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权臣李鸿章》:他因能忍别人难忍之辱,故能成别人难成之事。晚清学者、著名历史作家汪衍振先生半生心血凝结,内容厚重。史料翔实,叙述客观,是了解大清权臣李鸿章的上乘之作。本书简介: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饱受争议。他历经四代帝王,参与签订了数十条有辱国家的条约,被弹劾八百多次,却从未被扳倒,稳居权力中枢四十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权臣。 李鸿章禁得起盛赞,也禁得起痛骂!他是如何做到的? 《大清权臣李鸿章》书中,汪衍振先生为您全景式展现李鸿章的传奇人生,揭示了他是如何运用智慧谋略,纵横捭阖,力挽狂澜,突破晚清政治、洋务、外交的困局,虽谤满天下,却能建功立业,*终成为被慈禧太后称赞“再造玄黄”的晚清**权臣。 阅读本书,发现一个真实、智慧、隐忍的李鸿章,领略一代权臣的安身之计、为官之道、处世之法。 《大清权臣李鸿章》与《乱世能臣左宗棠》《一代名臣曾国藩》合称“晚清名臣系列”。 作者简介: 汪衍振,清史学者,历史作家。生于20世纪60年代,耗费半生心血研究晚清三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被媒体誉为“中国*笨历史作家”。著作有《曾国藩发迹史》《李鸿章发迹史》《左宗棠发迹史》《袁世凯发迹史》《大象无形曾国藩》《虎口索食**人——晚清外交家曾纪泽》《中法战争》等。 目录: 引言 壹读书但愿登科第 李氏,庐郡望族 少年,胸怀壮志 从翰林院编修到按察使衔候补道 贰在曾国藩身边 进入曾国藩幕府 参与的四件大事 叁从淮军统帅到江苏巡抚 打巧仗在上海立足 坐稳江苏巡抚 开办外国语言文字学馆 肆从代理两江总督到剿捻建功 送走白齐文 不染指他人之功引言 壹读书但愿登科第 李氏,庐郡望族 少年,胸怀壮志 从翰林院编修到按察使衔候补道 贰在曾国藩身边 进入曾国藩幕府 参与的四件大事 叁从淮军统帅到江苏巡抚 打巧仗在上海立足 坐稳江苏巡抚 开办外国语言文字学馆 肆从代理两江总督到剿捻建功 送走白齐文 不染指他人之功 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接手曾国藩继续剿捻 伍从天津教案到官派留学 查办吴棠被参案 成功调解津教案 扶摇直上督直隶 派遣幼童赴美 陆海防、外交一起抓 台湾事端初交锋 筹议海防建北洋 商办滇案签条约 柒洋务改革阻力多 电报局和铁路 水师学堂、肇兴公司和朝鲜 茹费理游戏条约 捌马关被刺,以血报国 1894,北洋海军覆灭 马关忍辱签约 参加俄君加冕礼 欧美掀起"李鸿章热" 玖大厦将倾,持危定难 李鸿章的自我评价 七十七岁再度崛起 参与订立《辛丑条约》 李鸿章的三件事 附录 李鸿章大事年表 李鸿章所办洋务一览 主要人物 近代史小常识《大清权臣李鸿章》 引言 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被剿灭,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朝有3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史称“同光中兴”。有一个人在同光之际日益尖锐起来的满汉矛盾中,一直维护着清朝。公元1896年,“中兴”大业已经湮灭,赋闲家中的他还想帮着大清接续香火,却忽然被抛出政治权力的中心,权势全无。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关门弟子,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尽管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稳坐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二十四年,却累遭创历史纪录的弹劾八百多次,*厉害的一次,竟然有两百多名京官联名,奏请朝廷杀掉他。他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弹劾一次,官大一级,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不仅高寿、官大,而且善终,成为晚清官场一个难解之谜。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能够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后人无论如何也是应该重视,不能忘记的。遗憾的是,对于李鸿章至今并没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一定要评价,还是梁启超的评价比较中肯。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去世。12月26日,梁启超草就了一部《李鸿章传》,他说李鸿章是:“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日责人昧于大局,而己于大局先自不明;日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己之畛域故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也。……吾故曰:李之受病,在不学无术。故曰: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今天看来,时至1896年,清政府“自强”无门,跌入深渊;无奈而战,战而不胜,*后只能“议和”,这场四十年的大结局,全社会要负责任。把全部责任都推由李鸿章来承担,骂他是“汉奸”“卖国贼”“投降派”,别人都没有责任,这种评价,确实是太过分了。 溢美违背历史真实,因义愤而贬损不能推进科学。那就让我们遵循求是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一下李鸿章那传奇般的生涯吧。 壹读书但愿登科第 李氏,庐郡望族 按照传统习俗,过了阴历年初一,初五便是新春里*重要的日子,因为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人们一年的财运似乎都是由“财神”决定的。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公元1823年2月15日,正当人们忙着置酒席、接“财神”、欢庆“财神”生日的时候,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一个小小的生命呱呱坠地了。这位在“财神”诞辰日降临人世的婴儿,就是后来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烜赫一时的李鸿章。 一 李鸿章先世本姓许,自江右湖口迁至合肥。合肥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在美丽富饶的巢湖北岸,属于巢芜盆地,土地广沃,溏水停注,旱涝保收,“民物殷富,俗尚勤俭而崇节义”。李鸿章八世祖许迎溪与同庄李心庄既是姻亲,又是好友。心庄无子,请求收养迎溪次子慎所为嗣,迎溪慨然允诺,慎所遂改袭李姓。 李家“世耕读以为业”,初“清贫无田”,至李鸿章高祖时,以所谓“勤俭成家,有田二顷”。 从“清贫无田”到拥有二百亩土地,表明李家已经发展成为新兴地主。但因李家有钱无势,缺少政治靠山,“乡曲豪强屡见欺凌,数起讼端”。李鸿章曾祖李椿“和众能言,不畏强御,申辩得直,然后安居焉”。 李鸿章祖父名殿华,字庆庵,“肆武游痒”,两应乡试落第后,便放弃了猎取功名的念头,退居乡间课率子孙耕读,足不入城市几近五十年,“男耕妇织,督课勿懈”。李殿华凭借祖先余荫,虽然继承了一些土地财产,但因李氏宗族繁衍,家大业小,在析居分爨时,殿华一支“推多受寡”,分得的土地财产不多。所以在现存文献中,往往有李殿华役使佃户、雇工和家境穷困的似相抵牾的记载。 李殿华生育四子,依次为文煜、文瑜、文球、文安。 长子文煜,字晴岚,库生。据说他“居家孝友,博学能文……名望重于士林,早有经师宿儒之誉”。他因家贫就馆于外者六年,之后“闭门收徒,兼课子弟”,对李氏宗族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沈葆桢说:“李氏书香之盛,英才之多,位业之隆,门闾之大,谓非由公一人创兴而起者欤!” 四子文安,即是李鸿章父亲,本名文玕,字式和,号玉川,又号玉泉,别号愚荃,生于公元1801年。 李文安从小身体就很弱,别人家的孩子四岁就开蒙了,他到八岁时才受业于李龙桥,和兄长们一起读书。为此,李殿华“时亲督课,每作文脱稿”,“必先阅,指其瑕疵”。文安兄弟每当“早起问安及夜读归卧”,殿华“或为讲书史懿训,或为述失曾祖暨先祖盛德”。 虽然李文安读书很刻苦,但因“师有家务”,而自身“少又多病,至年十二仅读四子书及毛诗,而未能成诵”。 李殿华看着李文安忧心如焚,就让他回家跟着长兄李文煜读书。文煜教授自己的兄弟,自然严格认真,每年从正月初三开学,直至除夕始辍。文安也自知“资性中下”,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所长进,因而摆脱家务,遏制邪欲,专心攻读。 他在《寄弟书》中追忆说: 仆少本慵愚,惟耽章句。米盐烦碎,七字未亲。声色繁华,四魔早却(吃喝嫖赌,仆尝谓之四魔)。虽得天之独厚,家督自有担承。实所见之尚超,细务慨从推脱。是以毕志读书,专攻进取…… 李文安除了就学于其兄外,还曾先后拜童培山、杨静闲、汪子庄等为师。庐阳书院山长杨静闲,擅长制艺,文安说自己“制艺得力于师者*多”。制艺当时指的是学习八股文。 李殿华督促文安兄弟潜心攻读,企图使他们通过科举途径出人头地,攫取功名。李家兄弟虽然多次应试,但直到公元1834年,李文安才考中举人,榜名李文玕。于公元1838年进京会试,中试,四月正大光明殿复试二等,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二等,授官刑部正八品笔帖士,正式改名李文安。后官至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 在封建社会里,“权”能转化为“钱”,政治上得势,同经济上致富是密不可分的。一向以“力田习武”为业的李氏宗族,由于文安“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城里、乡下都有宅院,还有近百亩的田产,李家日子过得很红火。 李文安是一位遵循儒家道德和治略的官僚士大夫。据说他“内行尤笃,事亲至孝……为人刚方厚重,然诺不欺,所至皆敬慕之”。在刑部任职十八年,审案件认真负责,公正不阿,“庭诤面折,人有包老再世之目”。因“倔强不苟合”,得不到上司赏识和提拔。 他在掌管提牢厅期间,严禁吏卒虐待囚犯,“捐置衣被药饵,夏席冬粥,躬自监视,狱无瘐毙”。著有《贯垣纪事诗》一卷,后为“刑官刊布之以为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