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统计,当前中国至少有3000万左右适婚年龄后的男性娶不上老婆,而成为单身汉,这部分人中的大部分将可能一生无婚、终老孤寂。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贫困农村,或者是偏远农村户籍的单身群体。 · 单身汉群体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一是由于他们逐渐沦为底层的边缘人,生活窘迫、老年无着,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从社会福利角度而言,理应得到适当的关照。二是他们无家、无产、无后,因此也较易成为侵扰社会、孤注犯罪的高危群体,如果他们没有得到适当的照顾与起码的温暖,很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三是探究严重超乎正常比例单身汉的产生原因,一般都可以看到社会变迁的影子。国家的制度(如计划生育政策操作不当引起选择性性别比增高)的影响、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偏向城市,使大量农村女性进入城市,加剧了农村剩余男性的婚姻困境)的副作用,以及现在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土地集中处理,农民被迫失地上楼,加剧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尤其是单身汉)的不利影响。因此应该说单身汉群体规模急剧增大,国家、社会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 本书作者出于童年时对于单身汉的记忆与好奇,以该选题为博士论文方向,聚焦我国偏远贫困农村单身汉群体。作者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经过2年多的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数据资料,探究了单身汉形成的原因、单身汉家庭再生产、单身汉与周围成员的关系、单身汉性问题等几个方面。最后给出了些许建议,希望全社会能关心单身汉群体,这不仅是道义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 彭大松,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社会学研究》、《西北人口》、《人口与社会》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多篇。目前研究兴趣为定量研究方法、家庭社会学、公益慈善等领域。
目录: 前言 他们是真实存在的群体, 他们是众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他们可怜、可悲也可叹, 他们是村落里的单身汉。 · · 0 “邂逅”单身汉 · 为什么关注单身汉,总要有个理由吧! 童年的记忆,幼年的好奇,成年的感触。。。 总之,我想说说他们。 · 陈伯被马蜂蜇了,然后死了。 彭五救了四爷,最后不见了。 没钱的单身汉,一元钱可以观看。。。 · · I “走进”单身汉 · 哪里的单身汉多呢?西北偏远的农村。 可是离我太远啦! 那就谈谈江边村吧! · 江边村有村民412户,其中70户有单身汉。 老苏是村干部,老余是厨师。 走进单身汉,要靠他们。 · · II 寻“根”之旅 · 8月的苏北,3万多“买”来的新娘逃跑了。 为什么江边村的男青年,娶妻难? 我们开始单身汉寻“根”之旅。 · 江边村的单身汉, 个人并不太弱,家庭并不太差, 村落里性别失衡是主要原因。 · · III 单身汉的家庭再生产 · 低就、入赘、交换、举家合作, 不管什么方式,只要结了婚, 就是单身汉及其家庭最大的成功。 · 过继、收养、抱养、借腹生子, 孤独的单身汉,有个孩子, 就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 · IV 单身身份的标签 · 童年时代,家庭护佑,衣食无忧; 成年之后,漫漫相亲路,屡屡败下阵, 他们结婚的梦想越来越渺茫。 · 从拒绝、逃避到被迫默认, 他们不愿承认这个身份, 因为“单身汉”背负着太多的负面标签。 · · V 多重边缘的困境 · 单身汉的身份, 让他们逐渐孤立、另类, 成为社会关系空间中的边缘人物。 · 家庭中,单身汉在横纵向关系中被排斥; 社区中,单身汉在空间、交往、公共参与方面被排斥; 流动中,单身汉沦为城市社会底层的边缘人。 · · VI 性问题的“罪与罚” · “强烈的生理反应让我无法抵抗, 我知道只能自己解决了, 难道我要一辈子过这样的单身日子吗?” · 单身汉的性压抑、性缺失, 通过各种非正常的途径解决或未解决, 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难题。 · · VII 被遗忘的孤独者 · 单身汉的未来:路在何方? 有的乐观,有的悲观, 但从全国范围看,潜在的3000万光棍依然存在。 · 改善物质生活,重建精神世界, 这都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理解, 让单身汉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明天的社会也才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