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本书简介: 关于东坡的著作汗牛充栋,佳作如林。《漫话东坡》一书非“戏说”,非“史料”,而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向人们展示作为朝中大臣、文人学士、地方长官、父亲丈夫、酒徒逐客的真实东坡的通俗读物。该书描述了东坡的政治功绩和文学业绩,还广泛涉及东坡人生中琐细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平民朋友等。虽然是以东坡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却不以岁月为序,在结构上用共时性取代了历时性,便于读者从各个不同侧面了解东坡,从而获得更加全面、鲜明的印象。 作者简介: 莫砺锋,194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79年至1984年师从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本土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目录: 楔子一 楔子二 第一章东坡的家庭 一、祖父与双亲 二、弟弟子由 三、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四、儿孙 五、亲戚 第二章东坡的交游 一、前辈的忘年之交 二、推心置腹的知己 三、亲如手足的僚友 四、相濡以沫的患难之交 五、深明大义的谪地长官 六、善良质朴的平民朋友楔子一 楔子二 第一章东坡的家庭 一、祖父与双亲 二、弟弟子由 三、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四、儿孙 五、亲戚 第二章东坡的交游 一、前辈的忘年之交 二、推心置腹的知己 三、亲如手足的僚友 四、相濡以沫的患难之交 五、深明大义的谪地长官 六、善良质朴的平民朋友 第三章东坡的弟子 一、黄庭坚 二、张耒 三、秦观 四、晁补之 五、陈师道 六、李启廌 七、李之仪 八、李昭圮 九、李格非、廖正一、姜唐佐等 第四章东坡的敌人 一、李定、舒亶、何正臣、张躁等 二、朱光庭、贾易、赵君锡等 三、吕惠卿、王珪、林希、沈括等 四、章悖 五、王安石 第五章东坡在朝廷 一、东坡的政治思想 二、东坡与新法 三、面折廷争的诤臣 四、视富贵如浮云 第六章东坡在地方官任上 一、发硎初试 二、徐州抗洪 三、杭州的水利 四、万家忧乐在心头 第七章乌台诗案 一、阴谋的出笼 二、“柏台霜气夜凄凄” 三、营救与出狱 四、乌台诗案的文本分析 第八章东坡在黄州 一、“缥缈孤鸿影” 二、东坡居士 三、赤壁风月 四、“东坡五载黄州住” 第九章东坡在惠州、儋州 一、南迁途中 二、“报道先生春睡美” 三、从惠州到儋州 四、“梦里似曾迁海外” 五、“细和渊明诗” 第十章东坡与人生 一、立足于性情的道德观 二、重视实践的认识论 三、愉快的生活态度 四、平易近人的智者 五、东坡的精神家园 第十一章东坡与文艺 一、融入生命的艺术气质 二、灵活通脱的文艺思想 三、灵动活泼、诗情浓郁的散文 四、清雄奔放、奇趣盎然的诗 五、以诗为词与逸怀浩气 六、别开生面的书画艺术 第十二章永远的东坡 一、万众仰慕的一代文宗 二、“大苏死去忙不彻” 三、“东坡百世师” 四、“年年腊月拜坡公” 跋一 跋二 插图 赵孟頫绘东坡像 东坡画像 东坡·黄州寒食诗帖 东坡·新岁展庆帖(局部) 宋刊本东坡先生集书影 宋刊本东坡集书影 眉山三苏祠木假山堂 眉山三苏祠 惠州朝云墓 杭州西湖苏堤 眉山三苏祠东坡雕像 黄州赤壁 武元直·赤壁图 东坡题文同墨竹 东坡·竹石图 郏县东坡墓 东坡笠屐图 马远·西园雅集图(局部)第一章东坡的家庭 一、祖父与双亲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东坡诞生于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眉山)。 眉山苏氏原籍赵郡,唐中宗神龙年间,赵郡栾城(今河北栾城)人苏味道卒于眉州刺史任上,其子留居眉州,是为眉山苏氏的始祖。到东坡出生时,苏氏在眉山已经繁衍了三百多年,成为当地著名的乡绅人家。东坡有时自称“赵郡苏轼”,其弟子由的文集取名《栾城集》,都是指其祖籍而言。 东坡的祖父名序,是个性格淡泊、与世无争却又颇带侠气的人物。他不爱读书,却喜欢写诗。他生活节俭,却曾施舍储粟数千石赈济灾民。他待人谦逊有礼,却曾带人拆毁香火颇盛的淫祠茅将军庙。苏序的复杂性格在东坡的身上打下了若隐若现的印记。此外,由于他的名讳,东坡兄弟为文集作序时,总是把“序”字改成“叙”或“引”,甚至敬仰东坡的元好问也跟着这样做。 东坡的父亲名洵,字明允,是宋代著名的古文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少时不爱读书,专喜游侠。他十六岁那年,二兄苏涣考中了进士,成为轰动全蜀的大新闻,苏洵却毫不在意。他终日四处游荡,甚至在娶妻生子之后,依然独自远游四方,饱览名山大川。庆历七年(1047),苏洵正在江西虔州(今江西赣州)游览,忽然接到父丧的噩耗,这才匆匆返乡奔丧,回到家里时已迟了三个月,可见他心中根本没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苏洵读书的事迹被后人编进了《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话大致没错,虽然苏洵在给欧阳修的信中自称“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但他真正发愤苦读,确是在参加乡试失败以后才开始的,那时他已经二十七岁了。他闭户苦读,六七年内绝笔不写文章,精心研读六经百家之说,尤其爱读《战国策》,视为枕中秘宝。几年后他成竹在胸,厚积薄发,下笔千言,一鸣惊人,终于得到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坛的激赏。苏洵自己在仕途上很不顺利,便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对他们进行严格而别具一格的教育。他亲自辑校典籍数千卷,用作二子的教材。他因材施教,精心指导二子写作古文,并与他们讨论古今治乱之理,终于把他们培养成一代名儒。治平三年(1066),苏洵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把尚未完稿的《易传》委托给两个儿子,嘱咐他们续写成书。后来经过东坡的不断努力,终于在海南完成了全书,这部《易传》成了易学史上的名著。苏洵对东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刚强不屈的性格,淡于荣利的世处态度,以及洞察隐微的史识和纵横恣肆的文风等,都可看出父子问的传承关系。而苏洵与王安石的交恶审是影响了东坡的整个人生,虽然当苏洵写《辨奸论》讥刺王安石时,东坡曾认为其言过甚,虽然东坡反对新法是基于他对新政流弊的亲身体会,但不必讳言,苏洵与王安石的互相敌视毕竟在青年东坡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东坡的胸怀有如光风霁月,也不可能面对父亲的仇敌而胸无芥蒂。 东坡的母亲姓程,出身于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程夫人从富甲一方的豪门下嫁到清贫的苏家,夫婿又游手好闲不求仕进,但是她毫无怨言,独力承担了全部的家务,不但上事翁姑、下教子女,而且通过辛勤的劳作使苏家的家境逐渐得到改善。程夫人虽然长于理财,却不爱非分之财。有一次苏家的婢女在地上踩出一个大洞,洞里有一个大瓮,瓮中发出有人咳嗽似的声响,人们都认为瓮里藏有财宝,程夫人却立即让人用土填埋起来。程夫人性情善良,严禁家里的儿童和婢仆捕鸟取蛋。渐渐地苏家院子里的鸟儿都把巢筑在很低的树枝上,它们想依靠人的保护来避开毒蛇猛禽的侵害。东坡幼年时常跑到鸟巢旁边去观看那些黄口小鸟,还给它们喂食。如果说苏洵给东坡的性格中留下了严正刚强的因素,那么程夫人是用慈爱之心滋润了幼年东坡的心灵。程夫人知书明理,当苏洵外出漫游的时候,她就亲自承担起教育儿子的责任。她不但教导儿子读书明理,而且勉励他们以节义自奋。有一次程夫人与东坡一起读《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读到范滂因反对宦官被捕而拜别母亲、范母鼓励儿子从容赴义的一段事迹,夫人慨然长叹。年方十岁的东坡在旁边问道:“孩儿若要做范滂,母亲同意吗?”程夫人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日后当东坡在朝廷上奋不顾身地面折廷争时,他心中肯定会回响起母亲的这番话音。 二、弟弟子由 东坡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比东坡小三岁。东坡三岁时,他的兄长景先就夭折了,与他一起长大的兄弟只有子由一人,所以他有诗说:“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可谓慨乎言之。“难兄难弟”这个词的原义是说兄弟双方都很优秀,彼此要当对方的兄弟都很困难;后人则常常用作兄弟同经患难的意思。东坡与子由同时进士及第,同时考中制科,后来又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他们入仕后经历了同样的宦海风波,最后一起被贬到荒远的岭南,无论从哪一种词义来说,东坡与子由都是一对真正的“难兄难弟”。 子由的性格与乃兄不同,他拘谨安详,沉默寡言,不像东坡那样开朗直爽,直言无忌。子由的才气稍逊于东坡,他长于古文而短于诗词,对书画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不像东坡那样才气横溢,兼擅众艺。但是子由也有胜过乃兄的地方,他思考问题比较周密、深沉,在修身养性方面也比东坡稍胜一筹。“君子和而不同”,东坡与子由虽然秉性各异,却一直保持着最亲密的手足之情。在东坡二十六岁赴官凤翔(今陕西凤翔)以前,兄弟两人几乎从未分别过。嘉祐五年(1060)七月,兄弟俩寄寓在汴京城外的怀远驿里用功,准备参加制举。他们夜读韦应物诗,读到“安知风雨夜,复对此床眠”两句,恻然有感,就相约他年及早退休,同享闲居之乐。没想到一人仕途就身不由己,兄弟俩在长达四十一年的宦海生涯中别多会少,韦应物的诗句竟成为两人心中永久的遗憾。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之夜,东坡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的超然台上举头望月,思念远在济南(今山东济南)的子由,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弟心切的东坡竟然责问天上的明月,为何偏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变圆!次年,东坡调任徐州(今江苏徐州)知州,子由前来探望,兄弟相聚了一百多天。七月的一个风雨之夜,兄弟俩同宿在逍遥堂里,想起当年在怀远驿的旧约,又想到别期将临,不禁黯然神伤。子由写诗说:“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东坡读了心里很难过,他想写诗安慰子由一番,但写出来的诗却是:“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是啊,怀远驿读书时兄弟两人都是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倏忽之间已经步人中年,两鬓斑白,形容憔悴,却还在四处漂泊。夜雨对床的旧约,到何时才能实现呢? 子由幼年读书时曾以兄为师,进入仕途后倒反而是他对东坡的帮助更大。东坡疏于理财,有时不免入不敷出。子由虽然子女众多,家累颇重,但他注意积储,便常常慷慨解囊接济兄长。二苏的手足之情在波谲云诡的党争风波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从大的政治趋势来看,二苏基本上是同进同退的。但是东坡心直口快,容易惹祸,而子由为人小心谨慎,在政治风波中相对安全一些,有时反能对东坡援之以手。当东坡因作诗讥刺新法被御史台派人追捕时,子由一得到消息就派人连夜赶赴湖州通风报信,总算让东坡在御史台差役赶到之前有了思想准备。及至东坡入狱,子由随即上书神宗,请求免除自身官职来赎东坡之罪,书中说:“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罪,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后来东坡侥幸得以免死贬至黄州,子由也受到牵累,被逐出南都,远谪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务。东坡一入狱,子由就把东坡的妻儿接到家中,五个月后把他们带到筠州,视同家人。又过了三个月,子由又把他们一路护送到黄州。东坡去世后,他的儿孙都到颍昌府(今河南许昌)投奔子由,在子由的照顾下一起生活了整整五年。 当然,东坡对子由也非常关心。他时时刻刻记挂着子由,甚至常常希望能与子由在同地或相近的地方做官。熙宁七年(1074),东坡杭州通判的任期已满,因为子由正在济南,东坡竟请求调任邻近济南的京东地区,结果从人间天堂的杭州调到了荒凉僻远的密州,两个地方的差别简直是一落千丈,东坡却觉得如愿以偿,因为他离子由近了。二月二十日是子由的生日,东坡每年都要给子由赠送生日礼物。元符二年(1099),东坡正流落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海南,仍然觅得一支黄子木拄杖寄给子由作寿礼。东坡临终前最感遗憾的就是不能与于由见上一面,他在病榻上对钱世雄说:“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复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北宋诗坛上盛行唱和之风,东坡与子由也常相唱酬,从嘉祐四年(1059)同舟出蜀,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遇赦北还中原(东坡即卒于是年),二苏的唱酬持续了四十二年,作品多达三百五十一首。渗透在二苏唱和诗中的兄弟情谊非常感人,由于子由的诗才逊于东坡,所以东坡笔下有更多的名篇,例如《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嘉祐元年(1056),东坡兄弟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赴京赶考,路经渑池(今河南渑池),借宿寺庙,得到住持奉闲的热情接待,兄弟俩还在寺壁上题诗留念。五年之后,东坡自汴京前往凤翔府赴任。子由送他到郑州(今河南郑州)西门之外,然后返回汴京侍奉父亲。东坡则继续西行,又一次路过渑池。子由返回汴京后寄来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东坡作此和之。正是隆冬季节,积雪的路上一片泥泞,子由的来诗中有“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句,当是写实。或许是东坡果真看到了鸿雁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或许是行人的足迹使他产生了联想,他忽然觉得到处飘荡的人生就像鸿爪印雪一样,雪地上偶然留下几个爪痕,飞鸿却早已不知去向了。萍踪飘泊,忽东忽西,与迁徙无定的鸿雁何异?诗人又想起五年前的一件往事:他与子由骑着蹇驴前往渑池,人困驴嘶,崎岖的山路却漫无尽头。此诗在对往日游踪的追忆中夹杂着对人生坎坷的感喟,也夹杂着对同胞手足的思念,感人至深。 三、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东坡先后娶过三个妻子,她们都姓王。 至和元年(1054),东坡娶王弗为妻,当时东坡十九岁,而王弗才十六岁。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今四川青神)人,她的父亲王方是个读书人,但没有功名。结婚之后,夫妻两人非常恩爱。两年后东坡进京赶考,王弗留在家里侍奉婆母。次年程夫人去世,东坡奔丧回乡。到嘉祐四年(1059),母丧期满,东坡、子由随着父亲苏洵出蜀赴京,王弗与子由的妻子史氏也同舟随行。从此,王弗再也没有与东坡离别过,可惜六年后她就去世了。 王弗精明干练,明白事理。东坡性格坦率,喜欢交友。东坡在凤翔府当签判的时候,家中常常高朋满座。王弗总是站在屏风后面倾听丈夫与客人的对话,如果发现了说话模棱两可或一意逢迎主人的客人,王弗就劝告东坡疏远他们,东坡非常佩服妻子的眼光和见识。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庭院里的大柳树下有一尺见方的地上独无积雪,天晴后那块地方还隆起数寸来。东坡怀疑地下有古人窖藏的丹药,因为丹药性热。好奇心驱使东坡想发掘那块地,王弗劝止说:“要是婆母还在,她一定不允许发掘的。”东坡听了,觉得很惭愧,就此作罢。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东坡凤翔任满还京才三个月,王弗在汴京病逝,暂时停殡于汴京城西。次年苏洵逝世,东坡与子由护送父丧还乡,把王弗的灵柩也运回眉山,安葬在程夫人墓侧的小山冈上,并在坟墓周围栽上许多松树。十年以后的正月二十日之夜,正在密州的东坡梦见王弗,作《江城子》纪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古今的悼亡诗词中佳作无数,这首《江城子》堪称感人最深的几首之一。它质朴无华,直诉胸臆,纯如夫妻问的喃喃私语。亡妻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自己却依然在人世间四处飘荡,历尽沧桑,尘土满面,两鬓如霜。即使在梦中相见,也只能默默无言地相对流泪而已。幽明相隔,但怎能隔绝夫妻间的刻骨相思?那月光如水、松影扶疏的小山冈,正是永远的伤心之地啊! 熙宁元年(1068),东坡续娶王闰之。王闰之字季璋,是王弗的堂妹,也是眉州青神人。她的家庭是个耕读之家,王闰之知书达理,对农桑之事也不陌生。东坡流宦四方,王闰之也跟着到处奔波,从眉州到汴京,再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颍州等地,最后卒于汴京。东坡浮沉宦海,历尽坎坷,王闰之始终是他的贤内助。她对王弗生的长子苏迈视同己出,她把全家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家老小和睦相处,使得东坡始终有一个温暖的家。王闰之任劳任怨,安于贫俭,在东坡流放黄州的四年中,王闰之量人为出,努力使全家免于饥寒。东坡开垦荒地收获了大麦,舂碎以后杂以小红豆,煮饭充饥。这饭嚼在嘴里啧啧有声,孩子们说是“嚼虱子”,王闰之却把这饭命名为“新样二红饭”。有一次东坡家的耕牛害了重病,奄奄一息,连牛医都不知道它害的是什么病,东坡急得手足无措,因为这头牛是他们开荒种地的主要劳动力啊!王闰之却不慌不忙,她走进牛棚仔细察看一番,说这牛是害了“豆斑疮”,于是煮了一大锅青蒿粥来喂牛,果然就把牛给治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