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全面可靠、轻松易读的康德传记 ★告别刻板印象,颠覆传统认知,极致细节呈现★纪念康德诞辰290周年,逝世210周年相关推荐: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康德政治哲学讲稿》(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阿伦特晚年未竟之笔,重构康德政治哲学) ※《哲学史讲演录》(全四册)(新校重排本,据译者手迹修订,黑格尔*天才的著作之一,哲学史的开山之作和必读经典)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经济观察报2013年度十大好书,陈嘉映、王焱、景跃进、张静、周濂联袂推荐,汪丁丁长期探讨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一次总结) 本书简介: 人们通常以为,康德只是个单纯的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在普鲁士偏僻一隅过着离群索居、机械一样规律的生活,既没有故事也没有历史。——库恩教授的这部传记则最终打破了这一神话。与以往只着重于康德晚年的传记不同,本书着重于正在构思《纯粹理性批判》的年轻哲学家,再现了一个多面向、真实的康德形象,从而打开了我们了解康德其人及其时代的有趣视野。 这是一部康德的思想传记,旨在呈现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扎根于并回应他的时代——西方世界发生最重要变化的18世纪。本书较不着眼于康德的标准哲学作品,而是专注于康德生活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和当时世界重大事件之间的关联。在不忽略康德生平与著作的代表性细节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为叙述的轴线,带领读者巡礼康德曾经走过的旅程——从探讨牛顿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学者,到捍卫启蒙的文明世界道德的伟大思想家。 作者简介: 曼弗雷德·库恩(ManfredKuehn),以研究康德、休谟以及二者之间哲学关系的作品而著称于世。他对德国唯心论及其在德国、法国和大不列颠的先驱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从事伦理学和宗教哲学研究。库恩曾任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任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编著的作品有:《德国的苏格兰常识哲学》(ScottishCommonSenseinGermany,1988)、《伊曼纽尔康德:国际康德论文选》(ImmanuelKant,AnInternationalAnthologyofEssaysonKant,2vols.,2000)、《康德传记文献》(KantBiographien,8vols.,2002)。 译者:黄添盛,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现定居德国,译有《哲学百科》《追忆一回普鲁斯特》《瞧一眼尼采》《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目录: 哥尼斯堡的中国人(代序)/谢文郁 作者识 人物表 康德生平与著作年表 前言 第一章童年与青少年时期(1724—1740) 第二章大学生与家庭教师(1740—1755) 第三章优雅的硕士(1755—1764) 第四章重生及其意含(1764—1769) 第五章沉默的岁月(1770—1780) 第六章“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学批判(1780—1784) 第七章道德形而上学的创始人(1784—1787) 第八章与教会和王室的磨擦(1788—1795)哥尼斯堡的中国人(代序)/谢文郁 作者识 人物表 康德生平与著作年表 前言 第一章童年与青少年时期(1724—1740) 第二章大学生与家庭教师(1740—1755) 第三章优雅的硕士(1755—1764) 第四章重生及其意含(1764—1769) 第五章沉默的岁月(1770—1780) 第六章“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学批判(1780—1784) 第七章道德形而上学的创始人(1784—1787) 第八章与教会和王室的磨擦(1788—1795) 第九章老人(1796—1804)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编后记 美国学者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将彻底改变康德以往在人们心目中的错误形象。从这部目前为止篇幅最大的康德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往人们对康德这个人的了解,实在太靠不住。 当我们忙于“形上”、“形下”,“先验”、“超验”的术语操练时,我们丢掉了哲学本身。归根结底,哲学是一种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道德的事业,而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这是那位哥尼斯堡哲人的伟大一生,给后来的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教训。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按着这本传记作者的想法,他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康德人格。当然,他是否大到了这个目的,恐怕不是他说了算。但是,至少有一点他说对了:我们必须让康德活起来。 ——谢文郁(山东大学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美国学者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将彻底改变康德以往在人们心目中的错误形象。从这部目前为止篇幅最大的康德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往人们对康德这个人的了解,实在太靠不住。 当我们忙于“形上”、“形下”,“先验”、“超验”的术语操练时,我们丢掉了哲学本身。归根结底,哲学是一种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道德的事业,而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这是那位哥尼斯堡哲人的伟大一生,给后来的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教训。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按着这本传记作者的想法,他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康德人格。当然,他是否大到了这个目的,恐怕不是他说了算。但是,至少有一点他说对了:我们必须让康德活起来。 ——谢文郁(山东大学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中文世界自梁启超引进康德的学说至今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至今还没有像库恩这样一本论述完整详尽的康德传记。期待这部译著能够为国内的康德研究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彭文本(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是一本全面的康德传记,不仅介绍了他童年的压抑的教育,也有他成名前后的人事纠葛,晚年康德之所以如此,恐怕也与他的人身经历有关,哲学是纯粹的,然而宗教、教职斗争,还有与皇权的关系,越是知名的人社会负担也越重。同时这本书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康德思想研究集,它几乎涵括了康德所有的成熟作品,是对康德哲学思想的鸟瞰,阅读本书,不但能了解康德的生平,也是对康德学术的认识,而且,你绝不会读不过15页。 ——《信报》 康德是一位活生生的、热心肠的思想家。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再好不过地为此做了注脚。曼弗雷德库恩……另辟蹊径,揭示出了康德生动的成长史,从而避免了传统传记或者对其进行毫无瑕疵的包装,或者陷入到枯燥的学理讨论的做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第六章“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学批判(1780—1784) 纯粹理性批判:“最多只是两个信仰对象而已”? 前面提到康德声称《纯粹理性批判》在四到五个月之间完稿,“振笔如飞”。其他的证据也支持这个说法。哈曼在1780年6月11日写信给赫尔德说:“康德还在写他的形而上学与自然理性道德学,对于进度的落后丝毫不以为意,因为那样可以使作品更完美。”⑥8月15日,他又说,康德预计在圣米迦勒节(Michaelmas)完成《纯粹理性批判》,距当时约有六个星期。在9月7日,他写信告诉哈特克诺赫(Hartknoch)说:“康德教授不会食言,即将在圣米迦勒节完成著作,他还无法决定在您那里或在哈通(Hartung)那里出版,非常希望能在此地(哥尼斯堡)付印。”⑦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康德在1780年5月或6月撰写最后的定稿。他写这本书的程序似乎与其他作品没有两样。博罗夫斯基认为康德写作此书的方式没有什么特别。他的形容如下: 他先在脑中勾出一个轮廓,然后详细整理出来,把必要的补充或更仔细的说明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夹到匆匆写就的初稿里。过一阵子以后,他把全部的材料再整理一遍,然后干净而清楚地誊写一遍,准备付印。⑧ 雅赫曼说康德曾向他保证说:“《纯粹理性批判》里的每个句子都是先经过格林过目,在其不囿限于任何体系的持平判断的认可以后才写下的。”⑨如果这是真的(事实上我们没有怀疑其真实性的理由),那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不是一个离群索居的思想家的作品,而是合作努力的成果。没有错,其中所有的观念都是康德自己的,呈现的也是康德自己的体系。但是我们不免要问,格林的评判为康德的初稿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雅赫曼认为,格林“对于康德的内心与性格无疑有决定性的影响”。⑩他甚至可能直接影响了《纯粹理性批判》与康德其他的晚期作品。无论如何,康德的作品中有不少用词与表述方式,都可以追溯到商业语言,例如“借贷”(Entlehnung)与“资本”(Kapital)等等。(11)再者,康德在格林死后写就的作品,比在这个朋友在世时所写的作品要难懂得多。 康德所谓的只花了“四五个月”写成的《纯粹理性批判》,指的当然只是付印前誊写的最后阶段。该书最终的蓝图至少在一年前便已确立,而且部分的原稿甚至是70年代早期留下来的。这些原稿有部分保存至今,例如一部分关于“纯粹理性原则”的讨论,即所谓的《杜伊斯贝格遗稿》,以及一篇1777年10月将《纯粹理性批判》题献给兰贝特的文章: 您的来函使我倍感荣幸。在您的驱策下,我开始尝试构思一个关于纯粹哲学的方法,接着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让我得以厘清当时仍朦胧幽晦的概念。随着我一步一步往前,视野也渐渐扩展,而答案也越来越遥远。就思辨的部分而言,这部作品或可视为一种替代式的答案。由于此书是在您的激励与提示下完成的,我希望它能完全归您所有,并继而加以阐发。(12) 然而对兰贝特而言,康德的书却出现得太晚。他在1779年便已去世。他是否比其他同时代的人更了解并欣赏该书,我们无从得知,不过有许多人会认为,对于其他人而言,康德的这本书不是出现得太晚,而是太早了。如果《纯粹理性批判》不能改变世界的话,至少它也将会改变哲学。 最初的校正稿在1781年4月6日到达了哥尼斯堡。哈曼依他从康德得到的稿件顺序阅读,在5月5日,他开始挑剔这本书的长度。“这么厚重的书不仅与作者的地位,也与纯粹理性的概念不相称,他把纯粹理性对比于粗俗慵懒的理性,也就是说我的理性,说它只喜爱惯性力量(viminertia)或是附庸风雅的倒逆论法(hysteronporteron)。”(13)最后,他在1781年7月22日得到了装订成册的《纯粹理性批判》,“当作早餐”。(14) 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回答在哲学里始终很重要的三个基本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我们可以说,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处理的是第一个问题,但是他没有直接回答它。他感兴趣的主要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一切,而是一个有限制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绝对且无条件地知道些什么?以他的术语来说,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可以先天且独立于经验地认识到什么?”(15)换句话说,康德想要回答的问题是:形而上学家(包括他自己)所寻找的那种知识是否可能?该书大体上是在证明,传统的形而上学是一个根本的错误为基础,因为它预设我们对于独立于经验以外的世界可以拥有实质的知识,而康德认为我们不能有效地提出这样的主张。 康德称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张为“先天综合判断”。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先天地认识独立于经验以外的世界。但他也没有追随旧有经验主义哲学的脚印,认为一切的知识来自经验,并且把知识归结于感觉和反省。康德认为所有知识都有个先天的要素。就如他在就职论文里主张的一样,他认为我们替可知世界提供了形式。事实上,我们以及其他类似于我们的有限存在者,必然有个认识机制,而可知世界的形式层面便是由它建构出来的;而让我们得以作出关于这个世界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便是这个认识机制。这些先天综合的主张,与实在性本身无关,而仅仅涉及如我们这样的存在者所经验到的世界。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于显现在眼前的世界作出先天综合判断,完全是因为我们拥有让我们得以去经验世界的认知原理。正因为如此,这些判断不可以视为对于独立在我们的认识机制以外的世界的判断。如此,形而上学只能告诉我们经验的预设为何,或者一切经验的实现条件是什么。此后,康德便称一切关于先天知识的可能性的研究为“先验”研究,因而称自己的探索为“先验哲学”(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康德称先天的认识论条件为“形式”,一切的知识都必然臣属于它。接着他又把形式分成三类,亦即:一、感性形式;二、知性形式;三、理性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