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在事业巅峰之际,突然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在朋友的帮助之下,他搬到了东安格利亚。广袤而灵动的原野给了他全新的视野和启迪,也唤醒了他被疾病尘封已久的对自然的热爱与激情。 他住在橡木小屋中,与猫咪为伴,他远足、观鸟、探寻奇异的动植物,年过半百他结识了人生伴侣波莉,在爱人的鼓励下,他重新开始写作,万物在他眼中又鲜活起来,他摆脱了抑郁的困扰,重新投入自然的怀抱。他细心观察,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思考着文化与自然的边界、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梅比的文字恰如威廉·布莱克的诗句所言“一沙见世界”。 《杂草的故事》作者理查德·梅比暖心力作 著名作家阿来、刘子超、欧阳婷诚意推荐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作序推荐 “英国当代zui伟大的自然作家”(《泰晤士报》) 人生不是轨道,而是一片原野 ★英国当代zui伟大的自然作家”——《泰晤士报》 ★著名作家阿来、刘子超、欧阳婷诚意推荐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作序推荐 ★《杂草的故事》作者理查德·梅比暖心力作,入围多项大奖:惠特布雷德传记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J. R. 阿克利自传奖 英国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在事业巅峰之际,突然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在朋友的帮助之下,他搬到了东安格利亚。广袤而灵动的原野给了他全新的视野和启迪,也唤醒了他被疾病尘封已久的对自然的热爱与激情。 他住在橡木小屋中,与猫咪为伴,他远足、观鸟、探寻奇异的动植物,年过半百他结识了人生伴侣波莉,在爱人的鼓励下,他重新开始写作,万物在他眼中又鲜活起来,他摆脱了抑郁的困扰,重新投入自然的怀抱。他细心观察,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思考着文化与自然的边界、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梅比的文字恰如威廉·布莱克的诗句所言“一沙见世界”。 从自然中寻求平静,在与自然共情中安抚创伤,是全人类一种共性。但东方是审美主义的,寄情山水,旁观,而不具体观察和介入。西方人,审美之外,还加入科学眼光,具体而微地观察自然对象,以深度介入的方式加强生命体悟,从而发展出一种自然文学流派。《心向原野》就是这种文学方法的优秀结果。在观察中呈现自然之大美,也在这独特的生命力的感知与共鸣中疗愈了自己的身心,并以此实践了一种真正的环保主义。 ——著名作家 阿来 人来自大地(地球盖亚),而非火星。作为智人的一员,“我”与世界是什么关系,应当是什么关系?梅比的书给出了一种可能性。这类作品并非强制读者接受也非强烈暗示这般生存(我称之“博物生存”,我编了个英文词组living as a naturalist)独好,但无疑它靠谱地指出:这样也行。这种古老的生存方式或许对我们有启发。我可以负责任地讲,观察大自然,心情会变好,从而也有利于健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过去那个擅写树林、杂草背后的植物文化和自然历史的梅比,在这本书里坦陈他人生遭逢的困厄,抑郁症在中年突然袭来、财务危机、从熟悉的林地老宅跨城搬往遥远的沼泽地带定居,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感性、脆弱、柔软的一面。然而这本书里也不仅仅是个人自传式的书写,在与抑郁症苦苦的缠斗中,他也努力地走向自然,再度重新开启自己的观察和写作,也正是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深入探索和了解、对那些野性而富有诗意的生灵的关切,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荒野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持续思考过程中,给他带来了启迪和支撑,抵御了焦虑,也重塑了他的新生活。抑郁症也许并不会“痊愈”,然而不断地走向自然,安放内心,是帮助我们走出泥沼的一种可能。而这,也许正是梭罗所说的“荒野蕴藏着这个世界的救赎”这句话里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欧阳婷,自然写作者,著有自然随笔集《北方有棵树》 梅比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从身患重度抑郁,到重新发现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直至*终康复的过程。他的回忆可圈可点,真诚无私。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有很多话要说。他的文章温暖人心,充满了智慧。 —— 惠特布雷德传记奖,评委评语 观察入微的一本书。我想不出来,在自然写作方面,还有谁能够和梅比相提并论。——《星期日泰晤士报》 梅比善于通过细致的观察,将敏锐的分析、充沛的情感和艺术品味合为一体。我们能够体会梅比的快乐,起初跃跃欲试,后来变得像他放飞的那只雏燕一样勇敢。——《星期日电讯报》 情诗有之,散文有之,戏剧亦有之。《心向原野》是推荐阅读之书,值得人们细品、重读和感恩。 ——《威尔士自然杂志》 书中有自传的部分,也有对自然和文化关系的反思。梅比明白,优美的文章需要的不是庞杂,而是专注。在大自然中,他依然能体会到孩童般的快乐,并借此带读者领略天堂之美。 ——《每日电讯报》 人生坎坷与爱的救赎,光是故事本身,就已经值得一读了。而更难得的是,书中还穿插讲述了他的快乐发现之旅和新家的自然发展史,让人们重新审视自身与大自然及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BBC野生动物》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