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科学教育学


作者:廖伯琴     整理日期:2014-10-06 11:53:47

《科学教育学》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科学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全面、有针对性地介绍了科学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等。全书由三篇十一章构成,分别是第一篇科学教育及其发展,包括科学教育学相关概念、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当前的科学教育思潮;第二篇科学课程与教学,包括科学教育课程及其变革、科学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科学教育评价、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篇科学普及与教师培养,包括科学素养与各国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政策、我国科学教育发展与师资培养现状、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
      《科学教育学》既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科学教育或相关学科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教材,还可供科学教育的研究者以及广大中小学科学教师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篇科学教育及其发展
  第一章科学教育学相关概念
  第一节“科学”涉及的学科与内涵
  第二节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第三节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第四节科学教育中的课程结构
  第二章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回顾
  第二节中国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三章当前的科学教育思潮
  第一节科学教育的生活化思潮
  第二节STS教育思潮
  第三节科学教育综合化思潮
  第四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研究的思潮前言
  第一篇 科学教育及其发展
  第一章 科学教育学相关概念
   第一节 “科学”涉及的学科与内涵
   第二节 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第三节 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第四节 科学教育中的课程结构
  第二章 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回顾
   第二节 中国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三章 当前的科学教育思潮
   第一节 科学教育的生活化思潮
   第二节 STS教育思潮
   第三节 科学教育综合化思潮
   第四节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研究的思潮
  第二篇 科学课程与教学
  第四章 科学教育课程及其变革
   第一节 科学课程目标及其制定依据
   第二节 科学课程的内容
   第三节 科学课程改革
  第五章 科学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
   第一节 科学教科书的概念和功能
   第二节 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与评价
   第三节 国内科学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
   第四节 国外科学教科书的特点
   第五节 我国科学教科书的审定和使用
  第六章 科学教育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调整
   第四节 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科学教育评价
   第一节 科学教育评价概述
   第二节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第三节 科学探究的评价
   第四节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第五节 科学课程学习评价案例分析:以英国SPU课程学习评价为例
  第八章 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科学教育资源概述
   第二节 传统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节 信息化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第三篇 科学普及与教师培养
  第九章 科学素养与各国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政策
   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内涵
   第二节 各国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政策
  第十章 我国科学教育发展与师资培养现状
   第一节 科学教育专业设置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第三节 科学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第十一章 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
   第一节 科学普及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第二节 科学普及的形式和策略
   第三节 科学传播简介 第一章科学教育学相关概念
  世纪之交,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使自己国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未来公民竞争力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提升,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了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步伐,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将发生迅速变化,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所以,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①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课程的改革也包含于其中.那么进行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从“科学”涉及的学科与内涵谈起,进而分析讨论科学教育的内涵与功能,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以及科学教育中的课程结构等问题.
  第一节“科学”涉及的学科与内涵
  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与“科学”这个概念的界定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清晰界定科“学”这个概念,才可能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等.下面首先从中文“科学”的来源谈起.②
  一、从“格物致知”到“科学”
  中文的“科学”来自英文sc“ience”的翻译,是一个外来词.明末清初,有关数学、
  天文、地理、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是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当时利玛窦(Mat
  eoc
  i)、徐光启等借用“格致”译之.Ri“格致”源于“格物致知”,“格物”的关键在“格”,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格,“长条儿”,树木的长枝条,所以,从“木”“各”声③,由此派生出多义:①“到”“至”之意;②因“到”“至”而“感通”;③“纠正”;④“穷究”,此义即是“格物”之本义,
  也就是“推就事物的原理”之义.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个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①美国科学促进会.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1989
  ②廖伯琴.从“科学”界定解读科学课程目标.科学,2009,(1):21
  ③徐中舒.汉语大字典.成





上一本: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 下一本: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可持续发展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科学教育学的作者是廖伯琴,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