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民国名人回忆录系列


作者:胡汉民     整理日期:2015-11-29 11:18:46

《梅兰芳回忆录》
  梅兰芳,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所演绎的绝代风华背后有多少人世的艰辛与坎坷;
  他用钦敬的口吻讲述了艰难世道中的一群人怎样用一种虔诚的态度将京剧发展到**;
  当人们称道他曾为抗日蓄须明志,他却告诉我们梨园前辈们不畏权贵、不失气节的铮铮铁骨;
  他为我们演绎舞台上的世态炎凉与世道人心,也为我们讲述一个民族所经历的时代变迁;
  看过了后人对他诸多的描述与评价,不妨让我们听听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
  《齐白石回忆录》
  白石老人*质朴的讲述:“我们家,穷得很啦。穷人家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者登天……”
  看昔日木匠如何成为画坛巨匠,堪称*为质朴励志的回忆录
  胡适等三位史学大家联合编著的*为权威、*为可信的齐白石年谱资料
  消释罗家伦反感情绪的白石老人自述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黄埔军校一期生,参加东征北伐,深受蒋介石、周恩来器重。
  在古北口战役,郑洞国亲自率部冲锋,与日军雨雪鏖战,是*早参加抗日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曾先后参加过保定会战、漳河战役、徐州会战、归德战役、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转战南北,屡创日寇。
  远赴印缅,参加要地密支那攻坚战。黄仁宇在《缅北之站》中称他为“优秀将领”“抗日英雄”。
  《胡汉民回忆录》《梅兰芳回忆录》
  梅兰芳,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所演绎的绝代风华背后有多少人世的艰辛与坎坷;
  他用钦敬的口吻讲述了艰难世道中的一群人怎样用一种虔诚的态度将京剧发展到**;
  当人们称道他曾为抗日蓄须明志,他却告诉我们梨园前辈们不畏权贵、不失气节的铮铮铁骨;
  他为我们演绎舞台上的世态炎凉与世道人心,也为我们讲述一个民族所经历的时代变迁;
  看过了后人对他诸多的描述与评价,不妨让我们听听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
  《齐白石回忆录》
  白石老人*质朴的讲述:“我们家,穷得很啦。穷人家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者登天……”
  看昔日木匠如何成为画坛巨匠,堪称*为质朴励志的回忆录
  胡适等三位史学大家联合编著的*为权威、*为可信的齐白石年谱资料
  消释罗家伦反感情绪的白石老人自述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黄埔军校一期生,参加东征北伐,深受蒋介石、周恩来器重。
  在古北口战役,郑洞国亲自率部冲锋,与日军雨雪鏖战,是*早参加抗日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曾先后参加过保定会战、漳河战役、徐州会战、归德战役、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转战南北,屡创日寇。
  远赴印缅,参加要地密支那攻坚战。黄仁宇在《缅北之站》中称他为“优秀将领”“抗日英雄”。
  《胡汉民回忆录》
  胡汉民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孙中山逝世之后,与汪精卫、蒋介石并称“国民党三巨头”,成为粤派人物的领导、有名的右派。他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这本回忆录有对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等人物的记述,很多不为人熟知;对了解清末同盟会在南洋的活动、镇南关起义,以及廖仲恺遇刺、蒋介石软禁胡汉民等重大事件内幕很有参考价值。
  《端纳回忆录》
  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HenryDonald,1875-1946),英籍澳人。人称“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外国在华人士之一”、“蒋委员长和蒋夫人的有名的澳籍顾问”、“*显赫的客卿”、“中国**顾问”、“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洋政客”、“折射旧中国五光十色政治舞台的一面镜子”、“中国**号白人跟班”、“民国神秘洋客”、“著名西方记者和政客”、“顾问专业户”等。
  端纳到达中国后,参与了革命党人的军事行动、光绪帝的被害、辛亥革命轶事等等众多政治事件,与袁世凯、冯国璋、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等人的来往密切并长期担任他们的顾问。他的经历,是一部清末至民国私人史。
  《容闳回忆录》
  这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自传回忆,总结作者六十多年的经历,在“西学东渐”史尤其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公认的重要地位,是所有留学国外的人都应该看的人生必读书。
  这是**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真实表述,他说:“推行我的教育计划,这是我对中国的永恒热爱的表现,同时也是我认为使中国走向改革和复兴的*为适宜的办法。”
  
本书简介:
  《梅兰芳回忆录》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黄裳约请梅兰芳写自传体回忆录。梅兰芳利用演出的空隙,每天和许姬传谈话约两个小时,许速记下来后,由许源来核实、润色、修改,并配上插图、照片,三人经进一步磋商、研究、推敲、核对、修改后,于1952、1954年相继出版第一、二两集,书名为《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第三集的写作始于1958年,后因“文化大革命”被搁置,直到1981年3月才出版。本次出版的《梅兰芳回忆录》是三集全本,并加上记录梅兰芳赴日本表演经历的《东游记》。梅兰芳在书中回忆了他与京剧并肩成长、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他演出之余的点滴体会和对京剧的改革创新。本书既是一部名人传记,也是一部民国京剧史。
  《齐白石回忆录》
  齐白石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异数,从没有一位画家如同他这般,能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他将传统文人画的美感情趣转向移位,开辟了一个平民化、世俗化的绘画天地,注入了生机活泼的世俗人情。
  本书是白石老人亲述,由门人张次溪记录,原是请吴江人金松岑为白石老人作传所备的素材。记录了齐白石生于清末、游历于民国、经历种种战乱的人生苦旅。同时本书收录了胡适、黎锦熙、邓广铭三位史学大家所做的《齐白石年谱》和罗家伦所写的对《白石老人自述》的感受。可说是读懂齐白石最为权威、最为可信的读本。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本书是郑洞国同志晚年花费很大精力写就的一本回忆录,他详细回忆了从少年从军报国到投身人民革命行列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青年时代,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东征、北伐;“九一八”事变后,他率军在古北口一带与日军雨雪鏖战两个多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转战南北,先后参加过保定会战、漳河战役、徐州战役、归德战役、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功勋卓著;尤其是在抗战后期,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远赴印缅指挥作战,重创日寇,重新打通了滇缅国际交通线,为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他走过的曲折坎坷的一生,我们无不体会到这位爱国志士的不断追求和奋斗的精神。
  《胡汉民回忆录》
  本书是以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胡汉民自述》为底本,同时辑录胡汉民回忆孙中山等师友、他人回忆胡汉民的多篇文章,以及胡汉民的某些重要著作,力求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一个真实的胡汉民。
  这本回忆录有对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等人物的记述,很多不为人熟知;对了解清末同盟会在南洋的活动、镇南关起义,以及廖仲恺遇刺、蒋介石软禁胡汉民等重大事件内幕很有参考价值。
  《端纳回忆录》
  本书由威廉亨利端纳(澳大利亚人)口述,美国记者EA泽勒帮助整理的回忆录,使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所写。本书告诉人们的,不是那些早已为人熟知,而是端那自己亲身参与或接触过的历史和人物功过,以及深蕴其中的种种内幕和因由:被袁世凯赶下台的孙中山后的生活与工作细节;1915年第一个在报端披露中日“二十一条密约”,震惊中外;1931年,取得张学良信任,一手制订并全程参与张的戒毒治疗,东北易帜有其一份功劳;蒋介石是如何聘其为私人顾问的,陪侍时间之长,参与事件之多,在蒋氏的顾问人员中绝无仅有。直至西安事变中,第一个冒险飞赴西安进行斡旋,并成功和平解决事情,成就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颠峰为止。
  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不小的轰动,被普遍视作是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写照,披露民国政坛秘闻的奇书。整理者泽勒一再强调“我完全笃信,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端纳先生和中国。”透过端纳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高层人物生活隐私及政坛上鲜为人知的秘辛,探触那段中国历史现实的核心。
  《容闳回忆录》
  本书是容闳1901年用英文写成的回忆录MyLifeinChinaandAmerica的中文版本,由恽铁樵,徐凤石译成中文,名为《我在中国与美国的生活》。作者讲述了自己初蒙教育,学成归国后,从事经商,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受阻;寄妄于太平天国能够重建一个“新政”失败;入曾国藩幕,派往美国购买机器,建成江南制造局;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事宜;出任留美学生监督时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副公使;参与“戊戌变法”的经历,一一细数。
  作者简介:
  《梅兰芳回忆录》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艺名梅兰芳。汉族,出身于北京的梨园世家,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他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享誉国内外,曾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1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齐白石回忆录》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次外出游历。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梅兰芳回忆录》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艺名梅兰芳。汉族,出身于北京的梨园世家,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他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享誉国内外,曾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1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齐白石回忆录》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次外出游历。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郑洞国(1903—1991年),字桂庭,汉族,湖南石门人。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曾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平汉路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战功卓著,被公认为抗日英雄。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新1军军长,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攻坚战。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他脱离国民党阵营,毅然回到人民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逝世后受到两岸人民共同追悼。
  《胡汉民回忆录》
  胡汉民(1879-1936),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广东番禺人,祖籍江西吉安。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1901年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1936年5月12日突发脑溢血病逝。
  《端纳回忆录》
  威廉亨利端纳(1875-1946),澳大利亚人。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自1903年踏上中国大地,先后担任张人俊、孙中山、张作霖、张学良、蒋介石等人的顾问,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被称为“中国第一号白人跟班”和“最显赫的客卿”。在他如此长期的顾问生涯中,几乎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讨袁之役、中国参加欧战、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13年为孙中山撰写了第一个对外宣言,人称“端纳的宣言”;1915年他第一个在英文报纸上披露了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卖国密约;1931年参加李顿调查团与张学良关系密切,亦师亦友,东北易帜有他的一份功劳;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他第一个冒险飞赴西安进行斡旋,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940年初夏与蒋氏夫妻意见相左,出走香港。后被日军关押在菲律宾直至日本战败后,又回到中国。
  “生为中国之友,死愿永息此乡。”是端纳最后的心愿。1946年病逝,葬于上海宋氏陵园。
  《容闳回忆录》
  容闳(1828-1912)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改良主义者。容闳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大学毕业生。1847年赴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55年回国。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1860年他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会晤干王洪仁玕,提出组织新军、办军校、改学制等七项“新政”建议,未被采纳。1863年入曾国藩幕,被派往美国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1867年提出派幼童赴美留学之建议,被采纳。1872年—1875年初任留美学生监督,支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事宜。1898年他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上海租界。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主持的张园会议(称“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遭清政府通缉,出逃香港,再度赴美。1910年他曾邀孙中山赴美商谈,表示支持革命。1912年,逝世于美国。
  目录:
  《梅兰芳回忆录》
  舞台生活四十年
  前记
  编写说明
  第一集
  第一章远东饭店的谈话
  第二章梅家旧事
  第三章幼年学艺的过程
  第四章回忆四十年前的剧场
  第五章一个历史最悠久的科班
  第六章养鸽
  第七章重演《金山寺》、《断桥》
  第八章最早的青衣新腔
  第九章多方面的学习
  第十章一个重要的关键《梅兰芳回忆录》
  舞台生活四十年
  前记
  编写说明
  第一集
  第一章远东饭店的谈话
  第二章梅家旧事
  第三章幼年学艺的过程
  第四章回忆四十年前的剧场
  第五章一个历史最悠久的科班
  第六章养鸽
  第七章重演《金山寺》、《断桥》
  第八章最早的青衣新腔
  第九章多方面的学习
  第十章一个重要的关键
  第十一章回北京搭班的经过
  第二集
  第一章时装新戏的初试
  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
  第四章第三次到上海
  第五章桐馨社
  第六章新武汉
  第七章春合社
  第三集
  第一章《奇双会》
  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
  第三章《童女斩蛇》
  第四章我和余叔岩合作时期
  第五章与杨小楼合作时期
  第六章《霸王别姬》的编演
  第七章“承华社”时期
  后记
  东游记
  梅兰芳生平大事年表
  《齐白石回忆录》
  白石老人自述
  第一章:出生时的家庭状况
  第二章:从识字到上学
  第三章: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第四章:从雕花匠到画匠
  第五章:诗画篆刻渐渐成名
  第六章:五出五归
  第七章:定居北京
  第八章:避世时期
  附录
  1、《齐白石年谱》 胡适 黎锦熙 邓广铭
  2、《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受》 罗家伦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第一章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第三章1927年后的十年征战
  第四章抗日军兴
  第五章远征印缅
  第六章参加东北内战
  第七章走向新的生活
  附录:我担任郑洞国副官的日子
  印度与缅甸
  上海
  《胡汉民回忆录》
  第一部分胡汉民自传
  关联一胡汉民演讲:南洋与中国革命
  关联二黄兴与胡汉民致谭德栋等书
  第二部分胡汉民自传续编
  第三部分回忆胡汉民先生
  胡展堂先生事略
  忆述胡展堂先生教授梧州中学时传播革命种子与收获之经过
  未入革命党前之胡汉民
  未入革命党前之胡汉民补述
  胡汉民入党时纪实
  与胡汉民先生游俄八个月之回想
  忆胡先生
  第四部分胡汉民文稿选编
  一、哲人其萎,斯道长存——怀念中山先生
  二、弱势民族相扶将——回忆在海外活动的片断
  三、烈士赴义,精神不死
  《端纳回忆录》
  端纳“五说”及其他 张耀南
  第一章开启中国顾问的传奇生涯
  第二章成为举世瞩目的名记者
  第三章中国式政治游戏的特质
  第四章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核心
  第五章调和革命党的权力内讧
  第六章走进孙中山的世界
  第七章陪孙中山向宋家求亲
  第八章揭露二十一条要求的真相
  第九章袁世凯兴亡秘辛
  第十章中国首度踏上国际政治舞台
  第十一章目击孙中山临终的一刻
  第十二章蒋介石叱咤风云的日子
  第十三章张学良公私生活搜秘
  第十四章张学良的内心世界
  第十五章与蒋氏夫妇形影不离的日子
  第十六章西安事变中的蒋氏夫妇
  第十七章蒋氏夫妇的内心世界
  《容闳回忆录》
  自序
  第一章幼稚时代
  第二章小学时代
  第三章初游美国
  第四章中学时代
  第五章大学时代
  第六章学成归国
  第七章入世谋生
  第八章经商之阅历
  第九章产茶区域之初次调查
  第十章太平军中之访察
  第十一章对于太平军战争之观感
  第十二章太平县产茶地之旅行
  第十三章与曾文正之谈话
  第十四章购办机器
  第十五章第二次归国
  第十六章予之教育计划
  第十七章经理留学事务所
  第十八章秘鲁华工之调查
  第十九章留学事务所之终局
  第二十章北京之行与悼亡
  第二十一章末次之归国
  第二十二章戊戌政变
  代跋
  容闳年表
  (《齐白石回忆录》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无华,而且充满了作者的乡土气味。我常觉得最动人的文学是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罗家伦
  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毕加索
  我们从贝多芬身上认识了德国,从雨果身上了解了法国,而中国让世界记住的仅仅只是长城和秦俑。艺术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我们还需要寻找更多类似齐白石那样有代表性的符号。——余秋雨
  “先生才智学识,达练过人”,“久离乡井,祖国萦怀”。——孙中山
  (《齐白石回忆录》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无华,而且充满了作者的乡土气味。我常觉得最动人的文学是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罗家伦
  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毕加索
  我们从贝多芬身上认识了德国,从雨果身上了解了法国,而中国让世界记住的仅仅只是长城和秦俑。艺术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我们还需要寻找更多类似齐白石那样有代表性的符号。——余秋雨
  “先生才智学识,达练过人”,“久离乡井,祖国萦怀”。——孙中山
  无容闳,虽不能一定说无留学,即有,也不会如斯之早……故欲述留学之渊源,不可不先知容闳。——1927年,《近代中国留学史》作者舒新城
  “国家统一,伟业告成。你曾力将我们的主义宣示天下,使革命获得成功;南京一役,你更是奔走沪宁之间,尽力助我军民。每念及此,不胜感激。”——孙中山致端纳函,1912年3月21日
  “清末民初,在华受聘的外国顾问不在少数,但大多数是在本国具有相当地位和声望的人。而象端纳这样的人,在其国内不过是当工人的一介平民,只身来到中国,居然能成为岑春煊、孙中山、袁世凯、蔡锷、张作霖等人的朋友或顾问,绝非偶然。”西安的局势是端纳先生奠定了基础,宋子文砌上墙,一苫上房顶的则是我。——宋美龄,1946年
  《胡汉民回忆录》
  六、关于十七年入京与汤山被禁
  在这里,我可记述我二十年二月二十八晚被禁的经过:
  大概是二十年二月廿六日,我接到介石请柬,邀我在二十八晚到总司令部晚餐。二十八日是星期六,星期六是立法院例会。那天讨论银行法案,从上午八时起,会议到十二时,从下午三时起,又继续会议到晚上八时还没有完结。我看介石邀请晚餐的时间到了,而且全日会议九小时,人也困倦了,便宣告休会。休会后,又回到院长办公室勾当些重要公务,然后驱车到总司令部。这时候,大约是八时三刻。
  介石住所,在总司令部后面。晚餐在总司令部,款客却在介石住宅之内。我的车直驶介石住所,刚到门,便有十余名总司令部警卫军,荷枪实弹的围上前来,把我的四名便衣卫士、四名武装卫士邀进别室去了。我自己拿着呢帽、手杖,大踏步进门,进门是一条甬道,甬道尽头,一并排两间屋,右边一间房中,我望见季陶、益之、稚晖、亮畴、敬之、楚伧、芦隐、果夫、立夫……等等,都已经到了。楚伧见了我,忘形似的大声说:“好了,胡先生到了。”接着高凌百迎了出来,接了我的呢帽、手杖,让我到左边一间屋中。一面让,一面说:“来了,请胡先生过那边坐。”我以为有什么事商量,便随了他去。一入室,谁都没有在,只有首都警察厅长吴思豫静静的坐在那里。我便起了一阵疑虑。
  这一间屋布置楚楚,中间一张大菜台,两旁两排椅子,我向大菜台席位的正中一坐,高凌百和吴思豫便在两旁站着,情形很严肃。高、吴向我招呼一会,便拿上一封信来。这信很厚,大概有十几张纸,不是介石亲笔,但介石在旁边加了许多注,下面又签了他的名字,我看过这信,便被高凌百收了去。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先说介石如何尊重崇拜我,说除总理以后,第一个为他所尊重崇拜的便是我。次说我近来反对政府,反对介石,无论在党务政治方面,处处与他为难。接着便罗列了很多条款,算是我的罪状。重要的有:一、勾结汝为(许崇智)。二、运动军队。三、包庇陈温(陈群、温建刚)。四、反对约法。五、破坏行政。……
  在每一条款之旁,介石自己注了几句,最后注的几句大意是;“先生每以史丹林自命,但我不敢自承为托罗斯基①。中正欲努力革命,必须竭我能力,不顾一切做去,断不敢放弃自身责任也。”
  我看完这信,又气又笑。高凌百收这信时,我吩咐他说:“找介石来,我有话说。”高吴两人很忸怩,呐呐不能出口的说:“总司令开会,怕没有时候吧,胡先生先吃饭吧,有什么话,吃了饭再商量。”一面说,一面便传饭。“我不想吃饭。”我正色说。这两个人无法,一个假装打电话,一个在室内走几圈,挨了约摸半个钟头,邵元冲来了。元冲诚惶诚恐的问我,“胡先生有什么意思?”“什么意思?”我问。“你去找介石来,我要问他是什么意思?”元冲似乎不敢尽其辞,悄悄走了。一会,元冲又来,吞吞吐吐说,“蒋先生没有什么意思。”他好似没有敢把我和介石的话,完全传述出来。“没有什么意思,干什么这般做作?”我愤然说。“蒋先生想胡先生辞立法院院长。”元冲明知挨延不了,便找我入另一屋子,讲了这么一句。“何止辞立法院院长,我什么都可以不干。组庵未死时,我已经说过辞职了,但必须找介石来,这样便可以了事了吗?”这时候,大概有十点钟了。
  到十二点钟,介石来了,随着十几名卫士,他一入来,卫士统统站在门外。王世和戎装持枪,跟了进来,介石坐在我对面,王世和也不客气,居然按着枪坐在我和介石旁边的一个椅子上。高凌百、吴思豫两人,有时坐一会,有时出去走一走,我也不理。
  “你近来有病吗?”我问介石。“没有病。”“那很好,我以为你发了神经病了。”我笑笑说。“你给我的信,我已经看了。但你何所据而云然?你应该明白告诉我。”介石不作声。
  “你说我勾结汝为,这是什么根据?”我问。“这是听人说如此。”介石说。“汝为在党是一个同志,在私人是数十年共患难的朋友,就党的历史来说,你配说我勾结他吗?”我愤然了,我说:“退一步说,从十七年到今天,我没出过南京,汝为也没到过南京,我何从同他见面?你拿证据来,证明我有和汝为通信通电,甚至勾结了搅些什么事出来,这才算事实。做一个人,想说话,不能这样不负责任。”“撤销汝为通辑令,不是胡先生也赞同的吗?”大概没话讲了,介石才这么说。我笑起来了,我说:“原来你这么幼稚!下一个通缉令,于汝为何损?撤销一个通缉令,于汝为何恩?我觉得你们之所谓通缉与否,狐掘狐埋,根本不值得重视。且就事实来说,撤销汝为通缉令,是谁提议的?溥泉(张继)提出,静江、雪竹(何成濬)附合,你是会议主席,同意通过了的,与我何干?我看这类案简直小孩子玩的把戏,既不值得我赞同,也不值得我反对。即使我赞同或反对,也不过是相当的罢了。你何以不能去问问溥泉、静江和雪竹,是不是为了勾结汝为,才主张撤销他的通缉呢?”介石依然不作声。
  “再说到运动军队,那在你心目中,一定有你的军队和我的军队了。你的军队是些什么人?你发电或找他们来问一下,问我对他们说的是些什么话?我从不同人密谈,我的事无有不可公开。如果敬之(何应钦)、益之、经扶(刘峙)、雪竹……等等算是你的军队中人,那我告诉他们的话,不但可以公之于天下,而且可以刻之为‘军人格言’,如果你以为真如(陈铭枢)、伯南(陈济棠)是我的军队中人(其实我根本没有军队,也从不想有我的军队),那我对他们又说了些什么话?你可以派人到立法院搜检我的文电,讯问我的办理文件者。否则,你也该拿出你的证据来。”我说了一大篇,介石尽不作声。
  “陈、温是什么人?我为什么要包庇他们?”我问。“我不认识温建刚,民国十六年,你找他做南京公安局长,你又扣留他,以后我又没有看见他,何从包庇?一天,立夫对我说‘建刚很可怜,人实无他,不如帮帮他的忙。’说到包庇温建刚,还不如去问问立夫,而且陈、温是什么人,无权无勇,纵使包庇他,又成了罪案吗?”
  “胡先生不知道,温建刚是要打死我的呢!我在上海几乎被刺,便是建刚搅的。”介石想了一会,支吾着回答说。
  “立夫知道吗?”我诧异了,我问。
  “立夫怎么会知道。”
  “那你糊涂了,你为什么不告诉立夫,还任立夫去帮他忙?”介石又不作声。
  “这两年,陈群在何处,我简直不知道。扩大会议时,果夫、立夫在中央党部告诉我:‘前方军情紧急,人鹤(陈群)还在做反政府运动,毒骂蒋先生。听说他什么人的话都不肯听,只听胡先生的话,就请胡先生劝导劝导他吧。’我不知道人鹤住处,问芦隐,芦隐找到邓祖禹,说祖禹可以带信去,我当着果夫、立夫的面,在中央党部写信给人鹤,大意说‘我人皆数十年之同志,必须谨守党的立场,不自丧失其所守,庶几无愧衾影。近年之事,实为整个党的问题,不能以一己之恩怨,集矢于个人,故凡一切无益之毒骂,均甚不必也。’后来接人鹤来信,我在中央党部当着果夫、立夫的面,开封给他们看。人鹤回信大意说:‘年来潜踪沪渎,闭户静修,不闻世事,外传云云,皆模糊影响之谈,殊不可信。今承教督,当更自勉耳。’果夫、立夫很欢喜,问我该弄些什么事给人鹤做,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人做的,结果,在党史编纂委员会给他当一名编纂。我说:‘人鹤做党史编纂也相当,读读书,做做文章,也是一件大事。’这些经过,果夫、立夫都清楚。党史编纂委员会是属于中央党部的,我一个人便可以包庇了吗?其实,滥以名器授人,买人来不骂,根本不是办法,何况人鹤又未必受人买。”我尽说,介石尽不作声。迟了一会,才说:“胡先生,你反对我的约法呢?”
  我不听则已,一听却动了气了。我严厉地问:“你的约法吗?你有你的约法给我反对吗?开国民会议是一回事,订约法又是一回事。我在立法院纪念周上公开演讲:‘遵依总理遗教召开国民会议’,(注七)这有错误吗?不依总理遗教来召开国民会议,可以冒牌算总理主张的国民会议吗?我在《中央日报》发表的谈话,(注八)有谁敢说我不合总理的遗教吗?关于约法并不是我个人反对。稚晖、季陶、亮畴和你,……又何尝赞同了?国民会议不讨论约法,是中央党部的决议,即使我首倡,但你也附和了,既经成为党的决议,便不是我个人的主张。再退一步说,你前四天不还是赞同不要约法吗?(注九)何以你今日又变卦了?到底是今是而昨非呢?还是昨是而今非呢?”
  (注七):见《革命理论与革命工作》第三辑七五六页。
  (注八):在我被禁前四日,《中央日报》记者来访问我,征询我对于约法的意见。我说:“总理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但没有说国民会议当编订约法。”
  (注九):大概是二月二十四日,我、季陶、稚晖、张群都在介石那里,谈到约法问题,我尽量发挥我的意见,大家都同意了。介石也说:“只有照胡先生的话去做,不要约法。”这天的谈话在这里有补述的必要。那天介石约去谈话,我到时,张群、季陶他们都已经先在了。张群是政学系余孽,竭力在那里敷陈其“立宪救国”论。我听了不耐烦,便痛辟了他。
  我说:“我并不是不主张约法和宪法,我自信是真的为约法宪法而奋斗者。实在说一句,当开始反对清廷,提倡民权主义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你们何在?而且也无处去认识你们。我维护民权的意思,并不会比你们减少,而且还比你们热烈。只要看我在广东时的言论自由的程度,和我执政时的行政措施,便可以瞭然了。
  《梅兰芳回忆录》
  “我第一次出台是十一岁,光绪甲辰年七月七日。广和楼贴演《天河配》,我在戏里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这是应时的灯彩戏。吴先生抱着我上椅子,登鹊桥,前面布了一个桥景的砌末,桥上插着许多喜鹊,喜鹊里面点着蜡烛。我站在上面,一边唱着,心里感到非常兴奋。
  “过了三年我就正式搭班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是叶春善首创的科班)。同台表演的有康喜寿、雷喜福、侯喜瑞、金丝红、小穆子、林树森、周信芳、贯大元等。每日日场演出,我所演的大半是青衣戏。在每出戏里,有时演主角,也演配角。早晚仍在朱家学戏。
  (按)科班对演唱是练习的性质,不采用角儿制度的。它的习惯,以戏为主体,而特别注意武戏。每天的戏码是这样排列的:拿容纳角色最多、场面最热闹的大武戏,如《长坂坡》、《蜡庙》等放在最后一出,叫大轴戏。拿生、旦、净合唱的文戏,如《二进宫》、《教子》等放在倒第二,叫压轴戏。倒第三是玩笑戏。倒第四又是武戏。倒第五、第六是青衣或老生单人演唱的如《祭江》、《祭塔》、《卖马》、《乌盆计》等戏。前三出里还有一出小武戏。这一天的戏码,总共有十出以上(另外常有垫戏),而其中占有三出武戏,可以看出当时科班里是如何重视武戏了。
  “这时候除了吴先生教授青衣之外,我的姑丈秦稚芬和我伯母的弟弟胡二庚(胡喜禄的侄儿,是唱丑角的),常来带着教我们花旦戏。就这样一面学习,一面表演,双管齐下,同时并进,我的演技倒是进步得相当的快。这让幼芬、蕙芳看了,才知道实习的重要,不久也陆续出台了。幼芬专工青衣,蕙芳兼学花旦。我的姑丈秦稚芬也教过他的。
  “在我们学戏以前,青衣、花旦两工,界限是划分得相当严格的。
  “花旦的重点在表情、身段、科诨。服装彩色也趋向于夸张、绚烂。这种角色在旧戏里代表着活泼、浪漫的女性。花旦的台步、动作与青衣是有显著区别的,同时在嗓音、唱腔方面的要求倒并不太高。科班里的教师随时体察每一个学艺者的天赋,来支配他的工作,譬如面部肌肉运动不够灵活,内行称为‘整脸子’。体格、线条臃肿不灵,眼神运用也不活泼,这都不利于演唱花旦。
  “青衣专重唱工,对于表情、身段,是不甚讲究的。面部表情,大多是冷若冰霜。出场时必须采取抱肚子身段,一手下垂,一手置于腹部,稳步前进,不许倾斜。这种角色在旧剧里代表着严肃、稳重,是典型的正派女性。因此这一类的人物,出现在舞台上,观众对他的要求,只是唱功,而并不注意他的动作、表情,形成了重听而不重看的习惯。
  “那时观众上戏馆,都称听戏,如果说是看戏,就会有人讥笑他是外行了。有些观众,遇到台上大段唱功,索性闭上眼睛,手里拍着板眼,细细咀嚼演员的一腔一调,一字一音。听到高兴时候,提起了嗓子,用大声喝一个彩,来表示他的满意。戏剧圈里至今还流传有两句俚语:‘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这两句话非常恰当地描写出当时戏院里的情形。
  “青衣这样的表演形式保持得相当长久。一直到前清末年,才起了变化。首先突破这一藩篱的是王瑶卿先生,他注意到表情与动作,演技方面,才有了新的发展。可惜王大爷正当壮年,就‘塌中’了(幼年发育时嗓音转变,叫做‘倒仓’;中年人音败叫做‘塌中’)。我是向他请教过而按着他的路子来完成他的未竟之功的。”
  杨三绝艺
  “梨园子弟学戏的步骤,在这几十年当中,变化是相当大的。大概在咸丰年间,他们先要学会昆曲,然后再动皮黄。同、光年间已经是昆、皮并学;到了光绪庚子以后,大家就专学皮黄,即使也有学昆曲的,那都是出自个人的爱好,仿佛大学里的选课似的了。我祖父在杨三喜那里,学的都是昆戏,如《思凡》、《刺虎》、《折柳》、《剔目》、《赠剑》、《絮阁》、《小宴》等,内中《赠剑》一出还是吹腔,在老谱里名为乱弹腔。
  “等他转到罗巧福的门下,才开始学《彩楼配》、《二进宫》……这一类的皮黄戏。后来他又兼学花旦,如《得意缘》、《乌龙院》、《双沙河》、《变羊记》、《思志诚》等戏。他最著名的戏是《雁门关》的萧太后,《盘丝洞》的蜘蛛精。在他掌管四喜班的时代,又排了许多新戏。综观他一生扮演过的角色,是相当复杂的。那时徽班的规矩,青衣、花旦,不许兼唱,界限划分得比后来更严;我祖父就打破了这种褊狭的规定。当时还有人对他加以讽刺,说他这是违法乱例呢。
  “为什么从前学戏,要从昆曲入手呢?这有两种原故:(一)昆曲的历史是最悠远的。在皮黄没有创制以前,早就在北京城里流行了。观众看惯了它,一下子还变不过来。(二)昆曲的身段、表情、曲调非常严格。这种基本技术的底子打好了,再学皮黄,就省事得多。因为皮黄里有许多玩艺儿,就是打昆曲里吸收过来的。我知道跟我祖父同时期的有两位昆曲专家——杨鸣玉和朱莲芬。等到他们的晚年,已经是皮黄极盛的时期。可是他们每次出演,仍旧演唱昆曲。观众也并不对他们冷淡,尤其是杨鸣玉更受台下的欢迎。
  “朱莲芬是唱昆旦的。他跟徐小香、王楞仙等合演的《琴挑》、《问病》、《游园》、《惊梦》、《梳妆》、《掷戟》、《折柳》、《阳关》;跟杨鸣玉合演的《思凡下山》、《活捉三郎》,唱、念、做、表样样精能,着实享过盛名。他的身材较长,他就会想法遮盖自己在天赋上的缺点。出了台常把裙子系高一点,身子微微一蹲。举步时脚从横里伸出来走,照样灵动而轻快,让台下看了,并不感觉到他的腿长。这就是功夫了。
  “杨鸣玉的班辈更老了。他比我祖父要大到二十七岁,跟程大老板是师兄弟。我祖父的师父罗巧福还向他学过戏呢。他专演昆丑,可以说是无戏不精。最著名的如《活捉三郎》、《访鼠测字》、《思凡下山》、《起布问探》、《时迁盗甲》……这些戏里都有惊人的表演。可惜我没有赶上看到他的演技。
  “他不但昆戏演得好,还擅长糊风筝。小的三五尺,大的一丈开外的风筝,他都能自己糊。还常常创造新样。如“蓝云字”、“摇头菱”等等,连风筝铺子里都不会扎。这也是我在幼年所爱好的一种娱乐。北京的春天,风向非常准确,不会忽而南忽而北地大转变,所以从腊月底起,一直到清明节,天空不断地有风筝出现,多的时候总有一二百只。从斜阳里面照出各种颜色,实在太美丽了。我们本界的同人,放风筝的地方都在虎坊桥。”
  谈到这里,梅先生要到国民饭店跟萧长华对戏去了,我就同车而往。目的是想从萧先生口里,对杨三的演技更多获得一些材料。他们两位很快地就对完了戏,梅先生知道我的来意,就对我说:“来吧!你要知道杨三的本领,可以请问萧先生。”
  萧先生说:“杨三我没有赶上,不过我的本师宋万泰是他的学生,所以知道的或者比旁人多一点。你们要我说点什么呢?”我就问梅先生前面所举的五出昆戏里有何特点,请他分别细说一番。萧老先生答应了下来,喝了一口茶,慢慢地开始漫谈杨三了:
  “他演《活捉》的张三郎(杨三常与朱莲芬合演此剧),当阎婆惜在台上追逐张三的时候,他蹲着身子倒退,围着桌子转圈。全身、五官都有动作。舌头往外伸转,脖子一伸一缩,甩发旋转不已,身轻如燕,足快如风。满台上充满了阴森森的鬼气。唱到‘我泪沾襟’的时候,内行称为‘三关窍’,第一个浪头(昆剧鼓板的一种名词),张三双眼直视,眼珠定在当中,仿佛月亮给白云围绕了。第二个浪头,黑眼珠就只胜下一半了,留在眼睛的上眶,有如落日衔山。到了第三个浪头,双眼全白,眼珠上插,一直到终场,始终保持白盲状态。等到阎婆惜的鬼魂,把手帕绕在张三郎的颈上,提到场上,他的身体随着阎婆惜的手,忽高忽低,好像一盏纸灯笼,随风旋转,活像一个僵尸。入场时这死去的张三郎,躺在台上;一人捧首,一人捧足,把他抬起来,他的身体挺直不屈,就像一块铁板。这种功夫内行称为‘铁板桥’,不经长期锻炼,是不能成熟的。
  “他演《访鼠测字》的娄阿鼠,在庙内测字一场,他跟假扮测字先生来访案的况太守(钟)同坐在一条板凳上,静听况太守替他测字。等况说到了阿鼠身上,鼠这一惊,非同小可,从凳子上往后一坐,把上身弯下去,再连头带脚同时从凳下钻出,盘着腿,纵身仍坐在板凳上原处。像这样复杂的身段,要在极快的时间里,极敏捷地表演出来,实在不是容易的事。
  “他演《思凡下山》的和尚,内中有两个身段,那就更难了。脚步是下山的姿势,嘴里唱着曲子,头颈部分不住地转动。所挂的念珠,也随着打转,愈转愈快。念珠倏忽离颈,腾空而上,一刹那又落下来,还要仍旧套在颈上,继续转动。他背尼姑下山时,赤足,口衔双靴,先往左面扔出一只,再向右面扔出另外一只,那真是绝活。”
  我觉得这似乎不大可能,萧说:“这是一种巧劲。”他取出了一双靴子,比给我看,他说:
  “一只靴子咬在舌头上面,另一只咬在舌下。扔的次序,先把舌头抵住上面的靴子,把下面的扔出去;然后再扔上面的。这完全是用舌头来操纵的。”萧先生一面说,一面做身段给我看。并且附带声明:“他只是根据师父的述说,自己是并不能照样表演的。杨三死后,这种身段就失传了。”
  (按)名教师茹富兰告诉过我一段关于《思凡下山》的故事,是钱宝森讲给他听的。有一次在北京那家花园堂会里有人点李寿山、诸茹香合演《思凡下山》,宝森的父亲钱金福与李寿山是师兄弟,那天钱金福在下场门台帘边看他们的戏,唱完进去,钱对李说:“师弟,你唱这出戏不要紧,你要把师父的面子顾住,像你今天这样唱法,我怕让后辈看了,学着你也把好些身段删掉,那就把这出戏算唱毁了!”李寿山听完忙说道:“师兄,要照老样做,我实在干不了,请您闭上一只眼睛瞧吧。”从上面钱、李二位的谈话里面,可以看出钱金福的忠于艺术。前辈艺人这种对演技认真的精神,后代艺人是应该向他学习的。
  “他演《起布问探》的探子,手持月华旗,边唱边舞,舞出种种不同的花样来;这还不算难,难在旗角不卷,始终保持方形。这出戏我的儿子萧盛萱会唱,虽然也学杨三的老路子,可是比不上老前辈的功夫了。
  “他演《时迁盗甲》的时迁,是用两张桌子、一把椅子,垒为三层。时迁先竖蜻蜓,用脚钩住第一张桌子,翻到第二张桌,拿脚钩住椅背,再把身子挺起,站在椅子上,将甲盗到手。口内衔着包袱,双脚插在椅背的空隙里,仰面翻身而下。回到第二层桌子边,再仰面翻身跳下。身段复杂极了。叶盛章能照这种方式表演,是我给他找的教师,花了四十枚银元的代价学的,现在可值钱了。”
  我问萧老先生:“杨鸣玉为什么不传授几个徒弟,好继承他这样精练的技术,而不致后继无人呢?”





上一本:毛泽东看八大谋臣 下一本:朋霍费尔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民国名人回忆录系列的作者是胡汉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