女,生在四季鲜明的北方,爱朝阳初雪,也喜落花飞雨。喜欢让灵魂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文字以温婉细腻见长,文章情感充沛丰盈。 目录: 第一章童年·寒门才子初长成 第一节惊起沙禽掠岸飞/003 第二节晴日催花暖欲然/008 第三节行云却在行舟下/013 第四节平山栏槛倚晴空/019 第二章少年·赏花品茗心清雅 第一节重倚朱门听马嘶/027 第二节水上何人吹玉笛/033 第三节莫待无花空折枝/039 第四节隐隐笙歌处处随/046 第五节但令新花日愈好/053 第六节芦花千里霜月白/059 第三章青年·事业爱情皆明朗第一章童年·寒门才子初长成第一节惊起沙禽掠岸飞/003第二节晴日催花暖欲然/008第三节行云却在行舟下/013第四节平山栏槛倚晴空/019第二章少年·赏花品茗心清雅第一节重倚朱门听马嘶/027第二节水上何人吹玉笛/033第三节莫待无花空折枝/039第四节隐隐笙歌处处随/046第五节但令新花日愈好/053第六节芦花千里霜月白/059第三章青年·事业爱情皆明朗第一节俯仰流年二十春/067第二节柳丝如剪花如染/073第三节细似轻丝渺似波/080第四节疑是湖中别有天/086第五节谁知闲凭栏杆处/092第四章入仕·气盛奈何路坎坷第一节野岸无人舟自横/099第二节无风水面琉璃滑/105第三节水面风来酒面醒/110第四节画船撑入花深处/116第五章升迁·历经辗转终达成第一节泪珠滴破胭脂脸/123第二节直到城头总是花/129第三节楼高莫近危栏倚/135第四节扁舟远送潇湘客/142第五节人在舟中便是仙/148第六章从文·愿与墨香长相伴第一节千花百卉争明媚/155第二节离愁渐远渐无穷/160第三节平芜尽处是春山/165第四节蓦然旧事上心来/171第五节水阔风高飏管弦/177第七章为政·民间疾苦视己责第一节稳泛平波任醉眠/187第二节隔帘风雨闭门时/192第三节须著人间比梦间/198第四节深浅花枝相并时/205第五节无言敛皱眉山翠/210第八章晚年·辛劳一生终得闲第一节不眠特地重相忆/217第二节犹似当年醉里声/222第三节鬓华虽改心无改/228第四节笙歌散尽游人去/235第五节去年绿鬓今年白/240后记/245第一章童年·寒门才子初长成第一节惊起沙禽掠岸飞推开历史的大门,向前,再向前,我们看到了一座院子。院子不大,外面是灰色的墙,里面有大小几间屋子,上面覆盖着绿色的瓦片。院子里种着几棵树,风起时,树冠轻轻晃动,给院子添了几许生机。这里是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边一座贫穷的小县城,院子的主人是这里的推官——欧阳观。时值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此时,欧阳观正焦急地站在一间房屋的门外,双手紧握在一起,双唇紧闭,眼睛一直注视着屋子的门口,仿佛想要一眼看穿屋内的情形。随他一起站在屋外的几名仆人也都面露焦急之色,所有人都深知,今天对于欧阳家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屋内,是欧阳观的妻子郑氏,以及即将出生的孩子。屋门紧闭,却挡不住屋内的呻吟声和叫喊声。那声音不断地传到院子里,传进欧阳观的耳中,刺激着他的心。有几次,欧阳观都忍不住想要冲入屋内。为了让自己冷静下来,他只得在门口来回地踱步。此时的欧阳观已经五十六岁,虽然他与郑氏曾有过一个孩子,可惜那孩子命薄,不满周岁便夭折了,这对他们二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今,郑氏再度有孕,欧阳观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一边祈祷着母子平安,一边暗暗希望妻子能够为欧阳家添一名男丁。突然,屋内响起婴儿响亮的啼哭声,欧阳观精神一振,急忙推门而入。一个小小的男婴正挥舞着手臂闭眼大哭,旁边产床上疲惫不堪的妻子向他露出了虚弱的笑容,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后来,他给这个孩子起名为欧阳修,表字永叔,希望这个孩子长大后能修身养性、福寿绵长。家中有了小孩子,气氛便热闹了许多。孩子的哭声、笑声和叫声都让欧阳观和郑氏的心中感到无比充实。小孩子的成长总是惊人的快,转眼之间,欧阳修已学会了说话和走路。当他用稚嫩的声音呼喊着,晃晃悠悠地向父母走去,然后扑到他们怀中时,欧阳观和郑氏感到了满心的幸福。欧阳修四岁那年,欧阳观被任命为泰州判官,于是他带着全家迁往了泰州。欧阳观为人严谨、处事严格,为了避免造成冤假错案,他对每个案件都仔细推敲。一个深夜,郑氏见他对着案卷叹气,便抱着欧阳修走到他身边,轻声询问他是否遇到了烦心事。欧阳观说,他研究了这个案件的所有细节,也没发现任何漏洞,看来这名死刑犯确实没有生还的机会了。当时的欧阳修还很小,自然听不懂父亲话中的意思,也看不懂父亲眼中的遗憾。然而,欧阳观的这种心性却遗传给了他,所以他当官之后,也一如他的父亲——爱民如子,谨慎为人。然而,到达泰州不久后,欧阳观便染上了重病,不治身亡。郑氏一手抱着仅仅三个月的女儿,一手牵着刚刚四岁的儿子,心中无限悲痛和愁苦。欧阳观一生清廉,家中既没有什么积蓄,也没有土地房产。如今,他撒手人寰,家中没了经济来源,郑氏要如何带大这两个幼小的孩子呢?在当时,身为妇人,只能做奶娘、厨娘之类下人的工作,且不说郑氏出身没落望族,做不了粗活,关键是两个孩子都太小,若是她出门干活,孩子们又要怎么办?思前想后,郑氏决定带着两个孩子投靠他们在湖北的叔叔欧阳晔。欧阳晔非常疼爱两个孩子,非常想尽其所能照顾好兄长的一双儿女和遗孀,无奈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地方官,没有太多俸禄,所以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郑氏明白欧阳晔的难处,她对小叔的收留非常感激,于是主动分担起家务,一家人倒也过得很和睦。郑氏出身大户人家,知书达理,性情温婉且坚强。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她便开始教欧阳修识字。她知道,欧阳修是丈夫血脉的延续,也是欧阳家的希望,自己一定要好好教育这个孩子,让他长大成人,有所作为,光耀门楣。富贵人家的孩子识字,有先生,有书本,有书桌,有笔墨纸砚。这些,欧阳修都没有。他有的只是亲切耐心的母亲、一支荻秆和一片沙地。但他从不感到委屈,反而很喜欢这样宽阔随性的学习环境。每到傍晚时分,郑氏都会将欧阳修带到那片沙地边。她一手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一手缓慢地用荻秆在沙地上写下一个字,然后耐心地给欧阳修讲解字的意思,并带着他读。欧阳修十分聪慧,字的读音和意思,他听过之后便不会忘记,而字的样子,他看了一阵之后便能牢牢记住。郑氏见欧阳修记住了地上的字,便轻轻擦去,再写下新的字,继续教他识字。就在这样的一画一抹中,欧阳修认识了许多字。他也开始拿着一支荻秆,学着母亲的样子一笔一画地在沙地上练写字。虽然不如在纸上写得方便省力,却也多了一份乐趣。路过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总会不由得感叹这对母子的辛苦,而当他们发现欧阳修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后,更是不由得对这个瘦小的孩子竖立了大拇指。欧阳修毕竟还是个孩子,所以郑氏对他的教育并没有操之过急,教了一会儿,便给他一些玩耍的时间。她抱着女儿,看着欧阳修在沙地上堆起小山,挖出河流,口中还不时地念着刚刚学到的字,她的心中满是喜悦和欣慰。她想,儿子这般聪明懂事,又爱学,长大之后,一定可以有一番作为。欧阳修一天天长大了,识字这样简单的事情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了,他对书籍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看到儿子那么喜爱读书,郑氏既喜悦,又忧伤。喜悦的是,儿子继承了丈夫对文学的喜爱;忧伤的是,家中实在没有多余的钱可以为他购买书籍。幸好,当地有不少好心的读书人,见欧阳修勤奋好学,都十分欣赏和怜爱他,愿意将自己的书籍借给他阅读。如此一来,欧阳修便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经典文章和诗词。不过,欧阳修并不满足于此,遇到喜欢的书,他便一边阅读,一边抄写,书抄完之后,他也记住了书中全部的内容。欧阳修的文学底蕴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抄写的书籍越多,他记下的名篇佳句就越多,这些优美的文字进入了他的大脑,扎根在他的心田。随着接触的文学知识越来越多,他创作的渴望也变得更强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