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家族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     整理日期:2015-11-04 16:05:59

1.所选文章均已在《南方人物周刊》上发表过,具有一定的读者群体;2.钱钟书、陈寅恪、梁漱溟、陈独秀、蒋介石、冯玉祥、章太炎、鲁迅、宋子文、邵逸夫,这10个人物,既是近现代以来备受关注的人物,同时也诸多争议。容易引起读者关注;3.除其家族历史,对于存在争议的热点,也进行充分挖掘,更具故事性、可读性;既是他们各自的家族史,也是当时历史的一个侧面,对于关注近现代历史的读者,也是一种阅读补充。本书简介:
  《家族》是《南方人物周刊》上“家族史”专栏历年精品的结集,记录钱钟书、陈寅恪、梁漱溟、陈独秀、蒋介石、冯玉祥、章太炎、鲁迅、宋子文、邵逸夫十个近现代风云人物的百年家族史,上溯其家族发迹之源,追踪其子嗣延续之流;纵观其气运之流变,细窥其陨败之兆象,揭示其荣盛之玄奥。实可谓“记一家兴衰,观百年荣枯”。此书,堪称一部别开生面的近现代家族史。
  作者简介:
  《南方人物周刊》是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南方周末出品的新闻综合类周刊,以“重新打量每个生命”为宗旨,以“平等、宽容、人道”为理念,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各种人物,使读者从中看到人性的力量和时代的进程,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
  目录:
  钱钟书家族
  钱钟书苍莽昆仑一代鸿儒
  杨绛百年淑子映月泉清
  钱基博与杨荫杭
  杨必令人扼腕的英才
  钱瑗我和爸爸最哥们儿
  陈氏家族追寻百年的独立与自由
  陈寅恪家国运命,百年悲欣
  画坛巨子陈衡恪
  陈氏后人从人文转向技艺
  梁漱溟家族志士心怀,儒者风骨
  梁漱溟“问题中人”
  陈独秀家族于政治立命然历史沉浮里何处安生
  陈独秀一生都消耗在政治中
  陈氏家族一言难尽的悲怆钱钟书家族钱钟书苍莽昆仑一代鸿儒杨绛百年淑子映月泉清钱基博与杨荫杭杨必令人扼腕的英才钱瑗我和爸爸最哥们儿陈氏家族追寻百年的独立与自由陈寅恪家国运命,百年悲欣画坛巨子陈衡恪陈氏后人从人文转向技艺梁漱溟家族志士心怀,儒者风骨梁漱溟“问题中人”陈独秀家族于政治立命然历史沉浮里何处安生陈独秀一生都消耗在政治中陈氏家族一言难尽的悲怆蒋氏家族从权力中心走向边缘回看百年蒋经国蒋介石如何指导蒋经国读书学习蒋友柏悬崖边还有没有贵族蒋家四代在台湾冯玉祥家族多变将军革命梦冯玉祥多变将军冯家故事章太炎家族革命元勋文化遗民章太炎太阿倒持孤怀宏识章念驰祖父不需要刻意纪念章门弟子师承与叛逆鲁迅家族冷却的手足从未忘却的纪念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鲁迅的后人们周作人之“苦”周作人之谜——止庵谈周作人的国事与家事宋子文家族“第一家族”显赫一时民国“财长”宋子文探寻贪腐之谜——历史灰雾中的“宋家王朝”今日宋孔家族邵逸夫家族影业传奇功德圆满邵氏家族燎原的影视帝国前言《南方人物周刊》 的办刊初衷来之于美国时代集团属下的 《时代》 周刊。 《时代》位居美国周刊发行的第一位,达 400 多万册,2001 年收入超过 12 亿美元。而该刊是以其《南方人物周刊》的办刊初衷来之于美国时代集团属下的《时代》周刊。《时代》位居美国周刊发行的第一位,达400多万册,2001年收入超过12亿美元。而该刊是以其人物报道为特色,每年的风云人物评选及各种人物榜都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形成了它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当时我们发现,国内尚未有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类人物报道杂志。因此,当拿到刊号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创办一份与时代进程紧密结合的以人物报道为切入点的时政类周刊,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以“平等、宽容、人道”为理念,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遂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为读者“奉上一席精神盛宴”,给读者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定位是刊物基因,刊物能长成什么样,定位是基础。在专题《中国抗艾英雄》里清晰地体现了我们的办刊理念。无论是作为副总理的吴仪、科学家何大一、名演员濮存昕等一批社会名流,还是退休的高耀洁、志愿者杜聪、艾滋患者马深义等民间人士,在人类的劫难面前,都表现出了人性的英勇、无畏、坚韧和爱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抗击病魔的侵扰,提升人类的勇气,弘扬人性的伟力,烛照人们的愿景。他们是影响时代的真正英雄。在这组专题里,《南方人物周刊》还要表达的不只是精英在影响时代,而且还表达了那些普通人身上的向善力量,他们同样影响着每一个人。历史就是这样,由无数人的合力推动向前。记录人物,也就是记录历史。《南方人物周刊》坚持自己对人物记述的原创表达,“记录我们的命运”,强调的首先是记录,记录意味着客观公正,记录意味着必须亲临事件现场,记录意味着必须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以独有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人物的风采。《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个人物深度报道,另一种是一个概念、一个群体,用群体集束式的力量来表现时代。如“回望30年”系列报道——“知青沉浮录”、“告别无产”、“明星改朝换代”、“高考三十年”等专题,就是从不同方面记录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的巨变过程,从中国人自身的故事中,会看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变迁。2009年推出百年家族系列,同样反响非常好,多家出版社找上门,希望和《南方人物周刊》合作,出版系列图书。这种以年度甚至是跨年度的专题策划就像一部优秀电视连续剧一样,总能给读者以期待,吸引了新读者,留住了旧读者,对杂志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都有很大帮助。自创刊以来,《南方人物周刊》一直忠实于自己的办刊宗旨——“记录我
  们的命运”。2009年,无疑是一个挖掘中国和中国人之命运的富有意味的年份。不久前,国外有人说,20年后,中国将成为第一经济大国,第二政治大国,而有关中国崛起的言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1949年距今是一个甲子,再往前推进一个甲子,恰恰可以涵盖百日维新的重要时刻,并且可以衔接由奕和曾国藩等人主导的自强运动,将近代中国的梦想和今天的光荣打通,将百年前的激荡与今天百味杂陈的现实联接,通过一个个影响过中国的著名家族的故事,来完成我们对于百年中国的回望。这是我们推出“百年家族系列”的缘由。从本书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个家族的命运,还能读出时代的变迁。看到中国横亘20世纪一些大户家族的全貌,以及一些历史长河中的碎影、细节和场景,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采访共同构成了百年家族的历史文本。大历史下,曾国藩、李鸿章、梁启超等百年家族系列的推出,隐喻地表达对当下社会的一种情感和寄思,对当下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的社会不无启发。回顾历史,惯常的做法自然是从第一年说起。这样一种做法有它的方便之处,但是也有可能斩断近代史这一处处因果相联、难以机械拆解的活体。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最想弄清楚的,是我们从哪里来,以便知道我们想要和可以往哪里去;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在哪儿前进了,又在哪儿倒退了,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哪些方面却原地踏步。《南方人物周刊》记录的每一段文字都有可能成为历史草稿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历史便是由一个个人物的传记书写而成。著名学者朱学勤教授对《南方人物周刊》有一种期待,他说,希望多少年后,当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时,书案边有一本杂志,它就是《南方人物周刊》。
  杨绛百年淑子,映月泉清李乃清“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如今只有这一家。杨绛拒绝封起阳台:“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钱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他们家不是一般的朴素啊!”好几位被访者都向记者感叹,钱杨夫妇捐了八百多万元版税给清华的贫寒学子,自己却过着极其简朴的日子: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据说,那是钱钟书活着时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客厅即书房,中间安放着一张大写字台,钱钟书过去坐这里,他走后杨绛继续在此伏案,坚韧地写出《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近作,年届白寿的她如今仍天天读书,笔耕不辍。家里一切都保持钱钟书在世时的旧样。西墙边放着两张沙发,专为接待客人;东、北两排靠墙书柜,实际仅一个书架,且多是工具书;南面一溜明亮的玻璃窗,映出主人的剔透。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60多年。夏志清称,“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有一对像他俩这样才华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名的幸福夫妻了”。“钱钟书和杨绛是我最喜欢、最尊敬的一对夫妇!他们的婚姻是最美满的!”听闻记者要写钱杨,素来拒绝媒体的傅聪欣然受访,深情回忆道:“我常常看到他们之间会心地微笑,有种内心的交流无时无刻不在那儿,两人在一起,就是有种默契,又有温柔在,每次看他们我都被感动。我想,看过《干校六记》的人都能感觉到,他们夫妇能够活过来靠的就是这种互相之间的交流: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里面最高层次的人,所以他们的交流不是普通的,还有intellectually(理智上)思想上的高度交流,上升到哲学的美的高度,让人羡慕!”“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
  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这10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除了2003年出版的3卷《容安馆札记》,还包括178册外文笔记(共34000页),刚刚整理完的20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将面世,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荷的重担。如今,迎着即将到来的百岁生日,她微笑着,倔强着,还在孜孜矻矻地“打扫现场”……
  半部《红楼梦》加半部《儒林外史》
  求学清华时,杨已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1933)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1934)都受到任课教师朱自
  清的嘉奖,并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1936年《璐璐》还被林徽因选入《大公报丛刊小说选》。解放前,杨绛发表的短篇小说《小阳春》被收进《新文学大系》;1978年后,她又创作了《“大笑话”》、《玉人》、《鬼》、《事业》等短篇,后收入1980年出版的《倒影》。其中,《“大笑话”》和《事业》分量最重、篇幅最长。作品中的陈倩、周默君、陈倚云等都是才智非凡、工作忘我的知识女性典型。后两位老少校长,反映了杨绛青年时代的某些经历,她自己曾任振华女校上海分校校长,换句话说,也当过“行政干部”,尽管她自谦“我不懂政治”。早在艰难的抗战时期,中共上海地下党曾在文艺界组织了20多个职业剧团开展戏剧救亡运动。刚从国外回沪的杨绛,在陈麟瑞(笔名石华父)、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业余创作了四幕剧《称心如意》。此剧在金都大戏院上演,由黄佐临执导,李健吾也粉墨登场扮演剧中一位老翁。杨绛虽是剧坛新手,但“出手不凡,功底深厚,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称心如意》引来阵阵喝彩声”。看过此剧的赵景深在《文坛忆旧》中评议道:“此剧刻画世故人情入微,非女性写不出,而又写得那样细腻周至,不禁大为称赞。”此后,杨绛又创作了喜剧《弄假成真》、《游戏人间》及悲剧《风絮》,延续英式戏剧传统,讽刺人性的弱点,幽默人生的悲欢,柯灵赞她“解剖的锋芒含而不露,婉而多讽”。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1958年,年已47岁的杨绛下决心“偷空自学西班牙语”,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她无师自通,锲而不舍地完成了这项庞巨的翻译工作。未完译稿历尽磨难,“黑稿子”在“文革”中“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九死一生”,总算逃过劫难。
  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邓小平惊讶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此事一言难尽,杨绛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
  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贡献,向来低调的杨绛,只得接受电视新闻镜头的闪光一照。说起翻译,这位大家的第一篇译文还是当年叶公超布置的“作业”。清华读研时,杨绛已和钱钟书确立恋爱关系。一次叶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一本英文刊物,让杨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说《新月》要发表此篇译文。她当时心想: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吧?只好迎接“考试”。此前她从未学过、做过翻译,虽在政治系毕业,但对政论一向无兴趣。别说翻译,对她这个姑娘家而言,读这样的文章,难度也可想而知。然而,她硬着头皮交稿时,叶公超却说“很好”。不久,《新月》就发表了她的这篇“处女译文”。
  





上一本:英国复兴领袖传 下一本:王明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家族的作者是《南方人物周刊》,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