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婚外包养关系的案例研究,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内在情感逻辑,探讨阶层、性别、城乡、地域等各种形态的社会不平等对私人生活的形塑。基于为期一年在广州和宁波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文献调研,本书细致展示包养关系对于商业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务工女性在这些关系里不同轨迹和经历。与此同时,看似相似的亲密关系,对于当事人而言却有着不同的情感逻辑,左右着双方的互动方式、亲密程度、交往策略乃至关系的延续或终结。本书还将讨论市场转型期的欲望话语以及婚姻家庭观从何种意义上为包养关系提供文化正当性。 本书基于作者在广州和宁波展开的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在梳理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前提下,分别从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出发,以转型时期欲望与尊严话语的建构和亲密关系的变化为主线,细致展示了关系对于工薪阶层和商人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城市本地女性和外来务工女性进入这一亲密关系的不同轨迹和身处此种关系的不同经历,探讨了婚外与伦理、性别、阶层、城乡、欲望及尊严的关系。作者指出,看似相似的亲密关系,实则蕴含着复杂多样的社会意义,对于不同社会位置的当事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情感逻辑,左右着双方的互动方式、亲密程度、交往策略乃至关系的延续或终结。 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其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写作方式。作者本科出身北大中文系,硕、博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接受了严谨的学术训练,并深受美国情感社会学家Arlie Hochschild的学术影响,具有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写作功底。她在不断反思自己身处的田野关系和田野伦理的基础上,放弃了传统的、结构清晰的“论点主导,材料佐证”的扁平化写法,而采取了“讲故事”的写法,将一次次的田野调查化为一个个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生命叙事,将研究对象还原为鲜活的生命个体,使他们真正成为本书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