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展现了人性的一个基本的和永久的面向,而宗教社会学则试图解释人们身边这一现实存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的研究举足轻重,尤其在比较宗教社会学方面的学术水准,其奠基地位举世公认! “如果要简洁地以一名话描述出所谓世界诸宗教的主要担纲者,那么,可以这么说:儒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官僚:印度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巫师;佛教,浪迹世界的托钵僧;伊斯兰教。征服世界的武士;犹太教,流浪的商人;基督教,流浪的职工。”韦伯这句话画龙点睛地描绘出世界各大宗教的特色,也是他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多年的心血结晶。相对于韦伯其他针对世界各大宗教的具体研究,本书偏重理论的构架,带有提纲挈领的性质。换言之,本书可谓韦伯整体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凝缩本。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学者,与马克思、涂尔干齐名,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历任析林、弗莱堡及海德堡等大学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国内读者所知晓。 译者简介: 康乐: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 简惠美: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
目录: 序言 第一章:宗教的起源 一、基于宗教或巫术动机的共同体行动之原初的此世性 二、精灵信仰 三、“超感官的”力量的起源 四、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 五、神祇的世界与功能神 六、祖先崇拜与家父长祭司制 七、政治团体的神与地方神 八、一神信仰与日常性宗教 九、普遍主义与一神信仰 十、强制神、巫术与崇拜神 第二章:巫师——祭司 第二章:神概念、宗教伦理、禁忌 一、伦理之神,立法之神 二、超神的、非人格性的力量,神所创造的秩序 三、禁忌规范的社会学意义,图腾信仰 四、禁忌化、共同体关系与定型化 五、巫术伦理与宗教伦理,罪意识、救赎思想 第四章:“先知” 一、与巫师、祭司对立的“先知” 二、先知与立法者 三、先知与传道者 四、秘法传授者与先知 五、伦理型预言与模范型预言 六、先知启示的性格 第五章:教团 一、先知、信徒与教团 二、教团的宗教性 三、预言与祭司经营 第六章:神圣的知识、布道、司牧 第七章:身份、阶级与宗教 一、农民阶级的宗教性 二、早期基督教的城居性格 三、贵族与宗教,信仰战士 四、官僚制与宗教 五、"市民的"宗教之多样性 六、经济的理性主义与宗教——伦理的理性主义 七、小市民阶层之非典型化的宗教态度,职工的宗教 八、最为劣势的特权阶层之伦理的救赎宗教 九、救赎宗教的阶级与身份的制约性 十、犹太教与印度教的贱民宗教性:怨恨 十一、知识阶层对世界诸宗教的影响 十二、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小市民知识主义 十三、上流阶层的知识主义、平民的知识主义、贱民的知识主义与教派的宗教性 十四、西欧之宗教"被启蒙者"教团的形成 第八章:神义论的问题 一、一神教的神观与世界的不完美 二、神义论的纯粹类型——弥赛亚的末世论 三、彼世信仰、天意信仰、报应信仰、预定论信仰 四、有关世界之不完美的问题的各种尝试解决之道 第九章:救赎与再生 第十章:救赎之道及其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一、巫术宗教与仪式主义;仪式主义宗教皈依的各种归结 二、日常伦理之宗教性的体系化 三、忘我、狂迷、病态的快感与合理的宗教救赎方法论 四、救赎方法论之体系化与理性化及生活态度 五、宗教达人 六、拒斥现世的禁欲与现世内的禁欲 七、逃离现世的、神秘主义的冥思 八、亚洲的救赎宗教与西方的救赎宗教之差异 九、救世主神话与救赎论 十、由秘迹恩宠与制度恩宠而来的救赎 十一、因信得救 十二、由预定恩宠而来的救赎 第十一章:宗教伦理与"现世" 一、宗教信念伦理与现世的紧张关系 二、作为宗教伦理之基础的邻人伦理 三、宗教对贷款取息的排斥 四、宗教伦理的生活理性化与经济的生活理性化之间的紧张关系 五、宗教爱之无等差主义与政治之暴力性 六、基督教对国家态度的转变 七、"有机的"职业伦理 八、宗教与性 九、同胞爱伦理与艺术 第十二章:文化宗教与"现世" 一、犹太教的现世取向 二、天主教徒、犹太教徒与清教徒对营利生活的态度 三、犹太教的律法宗教性与传统主义 四、犹太教徒与清教徒 五、伊斯兰教的顺应现世 六、原始佛教的逃离现世 七、诸文化宗教与资本主义 八、早期基督教的拒斥现世 西中名词对照表 索引
|