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突破性地阐释了美国整个司法审查系统的著作中,拉里·克雷默揭示出,美国的建国者们曾经争取和创造了一个与当今美国人所认为的主流模式非常不同的系统,他们对公民的职责与权利曾有着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人民主权”不是一个抽象的历史概念,“人民”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在竞选辞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宪法意义的问题曾引起激烈的公开辩论,政府的行动也曾受到过欢迎或抵制。美国人曾将宪法视为他们日常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法律以及政治意义上的主权是积极的,而不是抽象的。
作者简介 拉里·克雷默(Larry D.Kramer) 斯坦福大学法学院院长,理查德·朗讲座教授。
目录: 中译本序言……………………………………………………………………………………………… 致 谢…………………………………………………………………………………………………… 导 言 人民宪政主义………………………………………………………………………………… 第一章 宪法的本质与原则迄今未曾改变——习惯宪法…………………………………………… “远古的惯例”…………………………………………………………………………………… “判决这类法案无效”…………………………………………………………………………… “向共同体负责”………………………………………………………………………………… 1765年前后的人民宪政主义………………………………………………………………… 第二章 每个部门都要遵守的一种规则——司法审查的起源……………………………………… “为了捍卫它根本的宪法”……………………………………………………………………… “人民自己……就可以宣布它的真实意义”…………………………………………………… 1786年前后的人民宪政主义………………………………………………………………… “做法官是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 “法院的这种权力将摧毁自由”………………………………………………………………… 第三章 宪法下的权力永远属于人民——《联邦宪法》的制定…………………………………… “各州的最高法”………………………………………………………………………………… 不会叫的狗——与会叫的狗……………………………………………………………………… 第四章 那份文件既约束法院,也约束其他部门——司法审查的进展…………………………… “让每一位共和者与自由之友都心悦诚服”…………………………………………………… “代表人民来决策”……………………………………………………………………………… 1800年前后的人民宪政主义…………………………………………………………………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第五章 每一位真正的共和主义者都应相信的——司法至上的挫折……………………………… “我们有限政府之正当的与计划中的守护者”………………………………………………… “保护他们远离他们最坏的敌人,他们自己”………………………………………………… 第六章 尽管存在这一抽象的观念——变化中的宪法语境…………………………………………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正在解释的乃是一部宪法”…………………………………………… “先生们,法律是一门极其困难的科学”……………………………………………………… 赢得“人民的信任”……………………………………………………………………………… 第七章 保卫宪法,联邦的永恒纽带——经验的教训……………………………………………… “它的结局就是战争——内战”………………………………………………………………… “一位最高的仲裁者或解释权威”……………………………………………………………… “准备好接受政党——人民自己的建议与指示”……………………………………………… 1840年前后的人民宪政主义………………………………………………………………… 第八章 门外汉的文件,而不是法律人的契约——人民宪政主义的不断斗争…………………… “公意之健康的与有益的作用”………………………………………………………………… “国家内最高级法院的主人,而非奴仆”……………………………………………………… “自马伯里案以来”……………………………………………………………………………… 第九章 作为美国人——新世纪的人民宪政主义…………………………………………………… “将他们的自由问题托付给他们更高贵的统治者”…………………………………………… “宪法最当然的解释者”………………………………………………………………………… “感觉问题”……………………………………………………………………………………… “尊重人民”……………………………………………………………………………………… 结 语 司法审查,而不是司法至上………………………………………………………………… 索 引……………………………………………………………………………………………………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