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的是明清时期儒教礼仪进入乡村,融入乡民仪式生活的社会文化史过程。“礼不下庶人”,礼仪本为社会上层的身份标识,与乡民生活没有关系。自唐宋以降,朝廷开始为庶民制礼,以经世济民为使命的士大夫,也致力于以改革祭祖礼仪,推行乡约,推广祀典神明等方式,在乡村民众中间推广儒教礼仪,从而开启了儒教礼仪步入乡民生活的“礼下庶人”进程。透过对礼下庶人过程的研究,不仅可以推进对中国古代朝廷和士大夫礼仪制度嬗变的研究,而且为理解明清乡村社会文化转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有助于深化对明清社会文化变迁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传统乡村礼仪遗产的时代意义。 本书独辟蹊径,以贴近草根的礼生及其礼仪为出发点,一方面,通过比较礼生引导的礼仪与王朝礼仪,确定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以闽西四保为个案,从仪式的角度,追寻儒教礼仪的在地发展进程及其社会文化后果。本书在紧扣礼下庶人进程的同时,还论及明清王朝的乡村统治制度、宗族组织、乡约、民间信仰与仪式等明清社会史基本问题,探讨礼仪文化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理解明清礼仪变革对乡村社会和地方文化的影响,推进对明清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深入个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