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


作者:张旭东     整理日期:2017-05-12 10:43:54


  本书是张旭东教授近年来集中深入地阐述中国道路、中国文化自觉、中国梦等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论文结集。收录专题论文、讲演、访谈多篇,共计30余万字,分别从教育、文化主体、中国与世界、现代中国历史、当代中国、中国道路等角度出发,围绕今天如何做一个现代中国人,追求怎样的中国梦想等的热门议题,探讨中国崛起背景之下政治与文化上的能量与可能。
  …………………………………………………………………………………………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已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性历史冲突和价值冲突的前沿与核心地带。中国走什么样的路,创造出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可能性、灵感、希望和梦想,也越来越显出作为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验的深刻意义。能为这样的史诗性经验提供什么样的描写、叙述、意义阐释和道德辩护,则是今天中国的读书人肩负的最高的使命,也是他们所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就中国内在历史记忆和历史想象而言,今天所有的“新”,同时也指向“旧”,这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义上的新与旧的关系,是中国文明传统在当代条件下被再一次发明出来。这和中国梦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梦归根到底在于,它具有相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条件下的既有世界秩序的外部想象,而这一外部想象对于中国自身历史来说是一个内部的记忆。这就是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的地方。对以世界的主人自居的西方来说,这点是很有挑战性,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文明实体和国家形态,面对现存秩序才能既保有过去历史记忆的资源、又保持一种未来态势,这才有一种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姿态。
  我们所谈的“中国道路”,归根结底需要作为一个“生活世界”和“生活形式”的概念,体现出中国的全方位的活力、创造性和稳定性,需要中国人在“人”的终极含义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中国人从19世纪开始奋力追求现代化,基本上合盘接受了西方话语体系,大部分现代政治概念源自西方。现在中国的现代化日渐成功,但是在阐释自己的特质和国情的时候,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就是,我们借用了大量有着西方特定历史包袱的概念和语汇,我们拿来套用之后,再翻译回去往往带来很多的困顿。西方人会觉得,你用了我的概念,没有达到我的标准。中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成?怎么不成?纽约大学张旭东教授以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深厚理解和对西方政治学的深厚功底,用浅显而又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拆解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政治符号和含义。并且从哲学意义上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了中国道路的特殊性和其中的普遍意义。这部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跨度很大,是在快餐式阅读和写作的网络时代不可多得的一部深刻著述。
  ——傅莹(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失去方向的文明终会直面发展的懵懂,钝于自知的民族总是难抑内心的躁动。在中华民族奔向伟大复兴的光辉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气势如虹的经济增长和乘风破浪的金融崛起,更需要内视于心的成长自醒和外化于形的价值认同。张旭东教授对全球化下中国认同、中国文化、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的思考,深刻而不失旨趣,犀利又饱含哲理,视野广阔、逻辑严密、用心良苦,可谓正本清源、应时所需。推荐本书,希望读者从中读懂过去、读懂现在、读懂世界、读懂中国,更读懂自己。
  ——张红力(中国工商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
  创造“五四”之后的另一个新文化运动,这是21世纪探索中国模式的普遍性与合法性的大胆有益的尝试。游走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学者张旭东教授眼光独到,学养扎实。这本书会让您走进他的理论世界。
  ——杨锐(央视英语频道《对话》栏目制片人、主持人,全国对外友协理事)
  “三个自信”不只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深厚的思想学术基础。本书作者既不赞成把普遍主义等同于西方经验,也不主张自我封闭的中国特殊论,而是努力探寻中国经验的普遍意义。从本书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争论的脉搏,而且可以达至对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的更深刻的哲理认识。
  ——崔之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这本文集汇集了旭东十几年对中国道路的思考成果。和国内、国际上认为中国道路体现特殊性的主流意见相反,旭东认为,中国道路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普遍性。这是一个有高度、有气势、阳光自信的思路,展现了当代中国学者应有的风范。我相信,有志于在中国实践中发现人类普遍价值和规律的青年学子,将从这本文集中获得无限的灵感。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本书探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在《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中,张旭东以他自己的方式,探讨了当今中国思想和文化界一直在关注和讨论并将继续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话题。无论是这些话题本身,还是作者对它们的见地,都是值得读者去关注和讨论的。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 作者简介
  张旭东
  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中国中心主任。国内兼职包括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ICCT-PKU)主任;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春秋战略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主要中文著作包括《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八十年代》、《全球化与文化政治——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二十世纪的终结》、《我们时代的写作》(与莫言合著)、《对话启蒙时代》(与王安忆合著)、《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纽约书简》、《批评的踪迹》等。

目录: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人民共和国根基的再确认
  五四与中国现代性文化的激进诠释学
  试谈人民共和国的根基——写在国庆六十周年前夕
  主权者——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附文 两个“六十年”座谈会整理稿
  第二部分 从“中国道路”到“中国梦”
  普遍性与中国道路——答《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问
  中国人今天所做的一切是在创造新的普遍价值
  中国梦——终于到了可以谈谈梦想的历史时刻
  附文一经济理性时代的价值空洞——重访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理论
  附文二 普遍性和文化政治——从《帝国》出版九年后的再评价谈起
  第三部分 文化主体与文化自觉
  我们现在怎样做中国人——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
  中国文化的根源是今天的中国人
  文化主体性的辩证法与历史决定
  文化自觉片论:启蒙主义的政治危机与伦理危机
  第四部分 世界主义与中国认同
  文化、政治与竞技——2008北京奥运会观感
  在中国,本土不是地域概念
  全球化图景下的中国认同
  在新的矛盾统一体中确立价值认同
  第五部分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大学
  文化民族主义、“挫折感”与中国学人的精神使命
  中国:走出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瓶颈
  文化认同与学者的使命——梁任公《敬告留学生诸君》百年有感
  经典阅读是全球化时代的选择
  第六部分 新中国文学经验的当代性与历史性
  在“当代性与文学史”圆桌讨论会上的发言
  就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答记者问
  “启蒙”的精神现象学——王安忆《启蒙时代》里的虚无与实在
  作为历史遗忘之载体的生命和土地——解读莫言的《生死疲劳》
  附文 莫言是通向当代中国文学的门户





上一本: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 下一本:德性与权力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的作者是张旭东,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