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库》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编辑出版《云南文库》是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途径,是树立云南文化形象、提升云南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 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共性,还有很强的地域性。一国有一国之学术,一方有一方之学术。学术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云南虽地处边疆,仍不乏丰厚的学术研究传统。尤其明清以来,云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日臻密切,省外名宿大儒进人云南的代不乏人,而云南的文人学士也多有游宦中原者。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云南的文化学术遂结出累累硕果,文化名人辈出,如杨慎、李贽、李元阳、师范、王崧、方玉润、许印芳等,其总体集中性的代表成果是《滇系》和《云南备征志》。至清末,云南学子开始走出国门到海外留学,成为云南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也成为改造社会和推进云南文化学术发展的中坚。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云南的学术成果并未为内地所认知。更有甚者,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馆在全国征集历代遗书,云南巡抚李右江得到云南先贤的著述,但害怕其中有什么不恰当的内容,竟私藏起来不上报,使得《四库全书》仅从它处收录了 3种云南人著述,成为云南文化目前的一大缺憾。辛亥革命后,云南学人痛感地方文化学术之不彰,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赵藩、陈荣昌、袁嘉谷、由云龙、周钟岳、李根源、方树梅、秦光玉等一批当时很负盛名的云南学者倾力收集整理云南文献,于1914年至1923年编成刻印《云南丛书》初编,共152种1064卷,及不分卷者47册;1923年至1940年编成刻印《云南丛书》二编,共69种133卷。另编定31种待刻,后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整个《云南丛书》的编辑刻印工作中止。历时26年编刻的《云南丛书》把保存下来的历代云南重要地方文献网罗殆尽,是云南有史以来地方文化的一次很系统的总结,对云南的文化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