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传》2015年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中共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百种经典抗战图书”。本书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一本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 本书简介: 《戴安澜传》用纪实手法真实再现了抗日名将戴安澜波澜壮阔的一生。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戴安澜将军生于社会变革之际、适逢民族危难之时,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他一生都充满了艰难和危险,但他始终充满着乐观与自信。他英勇杀敌,与日寇血战,为了国家和民族,不顾个人安危,同时又影响和团结周围的人共同战斗。他的短暂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一生! 作者简介: 戴澄东(著),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子,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先后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居南京。 目录: 引子 第一章少年勤学立志为国 第二章投身黄埔参加革命 第三章坚击日寇战功显赫 亲历济南惨案 古北口长城抗战 同仇敌忾征倭寇 华北战场御倭寇 血战台儿庄 武汉大会战 铁血激战昆仑关 第四章远征缅甸扬我国威 战前准备 挥师入缅 同古固守战引子 第一章 少年勤学立志为国 第二章 投身黄埔参加革命 第三章 坚击日寇战功显赫 亲历济南惨案 古北口长城抗战 同仇敌忾征倭寇 华北战场御倭寇 血战台儿庄 武汉大会战 铁血激战昆仑关 第四章 远征缅甸扬我国威 战前准备 挥师入缅 同古固守战 平满纳会战 棠吉攻击战 郎科捐躯 第五章 壮烈殉国永垂青史 悼忠烈 葬忠骨 慰忠魂 长相思 第六章 丹心永照光耀人寰 赤子之心 为人之道 严于律己 科学治军 孜孜以学 热血真情 附录一 戴安澜将军遗文 自讼 用人要诀 书信(节选 日记(节选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记 修订版后记前言前言 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戴安澜将军,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轰轰烈烈、壮丽辉煌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艰苦学习、不断进取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一生。 戴安澜生于社会变革之际,适逢民族危难之时。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他一生都充满了艰难和危险,但他始终充满着乐观与自信,孜孜不倦地去实现着自己的追求。他相信人类总是进步的,社会总是要前进的,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会洗刷耻辱,重新焕发青春。 他勤奋学习,既充实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又去感化自己周围的人们;他英勇杀敌,与日寇血战,为了国家和民族不顾个人安危,同时又影响和团结周围的人共同战斗。在戎马倥偬的生涯中,他抓紧时间学习自然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持之以恒地记日记,时时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戴安澜将军在1937年9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余之英文,已在枪炮声中完成。数学一项,亦愿在枪炮声中完成之!将来学果有成,当名之枪炮声交响曲,今记于此,以待它前 言 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戴安澜将军,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轰轰烈烈、壮丽辉煌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艰苦学习、不断进取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一生。 戴安澜生于社会变革之际,适逢民族危难之时。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他一生都充满了艰难和危险,但他始终充满着乐观与自信,孜孜不倦地去实现着自己的追求。他相信人类总是进步的,社会总是要前进的,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会洗刷耻辱,重新焕发青春。 他勤奋学习,既充实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又去感化自己周围的人们;他英勇杀敌,与日寇血战,为了国家和民族不顾个人安危,同时又影响和团结周围的人共同战斗。在戎马倥偬的生涯中,他抓紧时间学习自然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持之以恒地记日记,时时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戴安澜将军在1937年9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余之英文,已在枪炮声中完成。数学一项,亦愿在枪炮声中完成之!将来学果有成,当名之枪炮声交响曲,今记于此,以待它年。”他不仅是一位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骁勇战将,同时又以丰富的文化素养而得到世人的敬仰。今天我们把将军的这些英雄业绩再现出来之时,不正是将军“以待它年”的期望吗? 愿以此书献给敬爱的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献给所有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而英勇奋斗的革命先烈们! 伟大的爱国主义万岁! 第一章少年勤学立志为国1904年11月25日,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戴礼明家中诞生了一位生肖属龙、排行老三的男孩,他就是后来叱咤风云、在抗日战争中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光荣牺牲在缅甸战场、扬威海外的民族英雄——戴安澜。 戴安澜原名叫戴衍功,小时候十分聪慧,祖母、伯父、父亲都对他十分喜爱,伯父更是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他们经常把戴安澜带在身边,不仅给予爱护,同时不断地悉心教导。那时,他们的家庭生活贫寒,可是对戴安澜的读书、学习一点也不放松。 在祖母的教诲下,戴安澜从小就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养成了热爱学习的自觉性。他在伯父与父亲的身边,看到行侠仗义的伯父在邻里的威望,看到父亲对公益之事的热心,耳濡目染给了他非常大的影响。 年幼时当他随同大人小孩看戏时,特别是他的父亲戴礼明在台上出现时,他瞪大了眼睛,用心看戏,渐渐懂得了戏中人和事的是非曲直,同时还大胆地评论戏中人和事,这不仅得到小伙伴们的钦佩,也得到了长辈们的赞许。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影响下,他乐于助人,伸张正义。在上学途中,同伴下雨淋湿了衣服,他立即脱下长衫给人家披上,而不顾自己寒冷。有谁受到欺侮,他就勇敢地站出来予以保护。逢年过节,他还会把分得很少的那份节日食品拿出来给那些比他还要贫困的同伴分享,让大家都能得到节日的欢乐。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聪颖,戴安澜六岁时被送人私塾学习,那时家中有不少兄弟姐妹,只有他首先得到这一优待。人学读书后,老师给他取了学名叫炳阳。读书对戴炳阳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启发了他的智慧,打开了认识广阔世界之门,因此他学习非常认真,十分用功,从不偷懒。当时老师所教的启蒙书,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以及以后的四书、五经等,他都比一般孩子领会得快、理解得深,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老师对他分外喜爱,更得到祖母、伯父、父母等家人的欢心。两三年的私塾学习,戴炳阳有了极大的长进。 家中看到炳阳的学习很好,且日日在进步,家乡的私塾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了,为了能够不断地上进,能够给家庭有一个光宗耀祖的机遇,尽管家中经济困难,长辈们商量后,还是咬紧牙关,让他继续读书学习。 那时,桐城有一位叫周绍峰的名士是戴氏的亲戚,他是晚清的著名学者之一。周先生的文章及人品为当地及周围的学子们所崇敬,许多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周先生那里去学习,以求在名师的指导下得到深造。 炳阳也被送到周先生处学习。他牢记长辈和家人要他努力学习的教导,虽然年龄还很小,但深知家中的经济状况不好,能够拿出钱来给他读书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是靠家人负债,勒紧裤带节衣缩食带来的。 因此,他十分珍惜这一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 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他师从周绍峰先生系统地读了许多书,对周先生交给他的作业十分认真努力地去完成。对周先生所尊崇的尽忠报国的思想更是全力地去接受,在他的心目中,强烈的爱忠鄙奸的观念已经形成,几年的学习,不仅学业大有进步,而且人也变得逐渐成熟起来。 周先生看到他的习字、文章不时地在长进,十分高兴,经常夸奖炳阳这个孩子诚实谦逊、勤奋好学、禀赋优异。他说,这个孩子将来必可大成。在学习期间,炳阳也对在塾馆同窗学习的同伴们予以大力帮助,深得同学们的尊敬。在周先生的不倦教诲下,炳阳打下了坚实的古汉语基础,同时还练就了刚劲有力的书法。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时问里,在他年少的心中树立了爱憎分明的观念,立志要为国为民作出一番贡献。 炳阳发奋学习的这一段时间,正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腐败统治。人民为此振奋,如饥似渴地呼吸着革命的新鲜空气。然而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腐朽的反动势力顽固地抵抗着革命的新生力量。 这些反复使人们心中出现的希望又蒙上了阴影,对未来的前景产生了迷惑。这也在炳阳的少年心灵上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切身地感受到家境生活贫寒,温饱不得解决,周围尽是苦难的人们,他多么希望革命能改变这一状况,希望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他心中向往着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让劳苦大众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向往和追求,在他20多岁所作的一副自劝联中作了明确的描绘,自劝联的上联是“为政不在多言,要能幼有所教,壮有所归,老有所养”,一幅国泰民安、生活祥和的美丽的图景时时在他的脑海中映现,并鼓励他为此去全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