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中的汉语变迁及影响(1815-1907)》从语言与文化互动的角度考察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活动对汉语变迁的历史影响和作用。以话语分析理论为架构,通过具体文本剖析形成如下观点: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是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第三语码”,是汉语书面语流变的一种趋向:报刊中互文性极强的翻译文本与创作文本里出现的新词语、衍变的杂糅欧化语体和形成的报章文体共同强化了汉语现代变迁的语言力量;报刊译述文本的生成、传播和消费促进了晚清文学语言与文体现代化的发生。《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中的汉语变迁及影响(1815-1907)》由尹延安著。 作者简介: 尹延安,1977年6月生,湖北荆州人,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对比、晚清传教士翻译。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厅局级项目2项。在《上海翻译》、《辞书研究》等语言学类、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 目录: 绪论 一、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报刊译述发生论:晚清变局与文化传教 第一节中文报刊译述话语形成的外因 一、晚清社会文化变局与文字传教 二、传教士文化身份与文字事工 三、中文报刊作为文化传教手段 第二节中文报刊译述话语形成的内因 一、比较视域下的汉语学习与研究 二、语言比较视野下的汉语翻译观 第三节中文报刊译述话语互文性表征 一、报刊译述与创作互文关系 二、报刊译述与创作互文特征绪论 一、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报刊译述发生论:晚清变局与文化传教 第一节 中文报刊译述话语形成的外因 一、晚清社会文化变局与文字传教 二、传教士文化身份与文字事工 三、中文报刊作为文化传教手段 第二节 中文报刊译述话语形成的内因 一、比较视域下的汉语学习与研究 二、语言比较视野下的汉语翻译观 第三节 中文报刊译述话语互文性表征 一、报刊译述与创作互文关系 二、报刊译述与创作互文特征 小结 第二章 报刊译述文本论(Ⅰ):繁芜的新名词 第一节 新名词:被译介的现代性 一、报刊译述中的新词新象 二、新名词语言特征 第二节 新名词译介的双重机制 一、新名词创制的语言机制 二、新名词接受的社会机制 第三节 新名词统一与汉化实践 一、译名统一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二、新名词汉化途径 小结 第三章 报刊译述文本论(Ⅱ):杂糅欧化的语体 第一节 沿承与新变:报刊译述语体选择 一、古白话语体吸收与扩展 二、欧化的浅文理语体 三、译述中的官话书写 第二节 报刊译述语体选择的规范制约 一、文本内规范与传教士译述语体选择 二、文本外规范与传教士译述语体选择 三、翻译策略认识与报刊译述语体选择 第三节 报刊译述语体与汉语书面语变迁 一、官话口语化书写的语言影响 二、欧化结构增强汉语言表达严密性 三、欧化结构提升汉语言表达逻辑性 小结 第四章 报刊译述文本论(Ⅲ):衍变的报章文体 第一节 报刊译述文体沿承与嬗变 一、报刊译述文学体制的沿承与突破 二、报刊译述文体新变 第二节 报刊译述文体选择与演变的适应性 一、社会变动与报刊文体变革 二、传统文体的羁绊与越界 三、中文报刊译述中的读者意识 第三节报刊译述文体变革中的文学叙事 一、文学文体新样式的建立 二、报刊译述文体变革中的文本叙事 小结 第五章 报刊译述过程论:翻译合作、选材与传播 第一节 报刊译述中西合作方式 一、中西合作模式特征 二、“西译中述”合作成效 三、“西译中述”合作不足 第二节 晚清经世致用思潮与报刊译述选材 一、“开眼看世界”需求与报刊译述选材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策略与报刊译述选材 三、“救亡图存”思潮与报刊译述选材 第三节 报刊译述市场传播机制 一、报刊译述传播市场确立 二、报刊译述传播市场结构完善 三、报刊译述平民化策略 小结 第六章 报刊译述影响论:文化-语言-文学互动 第一节 传教士报刊译述之社会意义 一、报刊译述的思想意义 二、报刊译述的语言意义 三、报刊译述的文学意义 四、对中国自办报刊指导意义 第二节 报刊译述与晚清语言文学观念变迁 一、报刊译述文体变革的理论倡导 二、报刊译述丰富晚清文学主题 三、“求著时新小说”与“小说界革命” 第三节 报刊译述与晚清文学新群体 一、报刊译述阅读群体 二、报刊译述作者群体 三、报刊译述的批判性接受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