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书名所示,本书由一系列的对话构成,如实记录了记者马汀?殷斯对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的八次访谈,内容分别为卡斯特论生活与工作、创新、流动空间、社会运动与社会组织、身份、政治和权力、世界之旅以及知识的世界,能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卡斯特其人及其学术贡献。 作者简介: 马汀·殷斯是英国记者,生于马其赛特郡的伯肯黑德(Birkenhead,Merseyside),生活在伦敦。他是《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的撰稿编辑,先前曾担任副编辑,也经常在各种会议和媒体上发表看法,还担任媒体培训师。他为许多报纸杂志撰写文章。他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学习地质学和化学,是皇家天文协会成员,也是英国科学作家协会执行委员会成员。他担任英国罗森比亚大学可持续城市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美国加尼福利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社会学教授,古根海默(Guggenheim)会员,欧盟执委会委员。曾获得莱特·米尔斯奖和海伦·林德奖。 目录: 对话一曼纽尔·卡斯特:生活与工作/1 对话二创新——新技术:互联网、生物技术乃至纳米技术/28 对话三流动空间/82 对话四社会运动和组织/89 对话五身份/102 对话六政治和权力/123 对话七卡斯特的世界之旅/150 对话八知识的世界/218 卡斯特作品 目录: (1967~2002)/241 作者简历/255 索引/268 前言致谢 我要感谢政体出版社(Polity)的汤普森(JohnThompson)和摩特利(GillMotley)对本书的支持,他们策划了一系列与社会科学大师对话的书籍,这是其中的一本。不过,我主要想感谢卡斯特本人为这个项目付出的辛劳,本书在成书过程中几经波折,而我们之间的友谊得到巩固。卡斯特建议我也作为本书的作者,通过社会科学之外的角度,在智力上参与他的作品所涉及的复杂主题。在这个项目中,他清楚地说明他自己是个“客体”,而把我视为作者,负责拟定这本书的结构以及每次对话中的问题。此前,我曾通过电子邮件对他做过长篇访谈,这让我们两人对这种操作方式有了信心,并且乐在其中,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通过这个项目来展开严肃的学术交流。此外,我还想感谢卡斯特和艾玛基谢廖娃(EmmaKiselyova)在巴塞罗那给予我的热情款待。 马汀·殷斯 致谢 我要感谢政体出版社(Polity)的汤普森(JohnThompson)和摩特利(GillMotley)对本书的支持,他们策划了一系列与社会科学大师对话的书籍,这是其中的一本。不过,我主要想感谢卡斯特本人为这个项目付出的辛劳,本书在成书过程中几经波折,而我们之间的友谊得到巩固。卡斯特建议我也作为本书的作者,通过社会科学之外的角度,在智力上参与他的作品所涉及的复杂主题。在这个项目中,他清楚地说明他自己是个“客体”,而把我视为作者,负责拟定这本书的结构以及每次对话中的问题。此前,我曾通过电子邮件对他做过长篇访谈,这让我们两人对这种操作方式有了信心,并且乐在其中,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通过这个项目来展开严肃的学术交流。此外,我还想感谢卡斯特和艾玛基谢廖娃(EmmaKiselyova)在巴塞罗那给予我的热情款待。 马汀·殷斯 引言 卡斯特(ManuelCastells)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声名远扬,远超他毕生奋斗的学术界。对其著作感兴趣的人包括政治人物、商业精英、劳工领袖、非政府组织活跃人士、记者以及各种意见领袖。卡斯特在学界各个领域占有权威地位,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排名中,他名列前茅。2000年10月,英国《观察家报》评出的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卡斯特名列第139位,排名既超过了撒切尔夫人(BaronessThatcher),也超过了大批商界、政界、传媒界领域的名人。这对于一个并不居住在英国,而是住在加利福尼亚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人来说,的确让人印象深刻。 在本书后面所附的书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卡斯特的作品包罗万象。他的博士论文考察了巴黎地区的高科技企业,而他的学术生涯则一直关注经济发展区域的地理分布。 随着他旅行范围的扩大,他的兴趣日益拓展。在第一场对话中,他谈到他逃离他的祖国西班牙,开始他的第一次政治流亡。 卡斯特兴趣广泛,这让我们更有理由去了解他本人与他的作品。因为他翔实地分析了新兴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在商界也能找到他的很多追随者,而许多学界人物并不具备像卡斯特一样的跨界影响力。他的作品还启发了工会领袖,1999年,他获得加泰罗尼亚工会颁发的“五一社会思想奖”。同年,由于在互联网研究方面表现出色,他获得加泰罗尼亚工商联会颁发的奖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奖项降临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也是对他的成就的肯定。 卡斯特深刻全面地分析了社会的运作与变迁,这也引起了政治人物的兴趣。这类读者会觉得,如果卡斯特本人没有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学术,他本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早年卡斯特曾经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思想偏于左翼,但后来他改变了一些认识。虽然在价值观方面他仍然是一个忠诚的公民,并将自己定位于独立的左翼人士,但是他拒绝让政治思想干涉他的研究与分析。他说:“真相本身就具有革命性质,它能使广大公众认识他们的生活与世界,并从中汲取力量。” 卡斯特认为,那些非正式的政治活动非常重要,因此他扩展了自己的学术兴趣。他强调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组织的重要性,1983年,他出版巨著《城市与草根》,广泛研究了全球NGO时代的环境保护、发展与人权议题。有些追随者连他本人都始料未及。当荷兰电视台访问车臣的一个穆斯林军事首领时,问及对方的行为动机,对方挥舞着一本做满标记的《信息时代》宣称:“这里面所讲的东西是我斗争的目标!”由于卡斯特在书中分析了当今世界儿童所蒙受的苦难,这个受访人就以此为证据来解释他的所作所为的正当性(至少是部分的)。 卡斯特的学术涉猎广泛,曾在社会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欧洲研究、拉美研究等多个学术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在社会学、社会政策、商业与经济学、科技研究、政治学、国际事务研究等各个方面,他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追随者遍布各个学科。 20世纪90年代,卡斯特完成鸿篇巨制——《信息时代》三部曲,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学术思考,这为他带来世界名誉。这套书使用了大量的资料,尤其关注女权主义、环保主义等身份认同与社会运动的关系,这构成了其中一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作者还对硅谷与世界其他先进技术中心进行了翔实而长期的研究,据此提出了关于技术与创新、互联网等方面的洞见。此外,卡斯特细致地分析了世界各种语境下的社会变迁,尤其讨论了苏联崩溃的原因。他的著作时刻关注人类的各种处境,涉及政治、犯罪、职业性质、妇孺地位以及非洲许多地区公民社会的溃退等主题。截至2002年年底,这套长达1500页的英文著作已经被重印15次,其中两部已经出了第二版,被译为或正在被译为包括中文、阿拉伯语、帕尔西语在内的20种语言。 《信息时代》扩大了卡斯特著作的读者群,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本书作者就是因为三部曲才与卡斯特结缘的。卡斯特的这些书虽然行文甚长,但是跟那些比较薄的书相比,其并不晦涩难读。跟许多其他雄心勃勃的书籍相比,这套书更能在多个方面让我茅塞顿开。这套书通过深入的调查与确凿的证据来支撑得出的结论,这也是卡斯特作品的显著特点之一。从这套书开始,我开始阅读卡斯特的其他著作,并接触其本人,更通过邮件与面谈,对其进行了大量的采访。 在写作《信息时代》之前,卡斯特已被诊断出罹患癌症,他曾经怀疑自己能否活着听到人们对这套书的评判。然而,这套书大获成功,他的身体也奇迹般复原,因此他说他还可以再利用15年的时间跟人们在会议与研讨会上讨论这套书的内容,之前他花了15年的时间来进行写作。可是卡斯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再接再厉,进一步深化他对新技术的研究。2001年,他出版了《网络星河》(InternetGalaxy),第二年他又跟海默能(PekkaHimanen)合写了《信息社会与福利国家:芬兰模式》(InformationSocietyandtheWelfareState:TheFinnishModel)。“对话二”讨论了卡斯特对芬兰、南非以及很多国家的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看法。他关注的内容还涉及穆斯林欧洲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他的妻子基谢廖娃(EmmaKiselyova)来自俄罗斯,对他在这方面的观点影响巨大。 虽然世界各地都期待听取卡斯特的意见,但卡斯特既不是顾问,也不是未来学家。他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基于自身的学术与社会关怀来开展研究,而非获得物质酬劳,即便商界与政界频繁地向他抛出橄榄枝,他也不为所动。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他从来不发表看法。他的著作根据实际发生的事件展开严谨的分析,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而非盲目揣测。他做过翔实厚重的田野调查,他旁征博引别人的研究成果,这两点也鲜明地体现在卡斯特的著作中。他被拿来跟马克思、黑格尔、笛卡尔以及韦伯等人相提并论。虽然他对这种比较付诸一笑,但他觉得将他比作韦伯更符合他的本意,因为韦伯同样以大量调查来支撑自己的分析。最让卡斯特生气的是,居然也有人将他跟机场书店热捧的那些信口开河的未来学家相提并论。 卡斯特有时也会脱离理性范畴。他是个政治动物,其著作充满了真情实感,有时也难以遮掩愤恨之情。在本书的采访中,他在回答有关儿童如何受剥削与富国如何忽视非洲问题的时候,就愤愤不平。反之,他在谈到“拯救儿童”(SavetheChildren)与“无国界医生”(MedecinssansFrontieres)组织时,又变得欢欣鼓舞,赞赏这些机构为解决真正问题所付出的努力,这种情绪纯粹出自人道,而非学术。 卡斯特经常质疑政治人物与他们做事的动机,但他同时也坚持认为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那些能做事、不贪腐的政治家与其他公仆。他和许多政界领袖相交甚密,譬如,他跟巴西前总统卡多索(FernandoHenriqueCardoso)有过学术上的合作,他也曾参与南非总统姆贝基(ThaboMbeki)主持的一个委员会(见“对话二”),致力于把控该国与该地区的技术前景。 卡斯特的著作博大精深,一些读者可能期望从本书中获得一些指引,期望降低《信息时代》与其他卡斯特著作的阅读难度。但是,我们希望,读者不要抱着此种态度来阅读本书。这本书的写作初衷更具野心,并在不少方面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思想。首先,本书拓展了卡斯特的一些研究领域。例如,本书分析了政治体系,而在卡斯特之前的著作中并没有重点分析这个领域。其次,本书进一步延伸了卡斯特对互联网与技术的研究,这种延伸既出自内在的兴趣,也源自这个领域日新月异的变迁。本书中,卡斯特还专门讨论了世界各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这尤其体现在“对话七”中,其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卡斯特第一次提及。本书还有一个写作目标,就是让卡斯特解释他的理论著作的实际影响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书的语言风格不拘一格,评论与分析兼用。“对话一”讲述了卡斯特的生活与影响,我们希望这种对话能够有所启发,帮助那些对卡斯特著作感兴趣的读者。针对卡斯特的学术研究及其不断变化的学术兴趣,学界已经有了不少论述,至少有三本此类书籍正在写作过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卡斯特的思想如何在不同地区被付诸实践。2003年就出版了一本书以拉丁美洲与全球化为主题跟卡斯特展开论辩,而之前也已经有书籍讨论他的思想在南非的实践。卡斯特如何谈论自己的生活?如何讲述诸如1968年巴黎事件以及杜汉(AlainTouraine)、普兰查斯(NicosPoulantzas)、卡多索等人对自己的影响?读者均可从中管窥一二。 如书名所示,本书由一连串的对话构成,如实记录了当时的对话内容,事后的编辑被控制到最低的程度。本书大部分内容是在通过电子邮件在卡斯特所定义的“流动的空间”(Spaceofflows)中完成的,“对话五”与“对话六”分别讲述身份与政治,则是在“地方的空间”(SpaceofPlaces)中完成的,具体来说,发生在2002年1月,地点在巴塞罗那。 马汀·殷斯(MartinInce) 2002年10月 martin.ince@britishliberary.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