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误读理论是伴随着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型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文学理论出现了以作者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范式.文学交流方式和阅读伦理发生了变化,读者从意义的见证者变成了创造者。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文学理论范式从“是什么”转向“做什么”之后,还要思考“如何做”,本书提出了“本真”阅读伦理学的构想。从自反性的角度看,后现代误读理论中存在还原论和视角主义等思维局限,过度强调差异的暴力解读不利于社群意义的共享,有可能引发亚政治的危机。 本书勾勒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谱系: 解构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学的“合法偏见”等, 描述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基本特征。重新审视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范畴语言、他者等, 从语言的角度看, 解构性、修辞性是误读生成的内在机制。从现象学的角度看, 文本是一个他者, 他者是理解的极限、形而上学的极限, 用描述替代解释成为方法论的重要变革。后现代误读理论同时产生了正负两种效应, 应认真加以反思和批判。关注后现代误读理论的新趋势和新问题, 以此为契机, 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 尝试寻找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