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亚瑟·本森在伊顿公学担任校长时期的作品,也是为师多年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的总结。正如他自己在开篇中提起:“这本书算不上教育科学专著,只是我任教期间的些许体验和感悟而已。若是为师多年却不思总结得失,实为憾事。对各种观感品评一番总归有所裨益。书中文字虽然都是个人私见,达不到科学或哲学经典的高度,但是有些教师或许能感兴趣,那些尚未从教却渴望为人之师的朋友们也会从中受益。”本森先生虽然成书的观点很谦虚,但论述的话题却是当时乃至今天为人师的一些经典论断,比如教师自我的修养、职业素养的培训、日常的教学活动的安排、纪律的养成等都做了详细论述,是值得推广的经典教育作品。 作者简介: 亚瑟·克里斯多夫·本森(ArthurChristopherBenson,1862~1925)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叔叔是著名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并在1885~1903年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后,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1925年间,他担任莫德林学院院长。他的诗歌和散文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下了世上最长的400万字的日记,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代表作有:《障山及其他故事》(TheHillofTroubleandOtherStories)、《日落岛》(TheIslesofSunset)、《曙光中的少年》(TheChildoftheDawn)、《吟游诗人保罗及其他故事》(PaultheMinstrelandOtherStories)、《仰望星空》(AtLarge)、《自由之旅》(ESCAPEANDOTHERESSAYS)《大学之窗》(FromaCollegeWindow)、《圣坛之火》(THEALTARFIRE)《无所畏惧》(WhereNoFearWas)、《剑桥教育论文集》(CambridgeEssaysonEducation)、《静水之旁》(BesideStillWaters)等。 《为师之道》书评 高洋 总体来看,亚瑟·本森的《为师之道》不是一部纯粹的的教育科学专著,而是一位从教多年的英国伊顿公学教师的经验总结和实用建议的集合。该书从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三个维度,以英国的公学体系为模板展开叙述,对我们当前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全书围绕教师培训、纪律约束、教学活动、工作任务、智育、创造力、赞扬、舍务管理、体育、时间管理、休假、社交、宗教活动、品德修养、奉献精神等十五个方面的“为师之道”而展开,在娓娓论述每个方面时,亚瑟·本森都给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指导建议,对于我们当今教育的改革、教师的成长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谈教师,必然离不开教育;谈教育,则又不能回避承载教育环境的学校。书中用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全面而细致入微地介绍了伊顿公学的运作模式,包括其历史、学生住宿、《为师之道》书评高洋总体来看,亚瑟·本森的《为师之道》不是一部纯粹的的教育科学专著,而是一位从教多年的英国伊顿公学教师的经验总结和实用建议的集合。该书从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三个维度,以英国的公学体系为模板展开叙述,对我们当前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全书围绕教师培训、纪律约束、教学活动、工作任务、智育、创造力、赞扬、舍务管理、体育、时间管理、休假、社交、宗教活动、品德修养、奉献精神等十五个方面的“为师之道”而展开,在娓娓论述每个方面时,亚瑟·本森都给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指导建议,对于我们当今教育的改革、教师的成长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谈教师,必然离不开教育;谈教育,则又不能回避承载教育环境的学校。书中用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全面而细致入微地介绍了伊顿公学的运作模式,包括其历史、学生住宿、学校制服、教学、社团体罚、教务长、体育、音乐、戏剧、杂志、慈善、优秀毕业生等各个方面。作者亚瑟·本森是英国著名散文家、诗人、作家和教育家,曾就读、就教于伊顿公学,这为他写作本书提供了足够的灵感和素材,正如作者所说,“伊顿的氛围一直包围着我的生活,也塑造了我的人生”。教师,这个平凡而沉重的名字,被古往今来的人们赋予了多重的意义。作者在书中率先探讨的就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身份认同,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教师职业“不可能在名利场上有太大的收获”,而且会“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在工作中,依然可以“产生从事一项伟大事业的责任感”。这是讨论“为师之道”的大前提。古人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生。从本书内容来看,作者的思路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暗中契合的。区别是,作者更加注重在操作层面的阐述,直面具体问题。如在“教师培训”一章中说,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仅凭示范和演示是掌握不了的,“要把全面的知识与无尽的耐心和同情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工作任务”一章中说,教师有必要在学完每一课时后,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总结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清楚它们出现的错误;再如“舍务管理”一章中说,“舍监老师的黄金法则是要求他们感情丰富,但不能多愁善感”。如此种种。因此,除了教育工作者,其他普通读者,尤其是关心教育问题的人士和家有儿女的父母们也定能从本书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作者做到了不去墨守他人的成规,提出了为数不少的基于既有经验并由实践验证过的建议。不仅如此,还对一些历来有争议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关于体罚,作者认为彻底禁止体罚是不现实的,理由是惩戒可以帮助学生变得成熟,因为的确有些孩子是非常淘气、个性极强又喜欢惹是生非的。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完全没有必要以此为借口放松纪律约束。”——也许我们可以从伊顿中学是一所“私立寄宿制的男子中学”的特质中找到作者钟情体罚的缘由。这本书是本森为师多年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的总结。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坦白的那样——“这本书算不上教育科学专著,只是我任教期间的些许体验和感悟而已。若是为师多年却不思总结得失,实为憾事。对各种观感品评一番总归有所裨益。书中文字虽然都是个人私见,达不到科学或哲学经典的高度,但是有些教师或许能感兴趣,那些尚未从教却渴望为人之师的朋友们也会从中受益。”2014.9.8第一章导论老师的劣势教师必须不留情面地坚持精准的原则,年复一年地不断纠正同样的错误,向幼稚的心灵灌输大量枯燥的、自己也认为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教师要准备好应对各种利益对心智的挤压,而且这种挤压几乎摆脱不掉;还要不断应对不同人的各种思想,它们可能没有任何道理、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必须一直克制内心强烈的冲动,工作中不断追本溯源,返回到原点。如果想要成为好老师,他的头脑容量一定很大,必须有能力组织庞杂的知识,善于化腐朽为神奇。他们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所有的生活重心都将围绕着教师工作。教师一定要准备好应付各种艰难困苦,这也是该职业明显的劣势。教师必须不留情面地坚持精准的原则,年复一年地不断纠正同样的错误,向幼稚的心灵灌输大量枯燥的、自己也认为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教师要准备好应对各种利益对心智的挤压,而且这种挤压几乎摆脱不掉;还要不断应对不同人的各种思想,它们可能没有任何道理、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必须一直克制内心强烈的冲动,工作中不断追本溯源,返回到原点。如果想要成为好老师,他的头脑容量一定很大,必须有能力组织庞杂的知识,善于化腐朽为神奇。老师的优势教师也是同样情况。如果能够谨慎细致、尽职尽责并富有同情心,那么他们的个性将会得到丰富、精神境界也将得到提升。这是其他行业所比不了的。在教师看来,履行既定职责是情非得已,所以只能在业余的闲暇时间去满足个人兴趣和爱好的追求。各种工作难题会意想不到地汇集到他们的案头,就像误入小人国的格列佛,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被链子捆绑住了。那些小人的脾气秉性表面上看差不多都一样,但是格列佛知道他们其实个性迥异。后来他逐渐充当了小人们的引路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心底里的那份父亲般的护佑本能复苏了;虽然他的营生不够体面,为人冷漠、自私自利,后来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鲜活真实,所有的兴趣和情感都被激发出来了,他对生活的真谛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二章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的关键是了解教学内容的主题,同时培养活泼、亲切、有效的性格。我认为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仅凭示范和演示是掌握不了的。事实上,教师的知识越渊博,无法对学生的各种疑难感同身受、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知程度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能始终让学生保持兴趣和快乐,能够理解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微妙差异,因为有的孩子学习比较吃力,有的则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那么这样的教师就能对班级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真正高明的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上进行细致观察并找到问题的症结,这正是教师培训的一项重点任务。我一直认为要求高水平的老教师对开始进入公学任教的年轻教师进行指导的制度很好。前辈应到新人的班里听课,并偶尔为其进行教学示范。仅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一定能在半个小时内把自己的妙招尽数传授给后辈,那些经验已经证明都是非常有效的。提高自主性和主动性应该是教师需要的最好训练。如果发现某一插图或故事有助于教学,教师就应记录下来以备日后之需;阅读应求广而不求深,这样才能积累足够多的生动资料。我坚信自己身上的一种品质很实用:极易喜新厌旧。我认为这是为人师的重要素质。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教师自己都难以忍受枯燥单调的课堂氛围,那么课堂无疑就是孩子们的地狱。教育工作不是、也不可能成为纯科学性的工作。它是人与人的心灵碰撞,与人们日常交流有着相同的规律性。教师必须保持身心的活力。不论教师竭力灌输的是不是枯燥之极的内容,沉闷、倦怠、消极的人不可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留下深刻的印记。最重要的是,为师者必须持有诚恳的态度。如果教师一直辛苦灌输的内容连自己都不相信,那就很难让学生信服。在任教一段时间后,比如一年左右,青年教师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安排他们进行几周的短期进修培训。我特别支持这种很有意义的做法。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短板是什么,也对实践中遇到过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谨慎地对待每一堂课,注意讲课方式,认真设计课堂提问,工作热情可能有了一定提升。他将认识到经历许多挫折的必然性,而前辈的那些成熟技艺不是能轻易掌握的。第三章纪律约束教师应尽可能克制上面提到的消极情绪,综合运用宽容、赞许和欣赏等等积极态度,这样才能体现出更有价值的素质;通过由衷的笑容、和蔼的态度,通过表扬进行责备也是很有效的手段。第四章教学活动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教师必须解开学生的谜团。另外,有的男孩子很精明机敏,经常故意刁难老师。他们能利用机会展现才智和精力,如果认为老师没有充分掌握授课内容,他们就会耍小聪明,故意提出一些貌似弱智的问题,这就有可能暴露老师的知识缺陷。教师在这种学生面前必须表现出决断力。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具有戏剧表演的性质。我们都能从中发现趣味性和娱乐功能,同时要完成特定任务。我们在课堂上应尝试多种教学手段,比如使用黑板,适当采用幽默搞笑的形式,讲一些奇闻轶事,研究探讨一些专题,或者点评时事。学生们上完课后会觉得既准确掌握了知识,又生动领略了成熟头脑的风采。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问题,就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问答环节变成活跃的多个回合的智力游戏。能做到这一点的无疑是好老师中的典范。可是工作中能才思敏捷、如鱼得水的人毕竟是少数;智商超群、应对自如的孩子也不多见,所以课堂提问很容易演变成教师和个别反应快的精英学生之间的游戏,大多数学生只能懵懂地旁观,成为不知所以然的局外人。授课时不矫揉造作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项必要条件,所以教师需要能保持自然本性,它和谦逊的品格一样是难能可贵的美德。很多教师有一种习惯,他们在文学课上分析作家时,无一例外地给予很高的评价,所有作品都有价值,所有作家都魅力十足。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矫情做作的表现,这种授课风格最直接的功效就是摧毁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此时表达的内容影响重大,孩子们有机会鉴赏、比较不同的文学风格,进而开始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并找到那种取向的根据,不论他们的取向是否渺小。让孩子们盲从轻信肯定没有多大的意义,如能帮助他们变成有主见的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教师的工作无疑更有价值。我在听课时,一位老师的话说得很好,“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不是问题;千万别说什么都无所谓。”第五章工作任务明智的对策是直接告诉他们:不可能使所有人喜欢所有的工作,但是对于自己分内的工作,即使没有兴趣也应做好。教师需要指出人们来到这个世界后一定要有事情做,而且那些工作很可能是他们不喜欢的。无论做什么,无论多么不情愿,都要凭着良心做好每一件事,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这种习惯。许多孩子不会完全抵触那些真正挑战智力的作业,所以教师应努力布置一些考验脑力的作业,不能满足于那些重复抄写之类的机械性任务。背诵性的任务对于那些文字记忆力很强的学生而言没有难度,可是对别的学生却是一项既耗时又费力的苦差,成为高难度的作业。我认为要求孩子背诵经典篇章其实是错误的,除非他们已经具备超凡的学习能力。教师一旦沉溺在对学生无益的批改作业之中,实际上他本该担负的职责却中断了。我认为教师有必要在学完每一课时,应利用几分钟总结一下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尽量清楚他们出现的错误,甚至可以向学生说明一点:他们的成绩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我纠错能力。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许许多多的教师都非常认真负责。他们只满足于完成枯燥的机械式任务,容易忽略发展学生智力的目标。正如教师们常讲的那样,“我们就是一群高级监工。”我的结论是,教师要与时俱进,始终让自己保持新鲜活跃的状态,这是一项基本责任,而不能自我放纵,迁就自己;教师如果放任自己陷入无穷无尽的机械劳动,不仅不值得提倡,更应受到谴责。第六章智育我不否认优雅的言行、国民的富足和身体的强壮都很重要,可是我不理解智力为何被排除在外;不管其他国家的情况如何,英国公学应该始终重视较高的智力水准。对于学生的人生理想而言,我们的教育过于迁就低标准,只要孩子在道德上能合乎要求,外界便抛开智力,所以男孩子的奋斗目标就是获得成功、强健。智育的目的不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文学名士或大师。文学只是知识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智育应该着眼于发展个人兴趣、评判能力和专业方向。我们不能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而沉溺在打桌球或玩桥牌之类的室内活动,也不应一味贪图户外活动的乐趣。我认为有知识的人要对各种思想保持敏感的头脑,他的兴趣一定很广泛,包括政治、宗教、科学、历史或文学等方面都有涉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知之明,如果没有机会发表意见,他会安心倾听他人之言。他不会受制于某一本新书、一篇分量十足的文章或者外行者的不负责任的鼓噪;他不会与世隔绝,更不会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粗鄙傲慢。我认为教师自身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影响国民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始终能与外界同呼吸共发展,经常读书看报,合理利用假期外出游历,广泛结交有识之士,那么他教的学生不可能不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和影响,因为孩子们极善于模仿。我也不完全赞同所有的课本都采用英国文学的作品;评论家通常把文学作品解读得过于深奥,没有才气可言;所以我不愿看到教师把欣赏文学的美好过程降格为一门功课,更不希望把学习知识当成接触文学的唯一目标。如果只追求知识,那么头脑会变得混沌、浅薄。教育体制中存在着很多难解之题,其中之一是我们在不遗余力地排斥学习过程中该有的趣味性,结果造成英国公学年复一年地培养了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痛恨知识学习,视读书为苦役,但是各个都傲气十足、无知透顶。更糟糕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无知程度根本没有正常的谦虚认识,而是处于一种傲视一切的状态之中,不仅安于现状,而且认为年轻人本应该如此,而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好像没有阳刚之气,都是变态的怪物。(教育之痛、之殇)第七章创造力教师应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品味或兴趣反映出的独特性,并愿意给予同情或帮助。教师要关注学生读什么书,有什么理想和诉求;必要时能坦白心声,畅所欲言;对自己不关心的事情故作姿态是没有一点好处的。我主张教师有广泛的兴趣,关心各种事情,卸掉伪装。如同医生没有怜悯之心,牧师藐视宗教信仰一样,不求上进的人根本不配当老师。无论是当导师还是舍监,教师都应认真留意学生表现出的独创性和明确的偏爱,要像约翰·班扬的寓言《天路历程》里的主人公一样,默默地助燃学生的星星之火,设法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发展。第八章赞扬合理的真诚赞扬能让学生心满意足地吃下粗茶淡饭,他们能像斯巴达勇士一样纪律严明、坚强无畏。虽然不能一味表扬学生,但是严厉挑剔的老师能坦诚赞美学生,他无疑掌握了一项了不起的本领。教师要表扬学生的勤奋,夸赞他们精心完成的作业,这比批评和漠视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批评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别人的表扬,这是所有人的切身体会。常人面对批评会进行辩解,认为批评者不明就里;面对表扬时却本能地觉得对方真是眼光独到,的确能洞悉一切。第九章舍务管理与男生相处的必备条件是彬彬有礼。教师永远不要舍弃礼仪,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实践坚持下来;教师不要矫揉造作,应该用自然的态度对待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的秘诀在于对个体的研究,根据对象不同调整应对办法;用千篇一律的方式待人,按部就班地处理问题是不可取的做法。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教师和家长的关系:相互信任是牢固的基础,酌情处置权是调和剂。如果家长能和老师建立起更为积极的关系,努力公允地评判教师、诚恳地与教师合作、信任老师的善意、认可老师的自主权,那将是学校教育的一大收获,因为家庭对孩子的帮助和影响是其他因素无法相比的;只要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一定积极支持学校的任何政策,坚信教师一定会把孩子的利益放在心上。第十章体育教育不应受社会的流行风气摆布,这一点极为重要。学校教育注定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国家的理念和追求,但是名校有必要拥有自己的一套办学思想、特色和传统,不能固守僵化的理念,也不应一味追求流行时尚,更不能像墙头草一样迎合潮流。我们要用政治家的眼光看待问题,随时愿意接受并鼓励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也要用理智、温和的策略抵制社会风尚的强大力量。教师的确要有更广的兴趣爱好和更高的思想境界,这才是我的本意;如果教师能以真面目出现,学生们会明白高尚的道德追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积极作用之间根本没有矛盾。第十一章时间管理简单自然的方法往往能实现更高的效率。如果我们为自己制定出一定的规则,坚持到习惯养成之际,总能节省出大量的时间;我们要安排好个人生活,包括睡觉和娱乐的合理时间;如果能把时间管理得井井有条,尽可能克服懒散和优柔寡断的毛病,你会突然发现时间会变得非常充裕。经过精心安排,从24小时中减去具体工作占用的时间之后,一天当中结余出来的时间是很惊人的。我们很容易找到其中的关键一点,那就是无论做什么,只要有效率意识,时间总会有的。如果一个人的行动意愿受到潜在压制,那么事情的结果一定不如人意。有的人找不到时间读书、写作或处理其他个人事务,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他们工作有多么繁忙,而是主观上根本不想去努力,这是显而易见的普遍规律。第十二章休假有的人喜欢旅行,有的人喜欢参观游览,有的则愿意在熟悉的环境里安享居家生活;也有的人认为至关重要的是尽情享受假期,无论做什么都可以。但是教师平时的阅读时间很有限,从事的又是脑力劳动,所以应该利用假日认真读书,充实自己的头脑,保持思维的活跃度。教师如果对假期依依不舍,而且经常出现这种想法,就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当老师,他的工作能否与个人爱好和理想相辅相成;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或职业,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能专注教育事业,最好下决心改行,从事那些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即使牺牲世俗的远大前程也在所不惜。这条建议似乎不切实际。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或者最要命的情况就是无奈地回到没有乐趣和激情的工作岗位,除非此人自身就是毫无激情和没有方向感的人。即使这样,让这种人在教师岗位上勉强地苦苦挣扎也是极不负责的,因为教师能决定许多人的思想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前途。第十三章社交交流日常琐事肯定让人提不起兴趣,但是我们的生活里必然有种种琐碎的事情。志趣相投的人如果在一起共事,一定会形成自己的交流圈,不可能不谈论自己熟悉的话题。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