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惊鸿一瞥:CCTV首席财经主播陈伟鸿自述


作者:陈伟鸿     整理日期:2015-11-04 16:03:08

他是一位不卑不亢、拿捏到位的对话者,虽专业而内敛,虽内行而平和;面对全球工商巨子,他潜心营造的话语场为观众洞开商业与人生的独特境界,令枯燥而严谨的财经话题平添个性之美和交锋之趣。”这段由《新周刊》撰写的颁奖词,见证着陈伟鸿的独立之路。
  陈伟鸿说:“自从有了主持人,观众就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我愿这双眼睛永远公正、明亮。”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相信作为“另一双眼睛”的陈伟鸿,永远公正、明亮。
  数年时间的往返奔波,他始终致力于在舞台上沉住气、找到自己的观众,终于在一个新的世界磨炼出一个新的自己。
  从不盲从,也绝不狂妄……在这本书里陈伟鸿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后半生提出鞭策。本书简介:
  一个在海边长大的男孩,一位遍访世界500强的高端财经主播。一轮时光,中年况味,陈伟鸿为你亲述人物和财富背后的精神,洞悉时代与人生起伏的真相。45年的半世人生,个人小传与时代大传相互映衬;13年的“对话”如流云过隙,政、经各界高手轮番登场。“惊鸿一瞥”,瞥见的是这个时代最本质、最喧嚣、最激动人心的片段。正如陈伟鸿书中所写,“我们都是这世界的一瞥风景,而自己,也从别人的风景里审视世界。”
  作者简介:
  陈伟鸿
  1968年出生于厦门。早期曾在厦门电视台做过记者、编辑、主持人、制片人。2001年开始担任《对话》栏目主持人至今,是央视最优秀的财经节目主持人。
  陈伟鸿说:“我在主持方面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培训,惟一的优势就是善于观察,愿意不断地学习。”
  目录:
  1时代和我一起“长大”
  2一座小岛的悬疑志
  3非典型性财经男士
  4在喧嚣的九十年代,我失声了
  5我讲给CCTV的第一个故事
  6你听说过柳传志吗
  7昂贵,也心酸
  8从“才女”到“财女”
  9“鬼”才喜欢机场书店!
  10如何才能站到前排
  11“不正经”的政策
  12再不改革就老了
  13“明天晚上”的马云
  14北京的水,能深过海吗
  15三位农民:张维迎?潘石屹?龙永图1 时代和我一起“长大”
  2 一座小岛的悬疑志
  3 非典型性财经男士
  4 在喧嚣的九十年代,我失声了
  5 我讲给CCTV的第一个故事
  6 你听说过柳传志吗
  7 昂贵,也心酸
  8 从“才女”到“财女”
  9“鬼”才喜欢机场书店!
  10如何才能站到前排
  11“不正经”的政策
  12再不改革就老了
  13“明天晚上”的马云
  14北京的水,能深过海吗
  15三位农民:张维迎?潘石屹?龙永图
  16我的那些江湖兄弟
  17一场用力过猛的奔跑
  18争或不争,都是内心的战争
  19跳进“长江”
  20逃出“风暴眼”
  21我们只和国王做生意
  22我只有一套衣服
  23在“对抗”中对话
  24对话永远高于对抗
  25教父不死,只能复活
  26神和鬼都会爱上好孩子
  27你,需要我吗
  28天堂口,有食堂
  29看爱
  30去爱
  31最大的大人物
  32最不敢对话的人伟鸿是电视媒体采访我最多的人。他的采访我不用准备,尽管他发掘的问题非常深刻,但是他的友善、他的幽默,都会让我觉得很轻松,能让我如意发挥。我看着他的时候有时候会想,他把事情想得这么透,干吗不当个企业家呢?《惊鸿一瞥》不只是伟鸿一个人的成长记录,更有他对中国财经社会这十几年的审慎观察与思考。
  ——柳传志
  ——马云
  ——马化腾
  ——董明珠
  ——王石
  ——2012年《新周刊》
  应变自如,才气天成,深谙主持之道,兼修才艺文章。
  ——《中国电视报》伟鸿是电视媒体采访我最多的人。他的采访我不用准备,尽管他发掘的问题非常深刻,但是他的友善、他的幽默,都会让我觉得很轻松,能让我如意发挥。我看着他的时候有时候会想,他把事情想得这么透,干吗不当个企业家呢?《惊鸿一瞥》不只是伟鸿一个人的成长记录,更有他对中国财经社会这十几年的审慎观察与思考。
  ——柳传志十多年来,伟鸿像榨花生油一样榨出嘉宾的经历和思想,让我们获知在中国和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变化。《惊鸿一瞥》只是伟鸿职业生涯一个短暂的总结,相信你会走得更远,分享更多。
  ——马云认识伟鸿多年,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本优秀主持人的自传。《对话》十年,伟鸿历经诸多关键时刻,访谈众多重要人物,经此积淀,这本书提供了独特而精彩的视角,来观察中国过去这些年波澜壮阔的成长。成名后,伟鸿还扎扎实实地做起了慈善,鸿基金取得非凡成就,与我们也有合作,一起探索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公益事业,他的努力将带动更多人去实现公益梦想,回馈社会。这是一本关于梦想的书。
  ——马化腾陈伟鸿是一位睿智、内敛的财经主持人,更是一位真诚、深度的对话者。面对全球政商巨子,他总能拿捏自如、游刃有余。他与智者的每一次对话,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让我们也审视自己的内心。相信这本书,能让每一个读者收获一份别样的世界认知和人生感悟。
  ——董明珠陈伟鸿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真实和专业,作为记者,他的问题和临场反应证明他是做了很多功课的。而作为一个采访者,他并不急于将自己做完功课得出的结论,借着采访对象的嘴说出来。而是与采访对象平等地对话。这样的风格,使得他采访的对象更接近平时的自己,而不是为了电视而设计出来的形象,也不是为了应付“尖锐的采访者”而做出应激反应。我想,作为电视记者,这是他的重要作用之一。
  ——王石在媒体眼中,他是观众的代言人,从不艰涩,善于启发,用对手的智慧丰富观众的认知。从综艺节目主持人到财经节目主持人,他完成了职业生涯的转型和蜕变,为节目营造出课堂的氛围,在观点交锋和头脑碰撞中驾驭现场。
  ——2012年《新周刊》
  应变自如,才气天成,深谙主持之道,兼修才艺文章。
  ——《中国电视报》我们都是这世界的一瞥风景为了你的出场,我用什么热场?在一个焦灼的时代,我和你,还在进行着一场不那么轻率的对话。思想的慢火悄悄熄灭,财富的动车永不停歇。我们彼此裹挟,希冀在对话的气场中成为那只惊鸿,留一瞥,给彼此。十年之后,终将一瞥投向自己。2003年,加盟《对话》不及三年,却名列《新周刊》中国电视榜单“最佳财经节目主持人”,“虽专业而内敛,虽内行而平和”是它给予的颁奖辞,刚刚踏入财经主持领域的边缘,“内行”之说显然过誉于我;十年之后,我有了一份豪华版本的对话名单,再度收获了这个“最佳”,而“在观点交锋和头脑碰撞中驾驭现场”评语中的“驾驭”又让我心生忐忑。但是,我仍然感恩这份权威大刊,是它,提前为我描摹了那个期许中的自己,那份属于未来的梦想。如果自己有什么会与“内行”和“驾驭”相关,倒是在命运的海面上,我正在学习如何内行地驾驭自己的内心,风平浪静,抑或风起云涌,这一路上略过惊鸿无数。我与对话者在彼此生命轨迹的碰撞瞬间突然绽放的朵朵浪花,是大千世界中的匆匆一瞥,却让人内心泠然。对话,是犹如双桨一般的重要力量,驱动着我,又平衡着我。在异化中对话。是一种冒险?背景由历史和现代拼接而成,喜欢背景的人除了政治家,就是对话者。而我的对话分明是在历史和现代的异化中进行。诚如美国学者彼得斯所言:中国既是最古老的社会,又是最年轻的社会,说它最古老,那是因为它有四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说它最年轻,那是因为它面对着时间上高度压缩的现代化进程,是因为它那姗姗来迟却又遽然实现的现代性。异化使我们看不见自己身上奇异的陌生之处;倘若我们的任务是克服这样的异化,那么与中国和世界的相会―――世界自有其未来和过去―――就有机会达到《论语》所谓“恕”的境界,中国和世界的遭遇就可能既是单向的撒播,又是双向的对话。如何在短兵相接的语境重新发现并构成对话的玄机?发起者与聆听者都无法缺席。虽然这个世界的秩序很难通过纸上谈兵被搅动,但并不妨碍媒介生意的越发兴隆。对人的理解和对历史的理解生成对话之中的真理,它引领我们与对手达成伙伴一样的相依为命。先对话,而不是先冲动。在内化中对话。是一种幸运。主观作用客观,客观反作用主观,得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交流系统。就像雕刻家从未雕刻出完全符合想象的塑像.这个世界的强硬就在于和谁的意志都不配合。对话,是激荡岁月一个舒缓的出口,享受从我到他的传播,也接受从他到我的说服。他人的世界犹如他方的景色,总有一块新大陆在交流的入口处闪耀光泽,与他人,与外界达成深度的和解,这是一种让内心愉悦的科学逻辑。《从海豚到迷幻药》有句话说得很酷:你的本质,我的本质,人人的本质都连接在一起。在任何时候,在整个银河系中,始终存在着直接的完全的交流。而良好的交流,自如的交流,内心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具有治疗的价值。走低的是喧哗,走高的是内化,在与人的拥抱中顺从神祗,从容驶入愈加开阔的生命航程。我们都是世界眼中的一瞥风景,而自己,也从别人的风景里审视世界。生长于海边的我总是希望能够看透水深之处的真相。少年时,看海,惊诧于表面的喧哗与翻滚;至中年,潜海,却震撼于捉摸不透的厚重与诡异;一个为所欲为的魔力时代又扑面而来,与3D打印巨头米歇尔对话,打印出童年的巧克力棒和老唱片是他的梦想。而我只想问对面的这位创意高手:大海,我心中的那片海,又该如何打印出来?这绝非一个顽童似的恶意调侃,而是试图掘墓未来的美妙冲动。在路上,展开越来越自我的旅程,持重的肉体卷裹冲动的心,在每一个关节点上寻求动态的平衡。一切都在路上,大数据、资本、工业革命、市场、制度,它们彼此莫名交集,扯开的是一场又一场的颠覆与被颠覆。未来,正以亘古不变的时空法则,挟裹着人类上路。而人类,这时空之路上的过客,选择对话,是为了彼此印证,飞鸿已去,唯有生命之痕,永存。 我们只和国王做生意2009年4月,犹太裔中的名门望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第六代掌门人大卫?罗斯柴尔德决定接受我的独家访问。消息刚公布,我的博客就被各种问题挤爆。关于这个家族的传说实在太为震撼,也太过神秘。当250多年前第一代罗斯柴尔德开始创业的时候,他只不过是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普通犹太商人。仅用了不足100年的时间,罗斯柴尔德家族便控制了整个欧洲的金融命脉,在其鼎盛时期,势力范围遍布欧美,所控制的财富甚至占到了当时世界总财富的一半,达到5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全年GDP的四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债由他们发行,每天黄金交易的开盘价由他们来确定,世界各国的股市都随着罗斯柴尔德资金的走向而波动,他们被称为当时凌驾于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和奥地利之上的欧洲第六帝国,而罗斯柴尔德家族被折断的五箭齐发的族徽,也因此成为世界金融权力的象征。那时“罗斯柴尔德”这个名字在欧洲的影响力远比今天最当红的流行巨星更深入人心,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里,棺材铺的老板都会用这个名字来嘲笑贫穷的犹太音乐家。以色列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城镇和街道不计其数,南极洲甚至有一个岛就被称为“罗斯柴尔德”。这个家族有着肖邦和罗西尼为其谱写的乐曲,巴尔扎克和海涅为其撰写的书籍。财富与名望的双重桂冠一路顶到今天,罗氏家族的历史,有着太多的灿烂与辉煌。走进罗氏家族的北京办事处,首先进入视线的便是从地角顶到天线的高高书架,书架上摆放着的都是与这个家族有关的传记,“罗斯柴尔德”这个姓氏,被翻译成不同的文字印刷在各式装帧精美的书本上,颇有漫漫家族长史的厚重气势。大多数的中国公众对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或许还不甚熟知,这个家族对中国却并不陌生,早在100多年前他们就来到了大清帝国的紫禁城。书架的显眼位置,当年清朝重臣李鸿章写给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封字迹工整的亲笔信,如同文物般珍贵,亦如同勋章一般隐隐散发着一个庞大的西方家族渗透到遥远东方的显赫势力。虽然这个犹太家族与中国的渊源已久,但最终引发中国公众对它产生强烈兴趣的,则是一本名为“货币战争”的畅销书。这本书讲述了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当中,国际金融集团及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控制世界财富和金融法则,算得上是一部揭秘性书籍。第一章的标题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与大卫?罗斯柴尔德的对话现场,我问出了无数网友在我的博客里提到的热点问题:“你们家族究竟有多少钱?”“我觉得我不告诉你这个答案你也不会惊讶的,我们从来不对外公布。”这位年过六旬的家族掌门人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问题,开诚布公的回答却将秘密掩盖得滴水不漏。“我们的祖先250多年前创建了企业,到了今天,我们罗斯柴尔德家族如果再去成天数钱,已经不是什么很有意思的事情了。”身为“富六代”的大卫早已远离了对于数字的追逐,更为看重的是触碰不到的影响力。而《货币战争》一书在中国为他的家族所带来的影响,显然并不那么令这位衣着精致的爵士满意。他对我说,他知道我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想这可能跟一本在中国出版的畅销书有关,但是这本书和我们家族的真实情况还是有差距的”。差距在哪里?大卫?罗斯柴尔德特意嘱咐栏目组自己无意和这本书的作者宋鸿兵见面,因此两个人的对话无法实现。但我的同事们还是兴奋异常,以《对话》的解读方式制作了一份精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档案。当我将这份档案交给大卫爵士的时候,内心忐忑,不知道我们的解读在他看来又将如何,教养良好的爵士抚摸着质地精良的页面留下了一句出乎意料的感叹:你们的做工太细致了!只是感叹归感叹,成长于欧洲的爵士依旧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傲慢,关于罗氏家族发迹的历史细节,他没有任何与外界分享的欲望。同样身处节目现场的里特尔咨询公司中国总裁托马斯?席勒透露,历史悠久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与各国政府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来自政府。“说到这个家族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依靠250多年延续下来的声望和影响力,只和政府做一些很大的生意。你觉得这样的描述准确吗?”我和大卫进一步确认。“是的,我们确实有很多政府的业务。罗斯柴尔德家族有一个祖训:‘我们一定要和国王一起散步。’”这个祖训更将罗斯柴尔德金融帝国的生态系统推向迷宫,未知的财富数量、远离大众市场的政府交易,却又在冥冥中左右着每一个平民的生活和命运。大卫似乎很愿意聊一聊“命运”这个神秘的词汇,对我说人人都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掌控命运的能力却是有限的。“我们法语有一句俗话,胃口再大也不可能吃下所有东西。”这个热爱美食的法国人将慢慢消化的道理运用于家族业务中,相信每年10%?15%的增长已经能够让生意越做越兴旺,“做得太大,你可能会丧失掉你的灵魂。”这或许就是灵魂不死的罗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访问罗斯柴尔德家族北京办事处的前夕,我曾经借阅过一本名为“世界银行家”的书本,书中的一句话令即将对话大卫爵士的我颇有些泄气:“如果您想完全了解这个神秘的家族,那是几乎不可能的。”有人说,以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更像是一艘航空母舰,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则更像游弋在深水区的潜水艇。“低调内敛”成为越来越多的媒体描绘罗氏家族在这个时代的行事风格时所惯用的形容词,昔日庞大家族如今的刻意隐匿身影,是担心树大招风,还是为了故作姿态?以深色调着装沉稳露面于节目现场的大卫爵士淡然一笑:“我们并不是有意把自己藏起来,也没有刻意地保持神秘或者是低调,其实我觉得老是说自己没有什么意义,能够保持一定神秘感的话,你会更长寿一些。”如此看来,名利场果真是新贵们的江湖,历经风雨的百年望族,更在意的是缤纷江湖之外的万古长青。对于我的问题,罗斯柴尔德的回答几乎都以NO开头。面对那一副“你们,都错了”的表情,我没有感觉迷惑,而是心生一分隐隐的惶恐。中国的财经媒体平台从他傲慢而淡定的表情上,比照出的究竟是什么?追逐财富的商业中国是否跑得太快,使得灵魂跟不上脚步?身处全球金融的江湖之中,新入场的我们都想当那个积极的演员,而不情愿做一名冷静的旁观者。保守、神秘、谦逊、坚韧,从在这片江湖游刃有余已久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世界银行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与风范。说到底,货币战争比拼到最后,看的就是谁坚持得最长久。岁月悠悠,朝夕哪堪回首?透过罗斯柴尔德家族弥漫了250多年的风烟,也许只能揭开欧美金融史的一角冰山。两年之后,当我来到世界上最为古老的金融之都伦敦金融城,才亲身感触到这里所隐匿的历史更为浩大——800年的岁月灰尘,厚重到令人窒息。那次的对话现场就设立在伦敦的心脏“伦敦城”,讨论的主题是这片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域在800年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于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傅思途现场浓缩了伦敦城的历史,从罗马人在这里建立贸易点开始,几百年来一直承担着贸易中心的角色。国际化的进程加速了伦敦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场大变革基本废除了所有限制性的措施,让这里变成了一个轻松的俱乐部。取消几乎所有全球贸易限制的结果,便是大量外国公司的涌入。以美国为发端,之后各国争相效仿,最终让伦敦城变成了金融城,一座真正的国际贸易中心。“轻松俱乐部”的伦敦金融城,真的轻松吗?站在金融城中心那座被誉为“银行之王”的英格兰银行门前,我似乎看到了索罗斯诡异的笑脸。美联储诞生之前,英格兰银行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中央银行,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经济辉煌不再,英格兰银行却威信犹存。只要英格兰银行和英国财政部明确表示英镑不会贬值,哪怕经济已然下滑,英镑依旧可以坚挺,不需要其他理由。索罗斯却看到了英格兰银行外盛内虚的本质和英国身处欧元汇率体系之内维持英镑兑换德国马克现有汇率的勉强。1992年9月15日下午,索罗斯将借贷到的大量英镑兑换为德国马克,以巨大的卖出压力迫使英镑贬值。英格兰银行虽然动用33亿英镑救市,最终也未能敌过索罗斯以及在他的“反身性理论”影响下牵动的国际游资对英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巨大震动。充当过“全球中央银行”的英格兰银行最终无力维持英镑汇率,英镑这一曾经的国际货币一路贬值,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索罗斯此时再用马克低价买回英镑,一举净赚20亿美元。如果说1992年的英格兰银行事件是政府对钞票兑换的放纵所导致的货币贬值,那么2008年金融危机,这座古老的金融城牵连之下遭遇对冲基金等金融产品冲击的时刻,自由贸易市场的集体损失,又应当由谁来埋单?监管,还是开放?持续兴盛,还是慢慢衰微?这样的疑虑似乎不仅仅属于伦敦,而是所有金融历史悠久的城市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置身于国际金融中心历史远超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城,我仰望着古老的灰石建筑所搭起的穹顶,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股票数字和戴着蓝牙耳机匆忙涌动的人群,一时之间颇有穿越的感觉。这里成就了索罗斯的金融“声名”,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所学到的哲学与经济理论,终于在这座孕育了自己的城市得以论证,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圆满轮回。从这里走向世界的金钱同样为罗斯柴尔德家族提供了第一桶金,家族第一代梅耶的发迹,正是来源于德国黑森公爵所留给他的300万英镑。而这300万现金原是英国政府向黑森部队支付的军需费用,离开德国逃亡丹麦的黑森公爵将这笔财富占为己有,并在临走之际赠予了那个与自己私交甚好的犹太青年——梅耶?罗斯柴尔德。历史的故事总是环环相扣,彼此关联,这座历经世事的古老都城如同依旧坚守于金融市场的“傲慢”英镑,亦如一位长寿的贵族,它在那里,就已经足够。在这座国际金融中心,英国财政部金融大臣马克?霍班告诉我: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伦敦很愿意作为人民币的离岸市场参与其中。在现代金融史上,或许整个世界都在期待,中国能够成为下一个真正有实力和影响力的金融交易主场。我只希望那一天能够来得更早一些,从而能够作为亲历者,在主场见证一段属于东方的金融传奇。身在客场,与英国金融界的对话几乎全程用的都是英文。在英语的故乡全方位地感受英文之魅,这样的经历对于毕业于英语专业的我而言,实是一份莫大的享受。漫步于有着17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精品百货公司哈罗兹,我忽然听到了滚石的旋律:Youcan'talwaysgetwhatyouwantButifyoutrysometimeyoufindYougetwhatyouneed这首《你不会总得到你想要的》和其他响彻于20世纪90年代的滚石经典歌曲,曾经陪伴我度过每天念英文的大学时代。那些颓废又美好的旋律,和英文单词一样印入了青春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如今时间、空间均已改变,所幸音乐还执着地继续着,英文的情结,也并未忘却。记得在北京大学与索罗斯的那场对话,由于设备所限无法进行同声传译,于是我用英文主持完了全场。第二天许多同行打来电话:“伟鸿你还能主持英文版《对话》?!”李瑞英大姐还激动地替她那位中科院的博士先生,表达了对我英文口语的赞赏。常常会有人问我:“伟鸿,你为什么很少用英文主持?”“因为对话的舞台是在中国,中国才是我的主场。”这是我的回答,也是我为什么不常用英文主持的所谓真相。语言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是立场。告别伦敦的时候,我把微博的头像换成了在雾都拍摄的一张深秋的风景。天空清澈湛蓝,树叶闪耀着醉人的金黄。一眼便能望到遥遥远方的透彻让人心旷神怡,只是不知道,那层笼罩伦敦的迷雾,去了何方?……





上一本:高岗传 下一本: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惊鸿一瞥:CCTV首席财经主播陈伟鸿自述的作者是陈伟鸿,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