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郭志刚、王丰、蔡泳编写的这本《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精)》是2013年选集,包括: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相应的研究状况;对以往若干出生漏报及生育率估计的评论等内容。 作者简介: 郭志刚,1982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199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5年至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2000年起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婚姻家庭、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人口预测、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统计分析的方法与应用等。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中国的低生育水平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 王丰简介 王丰,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社会学教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常驻资深研究员。于1982年获得中国河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相互关系、社会不平等、历史社会人口的国际比较等。曾就这些题目撰写著作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蔡泳简介郭志刚,1982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199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5年至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2000年起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婚姻家庭、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人口预测、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统计分析的方法与应用等。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中国的低生育水平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 王丰简介 王丰,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社会学教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常驻资深研究员。于1982年获得中国河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相互关系、社会不平等、历史社会人口的国际比较等。曾就这些题目撰写著作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蔡泳简介 蔡泳,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取得统计学硕士学位、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北卡罗来纳人口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是人口社会学,尤其是人口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主要作品发表于Demography,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AsianPopulationStudies等。 目录: 序 第一章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主要研究方向、重点难点及基本研究思路 (一)主要研究方向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第二章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相应的研究状况 一人口年龄结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二)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概要统计 (三)近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结果 (四)近年来老龄统计结果上的不一致 二人口的出生水平和生育水平 (一)1990年以后出生水平存在较大争议序 第一章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主要研究方向、重点难点及基本研究思路 (一)主要研究方向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第二章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相应的研究状况 一人口年龄结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二)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概要统计 (三)近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结果 (四)近年来老龄统计结果上的不一致 二人口的出生水平和生育水平 (一)1990年以后出生水平存在较大争议 (二)人口调查数据反映的生育率下降 (三)在出生漏报和生育率问题上的认识迷茫 三人口的死亡水平与存活水平 四人口城镇化进程及其人口学影响 五小结 第三章对低生育率的研究与讨论 一中国低生育率研究的新思路 二低生育水平的分类 三中国低生育水平的其他影响因素 四当前人口研究中的认识问题 五关于低生育率问题的讨论 (一)生育转变的下限在哪里 (二)全球低生育率人口在哪里 (三)中国未来人口长期发展以什么生育率为好 (四)长期持续过低生育率会有什么样的人口后果 (五)如何兼顾人口自身均衡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压力 (六)不应将适度人口的学术观点误解为当然的远期人口目标 六小结 第四章对以往若干出生漏报及生育率估计的评论 一人口研究中思想方法问题的共性 二依据以往公布出生统计做间接估计不过是重申当年的调整假设 三用妇女平均子女数当作总和生育率估计是一种错误 四某调查证明小普查严重漏报是因统计口径不可比 五用回归方法从平均孩次估计总和生育率的内在缺陷 (一)该研究中回归方程本身的统计问题 (二)该研究应用回归估计当前生育率时的问题 (三)在总和生育率上加进度效应就不再是时期总和生育率估计 六追踪“五普”低龄队列人数来证明出生漏报的方法缺陷 七小结 第五章对根据教育统计数据估计生育水平的探讨 一研究背景 二小学入学年龄和学龄儿童的年龄分布 三小学入学率的问题 四教育统计数据可靠性的问题 五用在校小学生人数估计199l一2000年的生育水平 六小结 第六章2006年计生调查的“生育率反弹”是因为样本严重有偏 一2006年计生调查的前前后后 二对此次调查结果的疑问 三不同来源的生育率比较 四2006年计生调查的方法及简要讨论 五该调查的生育反弹主要反映在最近两年的孩生育堆积上 六该调查的样本严重有偏 七该调查生育率的偏差幅度及其矫正结果 八小结 第七章妇女生育子女数与独生子女状况的队列分析 一妇女终身子女数变化反映生育水平不断降低 二中国现有独生子女的数量与变化趋势 三终身独生子女的统计口径 四年龄别的届时独生子女比例 五2005年全国终身独生子女的数量估计 六小结 第八章人口流动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的数据与方法 三2005年流动人口生育率分析 四2010年流动人口生育率分析 五小结 第九章我国大都市和城镇的常佳人口年龄和户籍一流动状况 一2005年时的上海人口状况 二2010年时的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人口状况 三全国城乡人口的变化与当前状况 四小结 第十章生育率预测和中国人口的未来 一联合国人口预测对中国人口形势的调整 二贝叶斯生育率预测模型 三生育率变化决定中国人口未来 四人口预测对人口决策的作用:是以数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第十一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简要分析与年龄别数据估算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六普”主要结果的简要解读 三根据“六普”公布的单岁人口金字塔估计相应性别年龄别人口数 四根据“六普”公布的性别年龄别人数对上述人口估计数的检验 第十二章根据“六普”结果模拟预测以往20年及未来的 人口进程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对人口进程模拟预测的基础数据 三人口模拟预测采用的生育模型 四关于人口模拟各项参数的说明 (一)预期寿命参数 (二)年龄别存活模式 (三)人口城镇化参数 (四)全国人口性别年龄别的城镇化净转移率 (五)有关出生性别比参数及简要说明 (六)递进生育率参数 (七、递进生育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人口模拟预测方法 (二)根据“六普”人口金字塔推计模拟预测的靶标 (三)实际操作的简要报告 六预模拟结果与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的对比 (一)2000年人口数及年龄结构比例 (二)对2000年时育龄妇女孩次结构预模拟结果的评估 (三)对2005年时育龄妇女孩次结构预模拟结果的评估 (四)对少儿人口中的独生子女比例预测结果的评估 七模拟发现1990年以来生育率受城镇化进程和推迟生育的影响很大 八小结 第十三章“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模拟结果与其他来源统计的比较与分析 (一)前些年高报了出生水平 (二)死亡水平略有高报 (三)高报了人口增长数 (四)以往的人口预测低估了老龄化水平 (五)其他年龄结构指标的问题 (六)长期以来总和生育率一直很低 三小结 第十四章中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风险是过低生育率和过度的少子老龄化” 一重新认识人口形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预测屡屡失误 三未来人口决策必须重新认真研究 四对未来人口发展的模拟预测研究 五小结 第十五章低生育水平下我国人口惯性 一研究背景 二人口惯性测量方法 (一)总人口惯性测量法 (二)年龄别人口惯性测量法 (三)模型稳定人口惯性测量法 (四)小结与讨论 三中国人口惯性60年的变化 (一)全国总人口惯性 (二)分城乡总人口惯性 (三)年龄别人口惯性 四小结 第十六章全球化环境中的世界人口与中国的选择 一改变世界的人口转变 二认识低生育率 三中国面临的选择 四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