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现时中国人最关注的民谚俗语,基本上囊括了最基础、最经典、最有趣,最适合读者阅读的民谚俗语内容。每篇讲述与此民谚相关的故事、来历及其中蕴含的哲理,既生动有趣,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令人忘倦,令人沉思,令人顿悟。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化大典。 作者简介: 呼志强,出版图书40多册,推出过《想问就问吧》(海潮出版社)《历史不忍细嚼》(凤凰出版集团)、《国学其实很有趣儿》(化学工业出版社)、《悲风汉朝》(纺织出版社)、《风华唐朝》(纺织出版社)、《打破思维里的墙》(北航出版社)等书。 目录: 第一章生活俗语,增添语言乐趣9 为何说“不是冤家不聚头”9 趣味链接:“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9 为什么说“家丑不可外扬”10 趣味链接: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10 “鸡毛蒜皮”为何不说“鹅毛葱皮”10 为何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11 民间对待外出老人有哪些信条11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11 房上没安插花兽,别想攀那高门楼11 趣味链接:“门当户对”原指什么12 “黄花闺女”是指卖花女子吗12 趣味链接:古代“丫头”指小女孩吗12 为什么女婿有“坦腹”、“东床”的雅称13 为何女子的配偶称“丈夫”13第一章生活俗语,增添语言乐趣9 为何说“不是冤家不聚头”9 趣味链接:“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9 为什么说“家丑不可外扬”10 趣味链接: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10 “鸡毛蒜皮”为何不说“鹅毛葱皮”10 为何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11 民间对待外出老人有哪些信条11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11 房上没安插花兽,别想攀那高门楼11 趣味链接:“门当户对”原指什么12 “黄花闺女”是指卖花女子吗12 趣味链接:古代“丫头”指小女孩吗12 为什么女婿有“坦腹”、“东床”的雅称13 为何女子的配偶称“丈夫”13 趣味链接:古代对妻子有哪些称谓13 “老公老婆”的称呼是怎么来的14 趣味链接:“两口子”的来历14 为何媒人又称“红娘”14 呼姻亲为“亲家”始于何时15 趣味链接:妻父称为“丈人”始自何时15 为什么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15 趣味链接:“妯娌”的来历16 为何叫“结发夫妻”16 趣味链接:夫妻爱称为何用“卿卿”16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16 趣味链接:古代女子有哪些别称17 “千金小姐”的称谓与谁有关18 为何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18 趣味链接:嫁汉,嫁汉,穿衣吃饭18 为何说“一个女婿半个儿”19 为什么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19 “续弦”是指琴弦吗19 为何说“糟糠之妻不下堂”19 “吃醋”形容什么20 第二章地方俚语,各有各的韵律20 你有“掉链子”的经历吗20 北京话“丫”字什么意思20 为何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21 “姥姥”原来不是外婆21 “晕菜,歇菜”不是吃的菜21 “犄角旮旯”是指什么22 东北方言中的“贼”和“整”22 “埋汰”是指什么22 “嗯哪咋地”形容什么23 “老鼻子”是指五官吗23 出嫁的女儿叫“坛子”23 河南话里的“中”24 为什么说大话叫“吹牛”24 为什么占人便宜叫“吃豆腐”24 为何把笨人称“傻瓜”25 为什么山东人见面叫“二哥”25 “巴子”是乡巴佬的别称吗25 趣味链接:青帮切口“靶子”与“巴子”26 上海方言“瘪三”是指什么26 “小刁模子”是指什么样的人26 “十三点”是什么意思26 “出风头”是受风寒了吗27 什么是“摆龙门阵”27 什么叫“二五眼”27 天津人为何称远亲为“歪脖蜡”28 “拔闯”是怎么回事儿28 人们为什么忌讳叫“王八”28 趣味链接:“王八蛋”与“忘八端”29 “磨洋工”是一种什么现象29 争辩因何又叫“抬杠”29 坐出租车为什么称“打的”30 趣味链接:的士的由来30 名人为何被称为“大腕”30 “跳槽”一词原义是什么30 为何“炒鱿鱼”是解雇的意思31 第三章讽刺民谚,骂人不吐脏字31 “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是谁31 “穿小鞋”源于缠足陋习吗32 趣味链接:三寸金莲的由来32 “出洋相”说的是谁32 “之乎者也”是讥讽文人的吗33 不务正业为何称“浪子”33 什么叫“八字没一撇”33 为何骂人说“不要脸”34 为何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34 趣味链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传说34 为什么要“打肿脸充胖子”34 “铁公鸡”所指何人35 第一个“二百五”是谁35 什么人“一问三不知”36 何为“哪壶不开提哪壶”36 “癞狗扶不上墙”所指何事36 “上梁不正下梁歪”是说盖房子吗37 “鲁班门前弄大斧”所指何事37 为何说“不见黄河心不死”37 为何说“矮子看戏,随人叫好”38 “门外汉”是说苏东坡吗38 什么人才称作“三脚猫”38 “二把刀”是指什么38 “两面派”是怎么来的39 “风凉话”是指什么39 什么叫“花架子”40 “应声虫”是指什么人呢40 是谁“好了伤疤忘了疼”40 为何说“人心不足蛇吞象”41 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41 是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1 打人别打脸,揭人别揭短41 什么叫“五十步笑百步”42 “狗腿子”叫法怎么来的42 为何小偷叫“三只手”42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42 “三姑六婆”所指是谁43 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43 “狗屁不通”是怎样演变来的43 “衣冠禽兽”指的是谁44 什么样的人“不三不四”44 打肿脸充胖子45 小气的为何叫“铁公鸡”45 第四章励志谚语,引发你的正能量46 “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指何事46 为何说“丁是丁,卯是卯”46 为何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46 为何说“身子正就不怕影子斜”47 “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谁47 为何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48 趣味链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48 为何说“帮人帮到地头”48 趣味链接:送佛送到西天49 “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是何意思49 趣味链接: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49 “磨砖成镜”比喻什么49 “有志者事竟成”说的是谁50 为何说“成由勤俭破由奢”50 什么叫“看花容易绣花难”50 “冤家宜解不宜结”所指何事51 “人贵有自知之明”是谁说的51 为什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51 为何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52 什么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52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5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提出的53 为何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53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54 “桃李满天下”所指何事54 为什么说“马怕骑,人怕逼”54 什么叫“初生牛犊不怕虎”55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55 第五章词语由来,不说你不知道56 “桑梓”为什么是指故乡56 古代“博士”代表什么56 “鸿沟”指的是哪里57 吃肉为何叫“打牙祭”57 “问鼎”是指夺冠军吗57 “喷饭”是由谁得来的58 “执牛耳”是揪牛的耳朵吗58 为何把请求叫“借光”58 “上当”是源于典当吗59 “刘海”指的是人还是发式59 “马虎”说的是谁59 为什么监狱又称为“班房”60 “老人家”的本义是指什么60 “纸老虎”一词是谁发明的61 “先生”的称呼是如何来的61 古代交战中的“回合”指什么61 为何说“死马当作活马医”62 什么是“照葫芦画瓢”62 “恭敬不如从命”源于什么故事63 是谁在“坐山观虎斗”63 “一不做,二不休”说的是谁63 是谁有“三寸不烂之舌”64 为何说“既来之,则安之”64 谁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65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说的是谁65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65 为何说“无事不登三宝殿”66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66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66 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67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67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68 趣味链接: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68 “天字第一号”是指什么69 “醉翁之意不在酒”指的是谁69 是谁“英雄难过美人关”69 趣味链接:美人计70 “杀人不眨眼”说的是谁70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70 是谁“老死不相往来”7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71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71 为何说“百闻不如一见”7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72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73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73 什么叫“生姜老的辣”73 “士为知己者死”是谁说的74 趣味链接:“女为悦己者容”说的是谁74 “解铃还须系铃人”所指何事75 第六章官场俗语,看透官情世态75 “山呼万岁”是怎么来的75 店里有人好吃饭,朝里无人莫做官75 “天高皇帝远”是指什么76 最早的“好好先生”是指谁76 “红得发紫”是颜色吗77 “明镜高悬”是怎样得来的77 新官上任何以先来个“下马威”77 “敲门砖”是指什么78 “戴高帽”是古代礼节吗78 “孔方兄”为何成了钱的代名词78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78 “主席”的称谓源于何时79 “将军”的称呼是怎么来的79 “知县”称呼从何时开始的79 “秘书”一词是如何得来的80 为什么皇帝称“陛下”和圣上80 趣味链接:古代帝王也有谦称吗80 古代对民众的称谓有哪些81 “清官难断家务事”是指什么事82 为何说“新官上任三把火”82 “搞名堂”是怎么来的呢83 什么事叫“敲竹杠”83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83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84 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84 “破天荒”说的是谁85 “登龙门”是指是何事85 “喝墨水”来形容什么85 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86 “拍马屁”是如何演变的86 趣味链接:为什么拍马屁也称“溜须”86 为什么要“走后门”呢86 “乌纱帽”为何成为官位代称87 “老爷”与“官老爷”所指为何87 “不倒翁”是指玩具吗88 第七章文字游戏,凝聚中华文明88 什么是“秋夜回文诗”88 古代还有一句诗吗88 “逆挽诗”是什么样子的89 “春词”是一种什么样的词89 什么叫“反复诗”90 什么是“问句诗”90 唐寅的《一世歌》90 打油时做的诗就叫“打油诗”吗91 带“一”字的诗92 “半”歌是种什么歌92 宰相写题画词92 无限风光在九溪93 考生删诗讽考官93 兄弟相斗的七步诗94 嵌字诗是什么样子的94 何为“偶然诗”95 从“一”到“十”化入诗95 古代还有十七个字的诗吗95 饶有趣味的“不打”诗96 古代还有“红白诗”吗96 “江陵神童”张居正的妙对97 才子也有犯难时97 一副奇怪的对联97 长联集锦98 “睡”字原义是打盹的意思98 趣味链接:古今词义话“消息”99 黄昏抢女即为“婚”99 “尸”字最早并非指尸体100 “厅”字竟是“听”出来的100 “炙”和“灸”的不同之处100 欢“渡”新年还是欢“度”新年101 “二”和“两”有何不同101 古今姓氏难字读音辨释102 古人名你能读对几个104 趣话最易读错的中国地名105 秦桧的“桧”字到底该怎么读105 是“埋单”还是“买单”106 第八章成语故事,浓缩的都是精华106 “天下无双”说的是谁107 “学富五车”所指何事107 为何说“洛阳纸贵”107 “名落孙山”是说孙中山吗107 “不甚了了”是怎么回事儿108 谁写的字“一字千金”108 “一诺千金”说的是谁109 “江郎才尽”讲的是谁109 “飞黄腾达”是褒义词吗109 “信口雌黄”最早说谁110 趣味链接:雌黄是指什么111 “朝三暮四”是骗局吗111 “乱七八糟”是指什么事呢111 “六亲不认”具体指哪六亲112 “三长两短”与棺材有关吗112 “鹿死谁手”是说打猎吗112 “腰缠万贯”是指富翁吗113 趣味链接:古代一贯是多少钱113 为什么叫“狗尾续貂”113 “靡靡之音”是什么样的音乐113 为何说“冒天下之大不韪”114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1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14 “债台高筑”说的是谁115 “得意洋洋”说的是谁115 “空穴来风”是如何产生的115 “半斤八两”是说称东西吗116 “呕心沥血”是生病了吗116 “含沙射影”是指鬼怪吗116 “七情六欲”是指什么117 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谁117 第一章生活俗语,增添语言乐趣 民谚俗语中有不少是来自生活,它们既生动又有趣。比如当家庭不和时,俗语“家丑不可外扬”就会让矛盾得以缓解。生活中的俗语也极具诙谐力。如要姑娘嫁人时可以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懂得生活中的俗语,在说话时能增添无限生趣。 为何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世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在民间对岳飞与秦桧的关系,有这样的说法。岳飞的前世是西天如来佛祖头顶上的一位护法神鸟,名为大鹏金翅明王。而秦桧的老婆王氏,则是一只女蝙蝠精,时任西天星官。一日佛祖如来在大雷音寺讲解妙法真经,正讲到妙处,偶在莲台之下听经的蝙蝠精,忍不住撒出一个臭屁,惹恼了大鹏金翅鸟,展开双翅飞下来,一嘴就啄死了蝙蝠精,蝙蝠精一点灵光射出雷音寺,径往东土认母投胎为女,后嫁与秦桧为妻,残害忠良,以报今日之仇。而大鹏金翅鸟,因啄死蝙蝠精,受到如来佛祖责罚,被降落红尘投胎成为岳飞。秦桧与王氏联手害死岳飞,是为了报前世之仇。他们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传说并非为秦桧开脱,实是民众为平息自己内心义愤的一种演绎。这就是“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由来。 后来就形容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也有人用来指婚姻缘分,《红楼梦》:贾母称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不是冤家不聚头,意思指他们的缘分。足可见这句话有暗含情人夫妻之意。 趣味链接:“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 现在也有一些关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把“尽忠报国”写作了“精忠报国”。岳飞在对抗金兵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表彰岳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御赐了“精忠岳飞”四个字给岳飞,并且让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帜。以后凡是岳飞出征的时候,都会带上这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帜。到了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明清人的误解。 为什么说“家丑不可外扬” 家丑不可外扬,意即家里的丑事,不要往外传。这是一句旧时俗语,是怎么来的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特别重视家庭血统,门第尊卑。官位高低,社会地位上下全由此决定。所以,门阀观念相当浓厚。另一方面“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也越来越严。由于一些名门望族的男女,享受世袭,不愁衣食,不免饱暖思淫逸,常有不婚而孕、叔嫂相好、翁媳私通等丑事发生。这些事一旦传扬出去,就会受到褫夺官职爵位,沦为平民的惩罚。所以,一些名门大家一旦出丑,便捂着盖着,并制订家规:家中丑事不可向外张扬。时间一长,这种家规不仅上层社会普遍采纳,一些平民也相袭而行,故形成俗语。 趣味链接: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这是一句古俗语。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以及《水浒传》都引用这句话。 这里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赵匡胤年轻时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是个好管闲事的祖宗,闯没头祸的太岁。这日,他在太原清油观发现锁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哭哭啼啼,一问才知她名叫赵京娘,被强盗所掳,寄顿在此,清油观道士慑于盗威,不敢放她。赵匡胤一听大怒,说道:“强人若再来时,只说赵某打开殿门抢去了。”便让马给京娘骑,千里迢迢送京娘回蒲州家乡。一路上两人兄妹相称,历尽艰险,并悉心照料京娘疾病。那京娘想起公子之恩,心中情动。 到了蒲州,京娘父母忽见女儿回来,喜出望外,设宴款待公子。千里送京娘本为好事,可赵公子回到太原后,太原却遍传公子劫掠京娘故事。年轻的赵匡胤有口难辩,哀叹:“真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何况我之作为并非恶事呢?可见人心不古。” 后人用“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这个典故比喻世风不好,专喜传恶,不愿扬善。(赵匡胤) “鸡毛蒜皮”为何不说“鹅毛葱皮”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无关紧要,微不足道的小事时,常说“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然而,人们为什么不说鹅毛葱皮、鸭毛姜皮呢? 原来,它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做小买卖的,一个是卖鸡的,一个是卖蒜的,两家是东西邻居。卖鸡的整天杀鸡,家里是鸡毛满地,卖蒜的整天剥蒜,家里蒜皮乱飞。刮东风时,卖鸡的家的鸡毛常被刮到卖蒜的家里去,刮西风时,卖蒜的家里的蒜皮常被刮到卖鸡的家里去。为此两家常常互相指责。有一天又发生了争吵,两家便告到县大堂。知县听了两家的诉说,觉得为鸡毛和蒜皮而伤人打官司,实有不值。为了教育两家,县官判道:“鸡毛蒜皮,何值一提?大堂来讼,纯属斗气。各打十板,反省自惕。要再来诉,重刑击毙。” 有人说这个县官断案不公,各打十板,没断清官司。也有的说这个县官清明,告诉人们不得为鸡毛蒜皮小事而形成争讼之风。断案公不公,至今难说清,不过鸡毛蒜皮这句俗语却流传下来,直到现在。 为何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是民间一句十分流行的俗语,它认为某二人结成夫妻是必然的。民众普遍认为,人的婚配是由上天决定的,具体则由专司人间婚姻之事的月下老人掌管。月下老人暗中用一根红绳将二人拴住,任凭天涯海角,也终有一天会成为眷属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民间还作为一种家庭和睦的俗语而被传信着:既然进了一家门,就是前世有约,今生有缘,就是一家人,就要亲密无间,互疼互爱,白头到老。这样一来,一些小摩擦,小打小闹,也会被“一家门,一家人”的观念所化解,所消除…… 民间对待外出老人有哪些信条 民间对待外出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信条,是说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民间所说违背这一信条带来不吉和灾难,主要是指万一老人发生不测,会给接待老人的亲友家带来许多意外的麻烦。 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该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如果违背这种俗信,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句民间俗话。俗信认为人活到七十三岁是一道“坎”,老人往往因迈不过这道坎而死去。八十四岁又是一道“坎”。如果再过了八十四这道生死界限,就可算得上是寿星老人了。从现实生活中看也确实有这种现象,许多老人都死在这两道坎上。七十三、八十四真是阎王爷为老人们设的两道坎吗?当然不是。人们认为“七十三、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最初的原因很简单,据说是因为孔子和孟子分别活了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在人们心目中认为,连圣人都活不过这两个年龄,作为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为什么有许多老人都死在这两道“坎”上呢?原来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心理暗示现象,影响了活到这两道坎上的老人们的情绪,而使许多本该还有更长的寿限的老人们,死在了这两道坎上。 房上没安插花兽,别想攀那高门楼 插花兽是坐落在屋脊两端的饰物,是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只有富贵学识人家的屋脊上才装饰有此种饰物,一般平民百姓家的房子上是没有的。插花兽分“张嘴兽”和“闭嘴兽”两种式样。“张嘴兽”表示该户人家有功名,而没有功名的人家即使家里再富也只能使用“闭嘴兽”。 高门楼同样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只有富贵人家才能住高门楼、阔院墙的宅第,一般平民百姓家不可能住高门楼的房子。“房上没安插花兽,别想攀那高门楼”是说婚姻当中讲究门当户对,富贵人家找富贵人家结亲,平民百姓找平民百姓结亲。就门当户对而言,也有典故。有一种说法,所谓“门当”,是指古时富贵人家门前精雕细刻的两面石鼓门枕,如果石鼓上面镌刻花卉图案,说明该户人家为经商世家;如果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表明此为官宦府第,书香人家。这与插花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户对”,则是指宅第大门框上方凸出的四尊木头雕刻的漆金“寿”字门簪。古时富贵人家儿女定亲之前,一般都会暗中派人到对方家的门前看看其门当户对是否与己相似。“门当户对”由此演化成男女婚配的客观条件。 趣味链接:“门当户对”原指什么 我们常用“门当户对”来表示男婚女嫁条件相当。但您知道吗,这个词理解起来,并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门户”条件“相当”或“对等”的意思。因为“门当”、“户对”原来是两个词,而且都是古代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门当”原本是指在大门前左右两侧放置的扁形的雕有花纹图案的石鼓;而“户对”则是指位于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雕砖——由于它总是位于门户之上,而且总是双数而得名。 一般而言,在中国的建筑学原理中,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所以常被合起来并称大门外的门饰。在古代,门当、户对的大小、数量和所雕图案,都与主人的家境财势直接相关,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所以,慢慢地,这个成语就作为家庭条件的代称,专门用在男女婚嫁领域中了。 “黄花闺女”是指卖花女子吗 “黄花闺女”不是指卖花女子,在民间,人们常把未婚的姑娘称为“黄花闺女”。 古时候的女子十分注重梳妆打扮,尤其是一些名门贵族的姑娘。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非常爱美。有一天,她躺卧于宫殿的檐下,适逢腊梅盛开,北风吹得梅花片片飞落,几瓣梅花掉在了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了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了,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到前额。 寿阳这种打扮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又有人开始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黄”。也有将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在额上或两颊,作为装饰。久而久之,黄花也就成了女性的特征。《木兰诗》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可见当时已经很普遍了。从此,“黄花闺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轻女子的代名词。 这种习俗直至金、元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以后,才慢慢消除。妇女们虽不再贴黄花了,但人们仍爱把没有出嫁的年轻女子称为“黄花闺女”,一直流传至今。 趣味链接:古代“丫头”指小女孩吗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要在头上梳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如同一个“丫”字。所以小女孩被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曾写诗《寄赠小樊》:“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其实,“丫头”不但可以指小女孩,也可作为对小辈女子的亲热称呼。如《红楼梦》三十五回,贾母说过:“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在书中,凤姐并非小孩,而是贾母的孙媳。 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丫头”又用以称呼婢女。宋代王洋在《弋阳道中题丫头岩》一诗中咏道:“不谓此州尤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可能由于“丫头”称呼流行于吴地,北方人不明白,所以王洋写诗为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