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辅导书,几乎成了教学界的惯例。《大学新语文》旨在创新,个性独特,更需要一本指其门径的参考书,裨益教学与阅读。本书编写方针是:突出价值性,发掘审美性,兼顾知识性,落实教学性。凸显现代入文的普世价值是《大学新语文》的新意所在,也是它与二十年一贯制的大学语文模式相区别的标识。在这方面,我们将发掘选文的价值内蕴,指其扼要,深入阐释,解疑析难。《大学新语文》的选文标准之一是“经典诗文”。当然这个“经典”是“在路上”的“经典”,是现代人文精神观照下的“经典”,同时也是经过编者的审美眼光严格筛选过的“经典”。其审美性或审美价值同样需要“细读法”的发现与“再创造”的参与。知识性在《大学新语文》中作了弱化处理,这是相对于以往教材模式而言的。事实上“知识性”不可能“缺席”,它也是理解现代人文价值的基础——当然它不再仅仅是以往教材所强化的古诗词或古汉语知识。与价值观相关的人文知识,也是本书希望重组和兼顾的。落实教学性是任何教材及辅导书难以回避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双向交流的动态实践过程。我们吸收以往教学经验之所长,以问题性激发创新思维,以参与性培育人文素质。总之,本书与原教材在理念层面是互相衔接并高度一致的。 本书从《大学新语文》原有130篇课文中精选77篇,并从相关背景、本篇导读、文本链接、思考与练习等四方面,展开相关参考资料和教学辅导内容。“相关背景”介绍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和文本背景,或着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也包括文体知识和母题知识,主要针对那些以“小辑”形式涵盖的一组诗文。相关性的知识简介,有助于教学者进入文本的语境,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品质。“本篇导读”是辅导与讲解的重点,既评述课文思想内容上的要点,也赏析课文艺术审美方面的特色。它根据课文的特质确定何为重点。需指出的是,导读依据接受美学的原理张扬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阅读,它与其说是“定见”或“规范”,不如说是播撒再阐释的“基因”,为同质的“再创造”活动预留广阔空间。“文本链接”列举与课文有相关性、互文性的观点摘录与篇目索引,如评论、争鸣、参考文献、论文要点等。主要目的是节省教学者的时间和精力,方便他们进一步展开文本互动和深入话题。“思考与练习”是为了体现教学实用性而设,强调思考的问题性和练习的针对性,注重问题与现实人文精神以及价值观的冲撞、困惑相关联,鼓励个人主体性的参与和投入。这些栏目的设置,看似未脱老套,但细心的读者将不难体会其内在精神的变动。 本书编写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新选文多,寻资料难。又时值暑假,在酷热中操作。好在编写者都是有志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道,对《大学新语文》宗旨的认同成为大家的原动力。当然,本书的疏漏和不足也在所难免,望请方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