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儿童视为父母个人或家族的私产,与将儿童视为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两者背后的逻辑是相通的,即从整体上否认儿童的独立性,赋予他们更多的附加意义。一名儿童没能就读家长心仪的小学,与一位成年儿女没有完成适龄婚配,以及一些青年拒绝表露他们的爱国情怀,会被视为等量的失败,对于不同主体来说,他们未能完成期待,也就对非常不错与主流构成了威胁。 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交际语言:一种以普通话语汇为主体、以城里话与乡下话口音相结合的“信丰普通话”。这种新方言不仅三方都能听懂,而且很好容易掌握。如此一来,不仅新增人口毋须学习“城里话”,连许多“城里人”都逐渐放弃了“城里话”,用起了“信丰普通话”。中小学校已经很难找到能说一口纯正“城里话”的小孩了。 有人用“塔西佗陷阱”来总结这种舆论氛围,意即政府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因为它失去了公信力,所以,无论是说真话,还是假话,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假话、坏事。 《话题(2013)/1217俱乐部年度书系》适合文化、文化爱好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