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也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解放前,基督教“本色化”、“本土化”是外国传教士的一种宣教策略,或者是中国信徒和教会寻求自立的目标诉求,互动双方是外国差会和包括基督教会在内的中国社会。解放后,基督教本土化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成为中国传道人员的宣教策略,以及信徒和教会寻求融入中国社会的目标诉求。所以,互动双方变成了中国教会与中国地方社会。在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互构中,表现为基督教适应地方社会的不同状态。宗教适应既是一种手段选择,表现为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表现为宗教与地方社会的融合程度。基督教适应不同的社会处境,表现为时代的继承与变迁、地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因此,书稿提出“基督教的地域适应”课题,选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作为个案,全面分析基督教在传播途径和融入当地社会中表现出的整体合一性以及时代、地域、民族的差异性,归纳基督教与边疆民族社会的互动关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