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义教、随班跟读、参与校外活动、家访、QQ聊天等多种方式与农民工子女群体进行了长期互动,并在A市一所指定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调查。基于翔实的调查资料及深入的理论思考,本书尝试展示学校、教师、家长、儿童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观念与行为及其互动方式和策略。上述行动者共同打造了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个旋涡,而农民工子女可能存在复制父辈人生轨迹的风险。 “民生导向”的教育公平政策下,当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公办学校接受基础教育,拍手叫好之余,我们还需要探究基础教育的“同城待遇”能否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本书作者以义教、课题合作、随便跟读等形式与农民工子女群体进行长期接触,并在A市一所指定招收农民工子女公办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调查。详实的调查资料结合深入的理论思考展现出的是一幅生动的校园生活画卷,学校、教师、家长、农民工子女均是画卷的创作者。然而,创作者们创造各自生活的同时,也共同打造了学校教育中个个漩涡,踏入其中的农民工子女存在复制父辈人生轨迹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