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萌发撰写《犯罪社会学》一书,是基于教学的需要。试图通过教材建设,将反人类社会的行为——犯罪行为纳入到一定视觉与理论框架内加以分析与批判,希望将对这类行为的批判研究知识化、系统化、规范化,给予学生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与方法。 作者简介: 夏玉珍:女,博士,教授、博导,197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留校从事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至今,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风险社会学;曾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及直属党支部书记、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分党委书记,现任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政府政策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编写有《政治社会学教程》(主编)、《性别社会学》(副主编)等教材;主讲的“社会学概论”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第四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教育课程);主持、参与研究的国家及省、部、厅课题共9项,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一章绪论7 第一节社会学为什么要研究犯罪问题7 一、犯罪与犯罪社会学的概念分析7 二、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4 三、犯罪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6 四、犯罪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8 第二节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意义22 一、犯罪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22 二、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23 三、犯罪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意义24 第三节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25 一、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25 二、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9 第二章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34 第一节西方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历史阶段34第一章 绪论7 第一节社会学为什么要研究犯罪问题7 一、犯罪与犯罪社会学的概念分析7 二、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4 三、犯罪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6 四、犯罪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8 第二节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意义22 一、犯罪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22 二、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23 三、犯罪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意义24 第三节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25 一、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25 二、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9 第二章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34 第一节 西方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历史阶段34 一、萌芽阶段(19世纪以前)34 二、形成阶段(19世纪)35 三、成熟阶段(20世纪)40 第二节 西方犯罪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流派42 一、结构功能学派43 二、社会解组学派45 三、社会控制学派46 四、冲突学派47 五、社会学习学派49 六、亚文化学派50 七、标签学派52 八、日常生活方法学派53 第三节 中国的犯罪社会学研究53 一、旧中国的犯罪学和犯罪社会学54 二、新中国的犯罪社会学54 第三章 犯罪现象论(一)57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统计规律57 第二节 犯罪现象研究的新范式65 一、线性因果观点68 二、统计因果观点69 三、系统因果观点69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83 序言犯罪问题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千百年来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随相伴,如影随形,它们像幽灵一样无日无时不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犯罪和犯罪问题是社会的产物,因此,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犯罪和犯罪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作者萌发撰写《犯罪社会学》一书,是基于教学的需要。试图通过教材建设,将反人类社会的行为——犯罪行为纳入到一定视觉与理论框架内加以分析与批判,希望将对这类行为的批判研究知识化、系统化、规范化,给予学生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与方法。愿望归愿望,能否实现,寄希望于专家的评判,教学实践的检验。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自慰的,多年的想法终于成行了,希望对学科建设有所贡献。 《犯罪社会学》主要研究不法的犯罪行为。这是社会学中社会控制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于19世纪,在进入20世纪后逐渐理论化和系统化,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犯罪行为是越轨行为最为严重的一种行为,该行为既违反社会公德准则和规范,也违反国家的法律制度,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犯罪行为是观察人类社会变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系统某部分出现问题就会影响社会机体的良性运行。犯罪是社会机体上固有的毒瘤,只要有适应的条件,毒瘤就会在社会机体内膨胀、扩展、蔓延。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教材注重对犯罪行为的源流、现象、原因、特征及其规律进行系统地分析;教材还从信息论、控制论、治理论的多角度阐释扼制犯罪行为、犯罪现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及其路径与方法。犯罪现象是可以控制在适度范围,但不可能消灭。所以,对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控制、预防、治理是一个永不能懈怠的持久战。 《犯罪社会学》一书是2009年初完稿,由于各种原因书稿封存未出版,书稿里的一些数据、案例现在看来可能颇显陈旧,但作者细细读来自觉颇有历史感,也就放弃了大修大改的想法。我们就以拓展阅读文献及其案例的形式完善教材体系。我们期望犯罪社会学在探求犯罪原因和犯罪规律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步成长为一门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学科。 文摘文化本性论认为,人是动物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人的动物性指的是人的肉体部分的本能,人的肉体是一个动物机体,必然具有动物的各种机能,包括饮食、性行为、自私的本能等。人的文化性,是指人的整体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这种特征集中体现在人之活动的超生物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上。人的动物性虽然使人具有性欲和自私的特性,但必须承认,同时人又具有控制性欲和反自私或利他人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不局限于自己的动物机体,不断用文化事物去补充和扩展这个体系,不断对外开放,使环境因素转换到人的世界中。人类的健康发展就是要逐步强化人的文化性,弱化其动物性。如果某些人无视文化对动物性的限制、改造,只凭私欲去行事,使其固有的动物性得以强化和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导致违法和犯罪。因此可以说,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文化性逐步克服动物性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