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购买《希特勒的绝密宝藏:追踪纳粹藏匿称帝圣物纪实》有些独裁者自己手不释卷,老从书里取灵感,干下了杀人无算的大业,偏偏又不让老百姓自由自在地读书,还要焚书坑儒,毁千古文明于一世。你说,读书对这种人来讲到底是好是坏?我指的这个人是希特勒。 ——梁文道 ☆梁文道先生在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中连续两期隆重推荐本书: 《开卷八分钟》2010年3月29日**次推荐,节目视频:http://t.cn/aBtr82 《开卷八分钟》2010年3月30日第二次推荐,节目视频:http://t.cn/aBtdhS ☆深度剖析1.6万本私人藏书,还原希特勒思想形成始末 ☆看焚书愚民的独裁者如何自己读书成痴,看读书这件事如何成就和毁灭希特勒 ☆英文版面世后又陆续被翻译成36种语言,中文版内地首发 ☆美国《华盛顿邮报》年度瞩目好书、年度**图书 ☆英国《金融时报》年度**图书、年度*热假期读物 本书简介: 希特勒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天才演说家,素食主义者,极端独裁分子?……对他的思想、行为,甚至他的世界观、性格的分析研究,世界上已有的各类作品早就汗牛充栋了。但你手中正拿着的这本书绝对是最独一无二的! 本书作者通过潜心研究希特勒在藏书中写下的大量批注,认真分析他在各时期发表的言论与他所读之书的内在联系,生动描述了他从年轻下士到成为疯狂刽子手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希特勒在其一生之中收藏了哪些书,这些书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甚至怎样改变了他的人生。同时,书中还展示了数十幅珍贵的图片资料,包括希特勒的藏书票、签名、批注、素描画、插图、照片、信件、赠言,等等。 本书是第一部从希特勒阅读的书籍中透视他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的著作,被评为“解读最洞悉其思想、最深入其灵魂”的作品。它既是一部隐匿在书架中的“希特勒传”,也是一部伟大的学术作品,为人们研究希特勒提供了极有见地的独特视角。 本书英文版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凤凰卫视等媒体的重点关注,迄今为止已被译成3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好评如潮。 本书看点大揭秘: ◎希特勒究竟有多少藏书? 据载,希特勒的藏书有16000多本,分别位于柏林、慕尼黑和贝希特斯加登三地。如今只剩1200本留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本书作者正是以剩下的这部分藏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更为珍贵的是,读者可以从这些藏书中一窥希特勒的签名、批注、赠言等“真迹”。 ◎希特勒真的爱读书吗? 是的,希特勒的阅读热情近乎疯狂。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读书。有一次,他的情妇爱娃?布劳恩不小心打搅了他读书,结果被他训斥了一顿。此后,他的书房外便挂了一个告示牌:“保持绝对的安静!” ◎希特勒如何通过读书成功上位? 亨利克?易卜生的《培尔?金特》激发了他的政治野心;亨利?福特的《国际犹太势力》对他早期事业的影响极大;麦迪逊?格兰特的《伟大种族的消逝》给他塑造了种族观念的基本框架;托马斯?卡莱尔的《腓特烈大帝传》为他找到了一生崇拜的偶像;…… ◎希特勒的邪恶思想是怎样诞生的? 希特勒不仅会在阅读过的书上做眉批——画线标注、问号、惊叹号、字迹潦草的评论等,还把这些观点运用到自己的著作、演讲、谈话和行动之中。他快速阅读大量书籍,筛选出有益的信息,并将不合乎自己那套疯狂理论的材料弃置一旁。 作者简介: 提摩西·赖贝克(TimothyW.Ryback),美国学者,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并获得该校博士学位。他还曾为《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等撰写欧洲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文章。目前,他担任法国巴黎国际外交学院(AcadémieDiplomatiqueInternationale)副秘书长(Deputy-SecretaryGeneral),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目录: ,同时仅有200本书可以在国会图书馆 目录: 被取出。这本书的前后封面被一根粗壮的亚麻线牢牢地固定在书脊上,挡住了书名:《亚洲北部、中部以及东部——地理科学手册》(North,CentralandEastAsia:HandbookofGeographicScience)。蓝色的书脊上印有金黄的浮雕式的纹饰。书内原有的书页被一叠杂乱的文件代替:一打左右底片;一份未注明日期的手稿,其标题为“德国问题之解决办法”;一张赠礼卡片上写着几行简洁的文字: 我的元首: 您第一次参加施滕克啤酒馆14周年纪念聚会,加尔夫人将第一批陪同您的战 士的名单交给您。我们坚信,此时此刻正是我们帝国诞生并前进的最伟大的时刻。 忠诚之心至死不渝。 胜利万岁! 老同志们 这张卡片上没有日期;早期纳粹党成员的名单也已经丢失。而文中提到的加尔夫人(Mrs.Gahr)大概指的是奥托·加尔(OttoGahr)的妻子。奥托·加尔是名金匠,他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浇铸了第一枚金属的万字章。另一方面,文中提到希特勒第一次出现在施滕克啤酒馆(SterneckerBeerHall)。那天是14日的周年纪念日。它用最简洁的方式为我们保存下了希特勒政治生涯发展的轨迹:从1919年的政治暴发户晋升为1933年德意志帝国总理的演变过程。 我在本书中选择的是那些在情感上或心智上对希特勒造成重大影响的书。这些书盘踞在他的大脑中,占据了他的私人时间,造就了他在公众面前的那些言辞和行为。这其中第一本书是一份导游手册。他花了4马克(此处注释见原书),而购买时间是1915年11月末的一个平淡无奇的星期一。当时他26岁,是一位在前线服役的下士。最后介绍的是一本他读了近30年的传记,并最终于1945年春天引导他走向自我毁灭。我对这些书的选择十分谨慎,它们都是为希特勒所有,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的书。此外在遇到眉批时,我也同样保持审慎的态度。“著作权”归属不明、没有定论的眉批材料不在我的挑选范围之中。再次重申,我所使用的均是言之凿凿的证据;我在文中讨论的都是独立案例,并提取了前人研究成果中那些可靠的信息来使用。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使用的均是通用的译名。 本雅明在他那篇论述藏书的文章结尾时,还同时考虑到了收藏者在每本书上倾注的物质及精神的双重投入。他生动地回忆了1915年自己购买典藏版的巴尔扎克《驴皮记》(PeaudeChagrin)的情景。该书以雕刻的凹版印成,精美绝伦。他还回忆了自己获得一份稀有的1810年的论文时的细节。这份论文的论题是“神秘主义及自然主义哲学”,由德国作家约翰·威廉·里特(JohannWilhelmRitter)著,题目为《一位青年物理学家的遗言》(PosthumousFragmentsofaYoungPhysicist)。 这些书让本雅明的记忆涌上心头:“那些藏书的房间携带着记忆夹在书中——我在慕尼黑的学生宿舍、在伯尔尼(Bern)的住处、在瑞士布里恩茨湖畔隐居的小屋,以及我年少时的房间。这四五处旧所,与这几千本图书联系在一起。” 希特勒没有如此描述过自己的收藏。没有任何记录表明他的书从何处获得,也没有说明它们在他心中的特殊地位。但林林总总的题字、批注以及其他细节都给我们留下了证据,帮助我们了解那些书在他人生中起到的重要意义。这些内容将在本书中为大家展示。有些独裁者自己手不释卷,老从书里取灵感,干下了杀人无算的大业,偏偏又不让老百姓自由自在地读书,还要焚书坑儒,毁千古文明于一世。你说,读书对这种人来讲到底是好是坏?我指的这个人是希特勒。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梁文道 作者的研究涵盖这样三类图书:希特勒所写的,包括他在战争中所写的回忆录;希特勒所阅读的,书上有大量的眉批;希特勒被赠与的,例如一本有着怪诞标题的《戈林生活小品》的自传,经由他的私人秘书呈送给他。 ——美国《纽约客》杂志(TheNewYorker) (本书)通过希特勒的藏书来追踪他的心智成长。作者告诉我们,当希特勒在尼采、叔本华的思想里自由嬉戏的时候,他自己的理论也“如同铺鹅卵石一般,从那些廉价的充满快意恩仇的平装书和神秘的硬书皮里,慢慢地建立起来了”。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 有时,从一个人所读的书中可以读懂一个人。在这本书里,一个历史上最复杂的人物(希特勒)被浓缩为一个只是捧着书、拿着铅笔的读书人。 有些独裁者自己手不释卷,老从书里取灵感,干下了杀人无算的大业,偏偏又不让老百姓自由自在地读书,还要焚书坑儒,毁千古文明于一世。你说,读书对这种人来讲到底是好是坏?我指的这个人是希特勒。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梁文道 作者的研究涵盖这样三类图书:希特勒所写的,包括他在战争中所写的回忆录;希特勒所阅读的,书上有大量的眉批;希特勒被赠与的,例如一本有着怪诞标题的《戈林生活小品》的自传,经由他的私人秘书呈送给他。 ——美国《纽约客》杂志(TheNewYorker) (本书)通过希特勒的藏书来追踪他的心智成长。作者告诉我们,当希特勒在尼采、叔本华的思想里自由嬉戏的时候,他自己的理论也“如同铺鹅卵石一般,从那些廉价的充满快意恩仇的平装书和神秘的硬书皮里,慢慢地建立起来了”。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 有时,从一个人所读的书中可以读懂一个人。在这本书里,一个历史上最复杂的人物(希特勒)被浓缩为一个只是捧着书、拿着铅笔的读书人。 ——中国《世界博览》杂志 ……我们能够从(本书)中知道希特勒图书馆的核心藏书究竟是哪些,从而不单单可以洞察到希特勒的精神世界,更可以触摸到他构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思想体系的基石。 ——中国《作家》杂志卷一 一战前线阅读的时光 20世纪世人发现,德意志帝国首都最迷人之处既不在于它雄伟壮观的历史纪念碑,也不在于它丰富的文化遗产。 ——马克思·奥斯邦(此处注释见原书)《柏林》(Berlin),《著名文化遗址》(FamousCulturalSites)系列丛书第41卷,1909年于莱比锡出版1915年11月底,这个星期一沉闷无聊。巴伐利亚第16步兵团预备役下士阿道夫·希特勒从他的兵营中走了出来。兵营坐落在佛尼斯小镇(Fournes)的边界,安设在一座距法国北部第二道防线两英里远的二层农舍内。他将军用雨衣紧紧地裹在身上,以便抵御秋天逼人的寒气。脚下钉靴踩在冰冷的鹅卵石上噼啪作响。他为买一本书而朝小镇走去。 对于一位26岁的前线战士来说,这周着实过于平静。上周却有所不同,他们原本安静太平的日子不时遭到敌方炮火的攻击和毒气的侵袭。仅以上周二为例,浓雾短暂退散,三架英军复翼飞机在这个区域盘旋良久。就在飞机出现后不多时,前线派下来一些头戴橡胶面具和防风眼镜的士兵,他们敲响了毒气警报。对于1915年11月的前线战士来说,生化毒气基本上还属于新生事物。 就在几周前,几名隶属于印度的黑人士兵被押至英国服役,随后倒戈投降,向德国人发出了毒气警告。这种新式武器静默无声,威力却令人发指。试验者放完火,站在树木燃烧冒出的滚滚浓烟中,测试着这些看似笨拙的精密装置。那天傍晚,人们看到怪异的黄色烟雾飘浮在这片无主之地(no-man's-land)上,幽灵般地徘徊着。继而微风吹来,烟雾随同闲散的气息回到了英军战线上。此后毒气警报接连出现,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1915年11月16日周二的兵团日志中记录显示,此次为“虚假警报”。 次周周一,即11月末,离开兵营一周后,希特勒带着他买的书从拂晓初现的天空下回来。天气寒冷,浓雾打湿了一切,但零星的炮火则完全不受影响。傍午暮霭散去,英军炮兵在德军两英里的防御区布下散弹幕,其目标正是德军战地指挥部和榴霰弹覆盖的H区。待在佛尼斯小镇享受“休息时分”的希特勒,那时一定听到了战区炮弹爆炸的闷响。 作为一名信使(Meldeg?nger),也就是通信兵,希特勒隶属于该团的总指挥部。他通常倒班工作:三天在前线,三天在佛尼斯镇(Fournes)休息。希特勒经常会沿着乡间小道从佛尼斯镇走到邻近的弗罗梅勒村(Fromelles)。前线指挥部和急救站就坐落在那里。他穿过一条条交通战壕,来到这片梦魇般废墟前,满眼都是弹坑和毁坏的村庄。这里所有的法国村庄都有一个德语名字,便于军队和通信兵在行动中定位。 这些德语地名反映了战争带来的伤害,比如“被炸的小屋”(Knallhüte)、“火炉”(Backofen),以及英德两军战壕拐点相近处的“死猪”(TotesSchwein)。还有一处村庄根据军团指挥官弗里德里希·佩茨(FriedrichPetz)的名字被称做佩茨城(Petzstadt)。而在部队左翼第16、17团交界处,有一座被夷为平地的农场,它就是臭名昭著的“达豪”(此处注释见原书)。达豪位于慕尼黑北部,那里风景如画,是艺术家的聚集地。在当时《米其林指南》(此处注释见原书)一书中,达豪获得了两颗星。不过在以后几十年中,人们很难就这一评价达成共识。 尽管通信兵的任务普通平常,但有时却极端危险。炮火的攻击有时会毁坏电话线,干扰正常的战地联络。这个时候,通信兵就必须穿梭在子弹横飞的战场上;而其他士兵却躲在地下碉堡中。通信兵派送的信函有不同的等级区分,一般通过这样一组符号来表示:“×”代表普通信函,“××”表示较为重要,“×××”则意为紧急。然而,通信兵们通常还是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处于危险境地。希特勒曾回忆说:“就为了投寄一些明信片,我得经常穿梭在密集的枪林弹雨之中。”1914年秋天,瓦显蒂(Wytschaete)战役打响了。就在战争的第一天,八人编制的通信小组仅剩四人,其中三人在战争中直接死亡,一人重伤弥留。而到1915年秋天,希特勒便成了通信小组里唯一一名老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