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学术教育机构学者、师生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地区迁徙。1940年,因战事趋紧,同济大学师生迁往川南古镇李庄,继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先后辗转而来,一时间,众多第一流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这个被傅斯年称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作品以纪实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畅的笔墨,全景再现了在李庄的学者们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学术历程,突出刻画了霸气的学人领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学大师李济,苦心孤诣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坚忍的诗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寿,执着学术的董作宾、梁思永等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他们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的精神风骨。在中国最艰危的六年,他们不离故国,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在人文学科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承续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命脉。 作品还着重对“研究院吃人事件”以及傅李冲突、同济校长与教授纷争、国宝被劫案等史事的真相做了细致探查,对其中的人事纠葛、研究院与大学的制度等进行了深刻剖析。同时兼述李庄镇传奇历史、风土人情和当地官僚、士绅在抗战前后不同的人生命运,对多年被掩蔽的人物与事件做了详细的披露,读来令人感怀忆往、嗟叹不已。 作者简介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 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版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其中《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称其展现出全球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目录: 序 言 长沟流月去无声001 序 章 001 第一章 沦陷与流亡011 逃出北平_011 清华园结义_016 殷墟考古发掘_022 第二章 南渡自应思往事035 长沙、长沙_035 今天到了昆明_045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_062 第三章 扬子江头第一古镇075 三大家族的合纵连横_075 从昆明到李庄_087 “研究院吃人”事件_100 第四章 险象环生的山坳109 揭开“吃人”的秘密_109 清华校长梅贻琦李庄遇匪_119 史语所被劫案_124 第五章 李庄剿匪记131 同济校友与兵工制造_131 川南匪患_139 沉尸扬子江_149 第六章 乱离之世159 金岳霖来到李庄_159 林徽因的病与老金的情_165 傅斯年辞职别重庆_172 第七章 悲伤年代177 傅斯年上书蒋介石_177 历史深处的又一件隐秘_192 悲情李济_198 第八章 自由中国的心脏207 李约瑟的李庄之行_207 傅斯年与李济的冲突_219 李霖灿:从圣地归来_240 第九章 国土重光265 十万青年十万军_265 胜利前后_270 夏鼐被劫案_277 “江南才女”愤而离去_293 第十章 我东曰归,我情依迟315 波兰籍教授魏特之死_315 同济大学校内纷争_321 校长易人_331 同济归海_338 第十一章 南望北归347 英辞未拟,惜此离思_347 婚恋,山东人就爱干这种事_355 还都南京_374 第十二章 抉 择385 再南渡_385 北归故园_388 不思量,自难忘_393 代后记:《南渡北归》的先声之作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