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黄纬禄院士传记


作者:编者     整理日期:2015-11-07 11:45:11

该书由黄纬禄院士的女儿黄道群执笔撰写,书中倾注了她对黄纬禄院士的真挚感情。书稿语言平实,情节感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本书简介:
  该书描写了黄纬禄的成长经历,记载了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歌颂了黄纬禄的高尚风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黄道群,1952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有过当工、农、兵的各种经历,曾任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副处长、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有关卫星图像处理系统的技术工作;跟踪、研究国内外遥感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先进前沿技术、卫星地面系统关键技术的发展动向;承担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与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关机构的联系、交流与合作;编写相关研究报告和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曾执笔编写《中国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可行性论证报告》,发表《印度航天遥感发展的研究》等论文。
  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前言序二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和塑造了一大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理论功底序二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和塑造了一大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理论功底深厚,技术水平高超,善于引领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孕育航天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把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方法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中国航天事业积累精神财富,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决定,组织编写一套《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同时也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指明了方向。在中国航天事业“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出版这套《丛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记载航天历史。航天院士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成长历程反映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这套《丛书》不仅是航天院士个人的传记,也从不同侧面记载了中国航天从技术到管理、从思想到精神的真实历史。弘扬航天文化。宣传航天院士,就是站在科学的高度,向社会各界全面宣传航天事业,弘扬航天文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传承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是包括航天院士在内的几代航天人,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提炼、传承而逐渐形成的,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丛书》全面反映了航天院士的学术成就、科学作风和思想品格,有助于航天精神薪火相传。培育航天人才。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一代航天新人正在茁壮成长。《丛书》是泽被后世的人才工程,对于培育航天人才、发展航天事业、铸造新的辉煌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丛书》是一套具有航天特色的爱国主义教材,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航天、投身航天、奉献航天,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再攀高峰,使中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续写辉煌。
  高红卫2014年1月1981年2月,黄纬禄主持召开了“巨浪一号”的第三次总师扩大会。会议分析了首发遥测弹试验失败的原因,对于各系统后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制定出确保第二发遥测弹飞行试验成功的具体技术措施。同时,还对所有弹上设备从设计到工艺逐项进行了仔细的审查。
  第二发遥测弹通过严格的综合测试后离开总装厂,经长途运输被安全送达试验基地。新闻媒体对即将准备进行的固体潜地导弹陆台发射飞行试验做了预先报道,使得这次试验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关注与期待,这更使黄纬禄感到责任重大、压力巨大。接受首发失利的教训,各个研制单位举一反三,再次全面开展质量复查和事故预想活动。
  为了使质量工作落实到位,试验队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要求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必须做到三到位、三检查、三清楚。
  三到位:即在进行每一项工作之前,指挥人员到位、基地的操作人员到位、研制单位的技术人员到位;
  三检查:即通电前,要检查仪器设备的线路、插头、开关是否处于良好状态;
  三清楚:即指挥、操作人员对工作程序内容清楚、协同动作清楚、技术要求清楚。
  此外,还建立了双岗制或三岗制。
  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还夹杂着不少由于单位之间分工界面不清而引起的扯皮现象。比如:这发导弹在试验基地进行再装配时,由于之前没有对发动机点火引爆器的电缆插头由谁负责操作做出明确规定,致使两个相关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形成了推诿。这是一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存在着遇静电而引爆的可能性。责任重大,谁都怕担当不起。夜深了,任凭黄纬禄如何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双方还是僵持不下。怎么办?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就这样一直僵持下去呀。黄纬禄心想,试验在即,还是自己上吧!于是,他平静而又诚恳地说:“你们都不愿意接插的话,明天我来插吧!”黄纬禄不惧危险,一心为事业成功着想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人们,当即就有一位同志感动地说:“黄总,您这么大年纪了,……我来插!”僵持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了。
  ……
  第二发遥测弹经过严格的检查测试后,被运往发射阵地,弹体高高地矗立在发射台上。发射阵地上所有岗位的技术人员们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垂直测试、总检查……所有程序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伴随着“……测试结果正常”的报告声不断传来,黄纬禄在深感安慰的同时,仍在认真地思索着……
  地处戈壁深处的发射阵地,若没有试验队的工作人员出出进进,四周都寂静得出奇。特别是冬季,融化的雪水从高耸的发射塔架上滴下来,“嘀嗒、嘀嗒”的声响,人站在地面上都能清晰地听到。寂静的环境,更益于人们集中精力。黄纬禄站在发射阵地的场坪上环顾四周,一会儿凝神思索,一会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巨浪一号”导弹,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导弹像一名待命出发的勇士,更显得英姿勃发。黄纬禄禁不住送上他发自内心的祝愿:“你一定要飞行成功,一定要争口气啊!”
  按照规定,全体试验队成员已撤离发射阵地,来接黄纬禄的小车停在了他的身边:“黄总,回去吧!”“你们先回去,我想走一走。”黄纬禄一步一步缓缓地向招待所的方向走去,工作人员跟随其后。黄纬禄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的担心:是否还有没考虑到的技术问题?是否还有被遗漏的质量隐患?明天天气怎么样……他走着、想着、若不是秘书提醒,他竟然不知自己已经来到了招待所的大门口。
  每逢发射试验的前夜,黄纬禄都不会安然入睡,他不断地回忆着问题查找、全弹测试、导弹转场和发射试验大纲的每一个细节。1981年6月17日凌晨,黄纬禄依旧是精神抖擞地带领有关人员进入发射阵地总指挥所。阵地上,发射前的总检查按部就班地进行着,除了不时传来几句检查情况的报告声外,偌大的指挥所寂静得似乎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总检查完毕,一切情况良好,请求转入发射程序”!发射阵地传来的报告声刚一落音,黄纬禄便镇静地命令道:“同意转入发射程序!”此刻,他语气沉着坚定,心中充满自信,指挥果断有方——那充满儒雅和坚毅的形象,令人对他肃然起敬!
  飞行试验即将按照预定的自动程序进行下去。黄纬禄和基地司令员离开总指挥所,缓步走过长长的地下隧道,爬上了高高的山坡。这是观看导弹发射现场的**位置,此时,山坡上早已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人群,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请黄总马上到总指挥所!马上到总指挥所!!”忽然,扩音器中传来急切的呼叫声,黄纬禄心头一紧:“不好,一定是有异常情况发生!”他三步并作两步急速奔下山坡,又以极快的速度穿过200米左右的隧道。当他进入总指挥所时,按程序离发射时间只有两分钟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听着发射阵地传来的简短汇报:
  “一级伺服机构反馈电压表指针偶尔出现摆动!请黄总指示!”
  总指挥所的同志们都有点慌了,难道首发飞行失利的场景又会重现?!这一发如果再出问题,如何向国家交待啊!巨大的压力让所有人不敢再往下想了!他们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注视着黄纬禄。此时,黄纬禄的脑子如同高速计算机超速运转,整个弹体的系统框图清晰地展现在脑海中,所有可能引起一级伺服机构反馈电压表指针摆动因素的信息被迅速提取出来,面对异常,黄纬禄很快镇定下来,他拿起话筒冷静地询问发射阵地地下现场指挥所的同志:
  “惯性器件平台怎么样?”“平台没问题!”……
  随着对询问结果的快速分析,在两三秒的时间内,黄纬禄当机立断,沉着果敢地下达了“按时发射”的命令。
  总指挥所里的每一人都为黄纬禄的决定捏了一把汗!
  顷刻间,随着一阵地动山摇的轰鸣,导弹喷出一团金色的云烟,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叫,腾空而起,拖着几十米长的尾焰,直插云天。当人们还在疑惑这命令的正确性时,末区已经传来捷报:弹头准确击中目标,射击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我国自行研制的固体战略导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整个发射现场一片欢腾,人们欢呼、跳跃、拥抱,一顶顶帽子飞上天,一双双眼睛里涌出热泪……大家为试验成功忘情祝贺,由衷地叹服黄纬禄在关键时刻,竟有如此惊人的胆略和魄力,真不愧是一名身怀绝技的“老总”啊!基地司令员含着热泪紧紧地握着黄纬禄的手说:“黄总,你的决心下对啦!”
  把巨大惊恐变成胜利欢呼,这不是侥幸。当人们事后问起黄纬禄如何能当机立断时,他说:“这发弹从总装测试开始,我是从头到尾一直跟下来的,对它的情况比较清楚。这个平台灵敏度非常高,弹体很轻微地摆动一下,就会发出信号,有信号伺服机构的电流表就有摆动。这个摆动有可能是地面的风或其他小型干扰震动了弹体而产生的。因为平台没有问题,我就能断定导弹本身没有问题,所以才敢作出‘按时发射’的决定。”
  俄国赫尔岑说过一句名言:“科学绝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得的方法。”黄纬禄虽为主管全局的型号总设计师,但是,正是他这种从导弹的总装测试开始就一直跟下来的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才赋予了他在危急时刻准确判断、当机立断的能力。多年跟随黄纬禄一同工作的杨树诚,多次亲身感受过黄纬禄在关键时刻毫不迟疑的一锤定音。他说:“黄老总不仅是协调千军万马的优秀指挥家,还是一位坚定果断的决策者。他的决断,有时看上去十分大胆,但却决不是‘碰运气’,一切都源于他在技术方面的一丝不苟。”
  也有人问道:“黄总,“你有没有想到过,万一失败了要负责任?”黄纬禄笑笑说:“该负责时就要敢于负责。如果我怕负责任,决定不打,那问题当然很简单,但要把弹拆下来拉回技术阵地重新测试,那样做损失会更大不说,发射周期也要拉长,如果再有其他的事情发生,问题就复杂化了。当然,我决定继续发射,个人承担的风险是很大的。如果当时平台在地面是好的,上天以后坏了;或者电流表的摆动预示了平台要出问题,那么万一发射失败,全部责任就在我一个人身上。只是当时根本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关键时刻,要有敢于负责的精神!”





上一本:戚继光大传 下一本:梁晋才院士传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黄纬禄院士传记的作者是编者,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