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中国体验


作者:周晓虹     整理日期:2017-04-23 22:15:00


  本书从感觉、情感、心态、体验等无法量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中国人在社会转型、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观念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如何定义个体与国家、个体与全球化的关系,如何顺应潮流而又创造潮流。总体而言,社会心态虽然难以测量,但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们的权利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催生出的崭新的大众舆论行为,影响着全社会的稳定。
  30多年的巨变,在整个社会发生结构转型的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或人们通常所说的更为变动不居的社会心态,同样也发生了令人惊异的转型。像社会结构的转型一样,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变化不仅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而且因其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在给中国人民五千年的精神嬗变历史打上鲜明烙印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的迈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心理范本。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30多年来中国人民经历的这场社会心态的巨大变革视为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中国经验”(China Experiences)的一部分,或者干脆将其称之为“中国体验”(China Feelings)。以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嬗变及其感受为核心的中国体验,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给13亿中国人民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积淀,它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体验,是一个与中国经验相对应的全新概念,它指的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个迅疾的社会变迁时代,13亿中国人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以及他们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从变迁的视角,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嬗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检视。由此认为,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作为1978年开始的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变迁及其结果的一体两面,赋予我们这个独特的时代以完整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自然构成了我们理解这场大变迁的双重视角。
  如果单单总结“中国经验”而忽视“中国体验”,我们就不可能发现在这场涉及13亿人口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现代化之主体的中国人的精神起了何种作用,他们的欲求、愿望和人格在改变中国的同时又发生了何种改变,表现他们喜怒哀乐的社会心态如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潮起潮落,他们的精神世界遭遇过、现在又在面临着何种困窘和茫然。 作者简介
  周晓虹,男,1957年生于杭州。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
  先后出版有《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等著译作10余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一章中国体验:精神嬗变的观景之窗
  一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
  二中国人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嬗变轨迹
  三边际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群像
  四中国体验的独特意义与普适价值
  五理解变迁,或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传统中国人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
  一传统中国人的日常伦理生活与意义世界
  二从臣民心理到国民意识:历史转型中的身份认同
  三从黜奢崇俭到消费实践:社会变迁中的生活方式
  四传统与现代性:中国人价值观的现代转换
  第三章中国人价值观的当代变迁
  一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变迁与当代转型
  二西方价值观念的流行、冲突与本土适应
  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变化
  四多元与小众:主流价值观念的分化
  五凝聚,或形成一个新的价值共识
  第四章中国人的幸福感
  一解读幸福的维度:个体、社会与变迁
  二从苦中作乐到物质追求:第一次嬗变
  三从个体感受到指标量化:第二次嬗变
  四“话语”与“失语”:当代幸福感与幸福观
  五幸福体验三十年:解读改革开放的一种视角
  第五章转型中的消费行为、观念变迁与社会体验
  一消费主义形成的动力机制
  二消费观念:演进?迭代?反哺
  三消费行为:符码化?全球化?两栖化
  四消费体验:动力?位置?重塑
  五共生:一种新的消费文化的崛起
  第六章情感与人际关系的新趋势
  一从激情到利益:集体情感基调的转变
  二从嫉妒到怨恨:社会情绪氛围的转变
  三从“单相思”到“一夜情”:亲密关系的转型
  四“加为好友”,抑或“一起孤独”?
  五无情抑或有爱?个体化的趋势与社会性的重构
  第七章信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一何为信任,信任何为?
  二作为中国问题的信任危机
  三信任的转向:从“亲而信”到“利相关”
  四通过信任重建社会
  第八章从有线广播到移动终端:传播心理的嬗变
  一媒介变迁与中国人现代性的增长
  二互联网的兴盛:阅听人是如何卷入的
  三网络依赖与人际疏离
  四网络群体性事件:民意宣泄与社会监督
  五媒介共享,或“中国梦”的塑造
  第九章代际关系的再变动
  一从革命“接班人”到家庭“小皇帝”
  二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代际变动的双重视角
  三望子成龙与“孝而不顺”:两代人的“推手”
  四从“代沟”到“代差”:借道“文化反哺”
  五理解与尊重,或成代际关系发展新走向
  第十章情爱的嬗变
  一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和“政治第一”
  二赋权爱情:从《庐山恋》到《一个冬天的童话》
  三择偶观的变迁:“高富帅”和“白富美”
  四爱情的变奏:都市“剩女”和乡村“剩男”
  第十一章压抑与放纵:中国人性观念的变迁
  一中国人的传统性爱观念
  二浪漫之爱:20世纪80年代性爱观念的启蒙
  三市场逻辑的介入:性观念的商品化
  四传播媒介与性观念话语的变迁
  第十二章阶级意识的消弭与重生
  一亲不亲,阶级分:政治想象中的阶级营垒
  二“先富”与“仇富”:阶层差别的拉大与阶级意识的重生
  三底层社会的固化与草根阶层攀升的“天花板”
  四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沉沦:中产阶层的焦虑与疲惫
  第十三章集体行动的逻辑
  一集体主义时代的集体行动
  二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和去政治化
  三个体化时代的大众行为:时尚、谣言与恐慌
  四个体化时代的集体抗争:“群体性事件”
  第十四章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感
  一从人民到公民:无意识的建构
  二公民视角下的社会参与嬗变
  三参与式治理:公民意识孕育的路径依赖
  四公民意识与乡村治理
  五公民意识与人的现代化
  第十五章面向未来,或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塑
  一中国体验:现实抑或虚幻?
  二从只此一地到只此一次:中国体验的独特意义
  三中国人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化的新趋势
  四走向,或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塑
  参考文献
  汉英人名对照
  后记





上一本:正念治疗法 下一本: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中国体验的作者是周晓虹,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